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天國分裂2(1 / 2)

長江之上,船帆遮天敝日。石達開部分坐千餘條戰船從武漢,漢陽等地迅速撤離,老對頭曾國翻見洪秀全被殺,楊秀清叛亂,取洪秀全而之之後,便認為此時便是殲滅天軍的最佳時機,當即集結湘軍全部,分三路大軍自武昌,嶽州黃州等地水路並進,殺往上爬武漢。

一路上曾國藩開心不已,好久不曾如此揚眉吐氣了。自與太平天國開戰以來,曾國藩便屢屢被石達開打得大敗,幾乎沒有一次勝過。想想如今發賊形勢急轉直下,軍心不穩,石達開再能也無法與整裝待發,裝備精良的湘抗桓了吧。等了將一年的時間,終於有報仇雪恨的機會了,這叫曾國藩怎麼不高興呢。

不過曾國藩還不知道在他到達武漢之時,石達開早已撤出了那裏。現在的武漢城顆粒糧食都找不到,可以說是一座空城。曾國藩費盡千辛萬苦,得到了兩座空城,還要從別處調撥糧草,救濟,缺糧數日的百姓,安頓百姓。自然沒時間吊在石達開後麵,吊死鬼一樣的窮追舍。

石達開其實早已知道天國必然會有此一天。早在當初楊秀清來找自己的時候,他便知道天國的分裂在所難免,於是當初他就有擁兵在外,待天國分裂之時便舉軍自立。長江中下遊地區已經不再是適合天軍發展的地方了。石達開早已將眼光望向了沒有受過到戰火襲擾的天府之國——四川。

一時之間,太平天國風雲萬變,瞬間分化成四股勢力。陳玉誠與李秀成擁兵十萬占據著皖南與蘇南以揚州為中心的地區。由於陳玉誠與李秀成待民以禮,減稅安民,懲辦貪官豪紳,開倉放糧,頗得百姓愛戴,揚州又是富饒這地,百姓經陳玉誠的一翻治理,生活還是有所好轉的,故在天京糧食緊張之機,陳玉誠還是能以高價從其他地區買來糧食解決給養問題。

翼王石達開占武漢,漢陽以及湘西北的部分地區,洞庭水鄉,米糧之倉,是故石達開也不缺糧餉,這也是他能安穩的帶兵在外的基本因素。石達開擁兵十萬,全部都是跟隨他百戰的精銳之師,是以論戰力石達開部是天軍之中的矯矯者。石達開富紳出身,領導才能出眾,所部將士忠心不二,又石達開指揮出眾,帶領天軍與湘軍大戰無數,勝多敗少,聲威著著。

石達開既認準備天國再難複以前的鼎之聲,打定主意要沿江北上入蜀,借蜀中地形險峻,徐圖發展。曾國藩起兵來攻之時,他早已令人將所占之地的糧食收刮一空,給曾國藩留下空城座座,一來可保天軍補給不足,二來可借此遲延湘軍的追擊之機。

韋昌輝野心不下於楊秀清。自回江西之後便公開擁兵自立,收攏部下一麵與湘軍李續賓部與新軍張宗禹部作戰,一麵派人與天京城內與楊秀清不合的人聯係,以圖推翻楊秀清,登上天王寶坐。韋昌輝手下也有部眾十數萬,是四路天軍之中勢力最大的一股,但其部眾軍紀散亂,時有擾民,橫行不法的事情發生,戰力不及陳石兩部。

新任的天王楊秀清是四股勢之中最弱小的一股。楊秀清雖費盡心機奪得天王寶座,卻隻得南京一座孤城,抵死掙紮而已。而且南京出路皆被韋昌輝與清軍全部封死,內部缺糧缺餉,軍心不穩,除其弟等少數幾人之外,大多將領雖臣服其下,卻與其麵和心不和。

陳玉誠對洪秀全最是忠心,自得到洪秀全死訊起便開始整軍準備渡江與楊秀清決一死戰,為洪秀全報仇。兩江總督李鴻章當然不會坐失如此良機。李鴻章聞訊立即便令手下大將出身的已任命為安徽巡撫的劉銘傳率一師新淮軍南下截擊陳玉誠部。他本也率新建的兩師新軍自蘇州、泰州、江都出發,四路並發圍剿陳玉誠與李秀成部。李鴻章勒令鄱陽湖水師阻斷長江水路,務要將陳玉誠圍困在長江以北。

悲憤至極的陳玉誠還沒來得及渡過長江便被聞訊趕來的鄱陽湖水師堵個正著,幾度大戰之下,陳玉誠水師不敵,隻得退回揚州城內,收縮兵力準備與劉銘傳與李鴻章大軍作戰,為洪秀全報仇的計劃無限期擱淺了解。

如此一來倒是幫了苟且偷安的楊秀清一把。一聽說舉兵複仇的陳玉誠被清軍堵回了揚州城並被包圍住,楊秀清頓時鬆了一口氣。說實話,所有天軍青所將領裏麵,楊秀清還就隻怕了陳玉誠這個愣頭青,現在陳玉誠無法找自己捅亂子了。楊秀清便再次打起了韋昌輝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