媽媽聽了這些有理有據有如大人說的一番話,頓感一陣驚喜——她心怡神悅地感到:最了解媽媽心意的小春海,真的是長大了、成熟了!於是她笑容可掬地一把拉過春海說:
“我的好兒子,你說得太對啦!明天正好是周日,你不上學,咱倆一塊買小雞去吧!”
天真爛漫的小春海,應答得像敲小鼓一樣脆響:
“太好啦、太好啦,媽媽!現在我就去完成老師留的作業!”
就在這年的五月初旬,春海家購進了200隻絨球般柔美可愛、不停地嘰兒嘰兒輕叫、歡蹦亂跳的小雛雞兒,就在人住的屋裏喂養。
母親雖然患有哮喘、身體孱弱,但她仍伺候全家人的吃、穿而日夜操勞,總是幹在前,吃在後,就連一口好吃的東西,都舍不得往自己的額嘴裏擱——這種隻顧全部付出而不要絲毫回報的無與倫比的金貴親情,早已使春海深切地感到,並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如雕似刻地永世銘記著。如今,對這新添的200隻晝夜相伴的小雞兒,母親照樣是不辭勞苦地精心喂養。她常對家人說:
“雞、貓、狗,算一口。既然養嘛,就要讓它們吃好、喝好、健康成長。對養雞來說,更應這樣,你隻有讓它生活得好,它才會長得快、下蛋多。”
這位雖沒文化,但勤於勞作、學習和自我總結的聰明母親,因為說得很有科學道理,所以全家人都聽她的,小春海呢,對母親的話更是言聽計從、認真照辦。她讓春海把自產的玉米和炒熟的黃豆,按照7:3的定量摻在一起,送到磨房裏,用電磨磨成糝兒;再摻一些從糧店裏買來的魚骨粉,然後,用開水一燙,使之變成糊狀,再一點點地細心喂小雞兒。
小春海眼見媽媽對搭配和製作小雞兒飼料的工序,要求是如此的嚴格和認真,就不解地問:
“把這些東西混在一塊,直接喂不就行了嘛,為什麼還要用開水燙呢?”
“這雞小胃弱。我們把玉米、熟豆都磨成細渣兒,摻上日後生成蛋殼需要的魚骨粉,再用開水燙熟,小雞就喜歡吃、好消化、容易吸收了——這樣小雞兒不就抵抗力強、長得快、下蛋早、蛋也大了嘛!”
媽媽的回答,使小春海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他不禁心悅誠服地思緒翩翩:
“媽媽講得太有道理啦!平時我看她,話不多,以為她隻會做千篇一律的簡單家務,可誰想到,一遇事兒,她還真有辦法——我真不知道自己的媽媽,心裏還裝著這麼多有用的知識哪!”
依照他母親配比自製飼料喂養的雞雛兒,果然長得很快又健壯。雞大些了,天也漸漸暖和了,她就把雞轟到院子裏,用一根立著的竹竿圍起來喂養;晚上,怕“黃鼬拉雞”,再把它們趕到屋裏去。後來,母親讓春海在屋裏用竹竿搭成窩棚式的架子,裏邊再橫綁上一層層的竿兒,夜裏,雞們就都自動站到竿上去棲息。這個辦法,既講衛生、少站地方,又適合雞的棲居習性。
到雞快下蛋時,還剩180隻,都是個大體壯、雪白油亮的美國白來航品種,格外好看,招人喜愛!為提前給雞產蛋準備地方,在母親的啟發下,春海用村辦衝壓件廠的下角料花鐵片,在屋裏搭成一層層供雞產蛋的床——人看著美觀,雞也會舒適。剛下蛋時,數量較少,個兒也較小,每斤有13個;後來越下數量越多,個兒也越來越大,每天產蛋178個,每8個就有一斤!
有時,孩子們放學回家餓了,就說:
“媽媽,給我們炒個雞蛋吃吧!”
可十分疼愛孩子的媽媽卻說了:
“別呀!一個雞蛋賣兩、三毛錢,你們吃了也不當嘛;咱賣了錢,以後好給你們蓋房子,準備娶媳婦兒呀!”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兒女,其用心是何其良苦——這話語、這情景,讓春海牢記終生,至今想起,音猶於耳、曆曆在目……
著名的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寫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小春海家“養雞多、蛋個兒大、價便宜”的喜訊,在當時對外閉塞、購買不太便捷的雙街村,一傳十、十傳百地很快都知道了。大家紛至遝來的到他家買雞蛋,一天就賣20多斤,每斤2元,日可收入40多元;而他那擔任全村生產大隊長的父親,每月補助隻有8元——一天養雞的收入,相當於他5個月的補助!平時在家很少言語的父親,這時也眉開眼笑地說話了:
“孩子他媽,你這個高招兒出對了——咱這批雞可算是買著了!”
“要不是有咱小仨兒春海的堅決支持和全力幫助我,光憑我一個人,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功!”
由於當時村民購買力較低,時間一長,雞蛋就有了剩餘。出有商品意識的母親,讓春海到集市上去賣。每到星期天,體態瘦小的春海,就騎著那輛自製笨重的大“鐵驢”車,獨自到離家12裏遠的北倉集市上去賣雞蛋——車的前簍裏放著秤;車的後衣架兩邊,各跨一個用鐵棍兒焊成、鉛絲編織的長方形筐子,每個筐裏,都是鋪一層花秸、放一層雞蛋地各裝40斤,共馱著80斤,吃力而又小心地騎行。
他來到人頭攢動的集市後,用麻袋片鋪在地上,把雞蛋放在上邊。平生首次做買賣的小春海,開始時,不好意思吆喝,隻是靜等買主,有人問他,他就赧然一笑,輕聲做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