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最大程度上消除經濟危機給大清所帶來的危害。鹹豐與內閣各大臣之間進行了幾次大型的會議。由於大清沒有向美國一樣實行信貸機製,因此銀行所受到的波及還是很有限。這讓鹹豐省去了不少的麻煩。
大清現在的最大的危機便是國內的許多企業都相繼倒閉,工廠的倒閉使得大清的失業率家前的增加。沒有工作,工人都沒有收入。工人沒有收入,那麼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便沒有人買。沒有人購買產品,那麼工廠便會接著倒閉。
如此一個惡性循環,最基本的原因便是民生。民生問題無法解決,那一切都是空談。鹹豐針對這一問題,首先提出以國家財政來提高民生。在這些會議上,鹹豐與各大臣重點就如何以國家的財政提高民生,做了一些舉措。
首先,大清將於鹹豐二十一年開始,同時增修三條以上的大型鐵路動脈,以此來增加就業量,同時也可以刺激國內受經濟危機波動最大的鋼鐵企業。第二便是大清決定向各大軍械局增加定單,向造船廠增加定單,同時增加大清國防軍的數量,國防海軍的紡製也由原來的二十多萬,增加到五十萬。同時海軍的戰艦由原灰的一百艘,增加到兩百艘。
部隊增加了,需要的武器裝備也就要相應地增加。而軍火產量的增加,便可以帶動鋼鐵企業的複蘇,同時也可以帶動與鋼鐵企業相關聯的各項產業複蘇。
但是如此鹹豐還是覺得不夠,僅管軍隊增加了,但是對全國的危機還是隻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根本不能起到徹底解決大清危機的作用。因此之下,鹹豐便提出了上一章所講到的建議貿易壁壘的提議,同時將整個亞洲置於大清的監視之下。
大清的一係列舉動,引起了各國的強列反應。首先大清的軍備增加,引起了歐美幾國的高度重視。對於一個軍事能力空前強大,十幾年前就能獨自打敗當前世界上三大強國的大清來說,如此大規模的軍備增加,不得不讓各國提高對大清的警惕。
尤其是現大全世界都因為經濟危機,而重新將目光集中到了幾個高度敏感的地方,一個不好大規模的戰爭就會爆發。這些人都知道,這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隻要還持續一段時間,一場為了利國利益,而引起的重新分配世界利益的爭奪將不可避免,簡而言之就是--戰爭將無可避免。
大清的軍備增加草案剛剛出台不久,便引起了世界幾大強國之間的軍備競賽。第一個進行軍備增加的國家便是德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皇帝與宰相以及各大臣商議之後,便決定將德國的全國陸軍總數由原來的五十萬增加到八十萬。同時德國還決議將德國的海軍編製進行大弧度的擴大。
一時間,德國的各大造船廠好像春天來臨一般,加足了碼力,將一艘艘巨大的戰列艦、巡洋艦等戰艦送下水。而德國的軍工廠內,也如各大造船廠一般,日夜趕工,將機槍大炮步槍,一車一車得送往德軍的軍備庫裏。
麵對德國如此大規模的擴軍,法國人與俄國人也不甘示弱。在德國人的擴軍草案沒下發幾天之後,法軍與俄國便也相繼出台了相對應的擴軍政策。法國將當前的法軍陸軍總人數從原來的三十萬人增加到六十萬人,而由於與英國人一向依賴過重,法軍並沒有如德國一樣大規模地增加海軍編製。
俄國人與法國人近期內一直都接觸頻繁。法國人將陸軍總人數擴展了一倍,俄更就更加牛了。俄國將當前的俄國陸軍總人數猛充至一百五萬,成為了歐洲唯一個陸軍總人數超過百萬的國家。由於克裏米亞戰爭,俄國失去了在黑海上擁有艦隊的權力,但是他仍不忘讓自己的海軍。
俄軍將主意打到了自己剛剛建立不久的太平洋艦隊身上。俄國當月便向太平洋艦隊下達了擴製命令,將原來的艦隊編製加大了一倍。隻是他忘讓了現在的太平洋上還是誰當家,雖然鹹豐為了能夠成功讓日本限入昏天暗地的混亂,讓俄國人在日本占據了一個殖民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大清就會容忍俄國人的勢力強大到足以威脅自己。
麵對俄國的海軍擴允。大清政府立馬做出了相應的策略。鹹豐二十一年,鹹豐派出了外交大臣李鴻章出使了美國,並與美國簽定了《清美太平洋條約》這項條約指出了兩國就如何在太平洋上和平共處,並共同抵禦外敵入侵,達成了一致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