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誌當存高遠”的名句,一千八百年來,激發了無數愛國、創業者的雄心壯誌,從而使其在人生的征途上,奏出了一曲曲或催人奮進、或愉悅身心的動聽凱歌。
北宋蘇軾講: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
上世紀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說得更加明確,涵蓋更加廣泛:
“每一個人,都要有做一代豪傑的雄心壯誌!”
由此足見,人之有“誌”之特別重要。自幼受到淳厚家教、個人又好學求進的劉春海,正是個誌存高遠者。
劉春海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在本村小學畢業後,於1976年升入了地處本村南側的市第92中學。他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回答老師的提問;下課積極參加文體活動,主動打掃環境衛生等公益勞動;回家就坐著小板凳,伏在炕邊上寫作業、背課文。成績總是跟在勤奮的背後。每次考試,春海都在班上名列前茅——是個師生公認的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尖子生。
春海家同多數村民一樣,住的是舊土房,穿的是帶補丁的破衣服,吃的是玉米餅子就鹹菜;可每天幹的,卻是用沿襲幾千年的鍁、鎬等簡單工具,在空曠的田野裏,年複一年、無休無止、收效極低地刨食吃,結果呢,仍然是難得溫飽……春海那當隊長的父親,天天早出晚歸,為父老鄉親們奔波忙碌、排憂解難、任勞任怨,他毫無保留地付出,卻從不講索取,累瘦了,甚至累病了,也心甘情願;他母親呢,因家境拮據、孩子又多,至患沉屙,常年哮喘,春海從記事時,就見母親總吃藥,一幹活兒就喘得厲害,可為了這個8口大家庭的生計,她還是起早貪黑、手腳不失閑兒——家裏這些司空見慣的現實,小春海都銘記於心,暗自思忖、痛下決心:
“現在,我要學知識、長本領、努力幹;將來,我一定要讓年老的爸爸、媽媽吃好、穿好,過上舒心的好日子。我還要讓全村的父老鄉親們也都改善生活、住上寬敞的新房!”
這就是劉春海從小立下的,樸實、執著的“高遠之誌”!
作為事業成功前提的誌氣、鬥誌之“誌”固然特別重要,而要使之付諸行動和達到目的,則尤為難能可貴。
舉世聞名的美國發明家、企業家愛迪生講:
“偉大人物的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強的意誌,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於克服困難,以達到期望的目的。”
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寫道:
“吾誌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劉春海後來那棄舊圖新、改天換地、一個接一個的為民壯舉,雄辯而又生動地證明,他通過與群眾緊張而有序地一起拚搏,已經和仍在將他那“高遠之誌”,變成“施惠村民”的美好現實!那麼,眼下他又應如何去做呢?正上初二的小春海想:
“我要一邊堅持到校學習,掌握文化知識;一邊回到家裏就幹活,盡力減輕爹娘負擔。”
在國家還實行計劃經濟的1977年,工業品和糧食、副食等,都是定量供應、憑票購買。雞蛋當然也不例外。一生勤快而又治家有方的春海母親,早就有在家養雞、自給自足的習慣,單數量很少,都是散養。春海尋思:
“如果多養一些,把雞蛋賣了,不也是一筆家庭收入麼!”
他和母親一商量,母親當即欣然同意,輕輕拍著春海瘦削的肩膀,喜氣盈盈地說:
“好哇,小子!我兒這麼小就會給媽媽出掙錢的道兒啦——看來咱這好日子有希望啊!”
孝敬的春海,一見母親這麼高興,馬上轉過身兒,輕輕攥住她那瘦骨嶙峋的雙手,仰頭望著她飽含滄桑的慈祥臉龐,脆聲親昵地說:
“媽呀,您就好好活著吧,咱很快就會苦盡甘來——過不了多久,我就一定要讓您過上不愁吃、穿、花,也不用您幹活兒的舒心日子!”
緊接著,機靈可愛的小春海又依偎在母親胸前柔聲地說:
“媽、媽,我告訴您:以後我還要讓您住上新樓房,出門就坐小汽車哩!”
一聽這話,性情爽快的母親,嘿、嘿、嘿地笑出了聲兒,她用兩手捧著春海這紅撲撲兒小臉兒,分外愛撫地說:
“好,好!我這小海還真有誌氣——媽就盼著這一天哪!”
娘倆說了算,定了幹:決定飼養200隻母雞雛兒。但當春海把打算跟家人和親戚朋友一說,有人卻勸阻道:
“養雞多了,投資大、防疫難、有風險,俗話說得好:‘家趁萬貫,帶毛兒的不算。’說明搞養殖不保險,賺這個錢可不容易!所以,還是細水常流地養點穩當,隻要足夠自家吃雞蛋就行了,何必多花錢、費大力、又冒風險呀!”
還有人揶揄:
“窮就窮唄,認命吧!瞎折騰那些沒根的玩藝兒幹嗎呀——要是搞不好賠了,看你還逞能!”
春海放學一回家,媽就把這些話都跟他學說了。年方十三歲即頗有主見的春海,聽了這些勸阻的話語後,絲毫不為所動,他心堅意決地講:
“我說媽呀,無論做什麼事,隻要看準了、想好了,認為應該幹、可以幹,那就要堅決去幹,幹就幹成功——世上沒有上不去的山峰,隻要咱全家人堅持不懈地奮力攀登,就一定能到達無限風光的峰頂!他們那樣說,雖然並無惡意,但是都沒仔細想過,更沒打算自己要幹;可咱娘倆就不同啦,咱是經過設身處地商量過的,也做好了籌措本金、克服困難和對付失敗的準備——所以說,咱不怕困難和風險,還是應該照咱倆的原計劃去幹!媽,您說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