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創造
高管商學院
作者:Alex Bogusky John Winsor
一旦你的品牌產品和營銷故事把包容性的探討擺在創作的中心地位,好事就發生了。
人們很難放鬆對創新過程的壓製。但創造力和創新又極其重要,是解決我們大小問題的關鍵,所以,我們不能讓神話擋住去路。
共同創作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意思,但它最基本的一點是幫助創作。這可以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比如一群孩子圍在李維斯牛仔褲的設計師桌子邊,為新牛仔褲提出各種想法;又比如,你讓顧客來幫忙選擇每個月商品標簽上的形象。不管怎麼說,概念都是同一個。
開始共同創作的唯一辦法就是鬆開韁繩,看看它會帶你到哪兒去。想成為強大的共同創作者,你必須把恐懼拋到一邊,克製你內心的控製欲。
有個好消息:你會交到許多新朋友,因為如今人人都想搞創作。不過,就算跟你一起創作,他們也會很滿意。他們希望參與到自己購買的商品中去,哪怕你不讓他們參與,他們還是會卷進來——他們說不定會通過消費者評論和社交網絡抱怨你的產品。他們手裏有能量,至於如何引導這些能量,把它變成積極的東西,這就全看你了。很多時候,批評你最厲害的人反倒會變成你最好的合作夥伴、最狂熱的粉絲。
對一些人來說,共同創作非常簡單,讓客戶服務代表更熱情一些,回答他們眼下關心的問題,鼓勵他們提出改進的意見,這就夠了。對另一些人來說,共同創作意味著使用公司的資源,創造他們自己的產品或自己的媒體。共同創作的概念已經孵化出了多種表現形式:比如消費者生成內容、眾包,以及開放式創新,現在的人有能力開展實時合作。你的客戶可以紮根到創新流程裏,紮根到你公司的未來裏。他們會使用能夠掌握的一切手段,興奮地溝通自己的滿意程度。
雖說共同創作工具已經改變了很多行業的麵貌,讓很多公司更樂意接受消費者的意見和創新,但人們仍然存在一種普遍的感覺——公司內部的專家們總是對的。他們可是專業人士。2005年,《廣告時代》(Advertising Age)刊出了一篇名為《別理消費者》的文章,作者邁克爾·特裏西(Michael Treacy)大聲地附和了這種意見:“公司在市場調研上花費了數十億美元,預測消費者和企業的需求。然而新產品的失敗率照樣很高。而且,我們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卻並沒有提出更好的產品概念。為什麼呢?也許,客戶根本就不值一聽。”
阿門,兄弟。盡管我們欣賞特裏西的大膽表態,也明確地意識到用市場調研來傾聽消費者心聲不怎麼高明。然而,把創新努力引入歧途的卻並不是消費者。問題並不出在傾聽上,而是出在我們傾聽的方式方法上。這和人一樣,有些公司擅長傾聽,有些公司卻不擅長。
我們花了足夠的時間深入企業內部,觀察它們如何傾聽(或者不聽)消費者。很多時候,它們以糟糕的市場調研為借口,借此降低風險、減少創新。公司內部的議程、人事政治、消費者調研的不當使用,才是阻擋創新的真正障礙。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調研與共同創作迥然有別:前者類似於讓你填一張表,說說把車從陰溝裏推出來是個什麼感覺;後者則類似於請你真正動手幫忙,把車從陰溝裏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