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時間,早期的“節點”往往要依靠1-2個“關鍵應用”來“鎖定”流量。對網易來說,免費郵箱就是這樣的一個“關鍵應用”,依靠網絡上的免費郵箱,網易逐步聚攏了第一批上網的“網蟲”。直到今天,因為是163郵箱而必須打開瀏覽器就登陸網易的網民也不在少數。同樣,Skype超過ICQ的原因,它有更優質的網絡語音技術,可以讓世界上任何兩個地點的人通過網絡通話,而且對話音質和固定電話基本相同,這讓Skype擁有了超高人氣,並直接找到了第一個贏利點——從網絡撥打到任意固定電話的收費服務。
(三)激發用戶的熱情
如果說“關鍵應用”往往隻能滿足上一節我們提到過的“基本需求”,那麼隻有激發出用戶主動創造的熱情,才能獲得真正的“用戶黏性”。
仍以網絡上的“群”為例,從最早的群發郵件性質的“新聞組”到留言板(BBS),互動都為“虛擬社區”增添了魅力。早期的“忠誠用戶”往往對推動群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文網上的知名博主和菜頭說有99%的網民會看別人的博客,隻有1%的人會長期地、持續地寫博客,並保持博客的可讀性。就是這1%的博主,為網絡世界增加了無數貼近生活的話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黏”住了99%的純讀者。
(四)社區也需要管理
還有一個規則是:無人管理的、“絕對自由”的社區不會自動長大。
這決定了要讓“節點”真正地獲得生命力,必須有一套獨特的管理方法來鼓勵用戶黏性。從論壇軟件可以自由下載以來,大量的同城社區、網絡社區被成批地建立起來,而真正做到了“黏合”用戶的微乎其微。它們基本上都處於荒廢狀態,沒有發言標準,沒有人推薦,也沒有人回應。
社區管理,無論是人工的還是通過程序自動執行的,對社區的成長、“群”的擴張起著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網絡上的,還是現實中的“群”,或稱“圈子”,都是由一群誌趣相投的人組成的,他們相互尋找,以彼此的熱情互相感染。由於話題投機,他們可以相互啟發、溝通、交流、競爭,結果越來越離不開自己的“圈子”。
隻要產生了這種“圈子”的黏性,就更容易獲得良性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群內的成員都能夠受益,這觸發了他們進一步參與的熱情,“圈子”不斷地壯大起來,而“圈子”中的所有成員也由此獲益。如果一個平台可以容納成百上千個這樣的“圈子”,那麼平台就具備了非常牢固的“黏性”。維基百科全書就證明了一個平台完全可以成功地組織起很多協作者,依靠興趣他們就能創作出水準精良的共享成果。
“群”的“黏合力”帶來的忠誠度是我們在上一節的討論中提到的最高級別的忠誠——自我價值的實現。
投身圈子的“活躍用戶”不僅僅是被參與其中的利益吸引,也不僅僅是因為能在“圈子”中獲得情感認同,還因為“圈子”的壯大正是其成員的親曆親為,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樣。能夠在“圈子”中成為“一言九鼎”的人物,或者是著名ID,都能給創造者莫大的鼓勵。
甚至“圈子”裏的紛爭都證明為了某個虛擬的ID的榮譽,人們可以投入真實的感情和精力。“圈子”也正是依靠群策群力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在《維基經濟學》一書的開端,就談到了這樣的一個例子:黃金公司公布自己的核心數據資源,請任何人,無論他們是什麼背景或專業,都可以加入到尋找金礦的“有獎智力題”活動。之後,各種各樣的方案被提出了,有的是業內人士都匪夷所思的。結果那個出題的黃金公司的開采量增加了30倍!
對每個企圖做“大平台”的人來說,對“用戶黏性”的爭奪實際上是管理和服務“圈子”規則的比拚。某些規則鼓勵“圈內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些則打擊了他們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