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增訂前作《唐代滇越通道辨》。
新亞研究所接受台北教育部資助,研究所畢業生均能獲該部所頒授之學位。
冬,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邀往作一次講演,內容希能與史學方法有關。因不太講究方法論,故對此項邀約不甚有興趣,但辭不獲已,惟就自己治史經驗作簡略報告。為欲使諸生能實有受益,乃先寫綱要,油印為講義。綱要分上下兩節,上節談幾條原則性的基本方法,下節談幾條具體規律。
12月,《唐代北庭都護府通西州伊州諸道考》刊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七卷第一期。
是年,《秦漢地方行政製度》、《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製度》曾再版一次,惟因事先不知,故未作校訂。
〇1975年乙卯五十九歲
1月,寫成《中國曆史人文地理講義·戰國編》第十章“學術地理與人才分布”初稿。
4月15日,《戰國學術地理約論》一文刊於《新亞生活月刊》第二卷第八期,係就前撰《中國曆史人文地理講義·戰國編》第十章“學術地理與人才分布”上篇“學術地理”的結論寫成。
20日,訂正前作《漢唐時代川滇東道考》。
錢穆來信:
歸田老弟大鑒:
此間連月陰雨,天氣潮濕,穆因之胃病複發,亦未有患,隻怠倦不能作事,盡求閑散而已。惟每周仍五晨去故宮博物院,彼間溫度空氣皆好,仍能伏案,兩月來不去者僅數日而已。至今炎暑已屆,體況依然仍未健複,想是老態,亦無可奈何也。老弟一人獨居,想甚孤寂,弟婦想不久可歸,到時幸賜一字釋念。為內人檢史料,囑代道謝。專此,順頌近祺。
穆啟
六月卅日
8月,完成《正史脫訛小記》初稿。事緣1974年夏,故友嚴一萍檢出耕望二十年前舊作、前刊《大陸雜誌》第十三卷第二期之《梁書廬陵王續傳脫訛》以示之,意在引起耕望對古籍校訂之興趣。遂不免見獵心喜,返港後乃就往日所發現隋代以前諸正史之傳刻脫訛處綴合為此文,共凡六十條,冀能聊備他日重校正史者之采擇。
9月,抽出前撰《中國曆史人文地理講義·戰國編》第十二章“方言區”,刊於《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七期,題為《揚雄所記先秦方言地理區》。茲篇據揚氏《方言》所述地理範疇,分先秦方言為關東西、關西、秦晉、巴蜀漢中、關東、中原、河北趙魏與燕趙、燕國與燕至朝鮮、齊國及齊與鄰國、吳楚及吳越、楚國、荊揚、江淮十三區,分而述之並作相應歸結。
10月18日,完成山劍滇黔區《唐代成都江陵間蜀江水陸道考》初稿。中古時代,成都府為當時西南部最大都市,亦為長江上遊最大都市,江陵府為當時南中國中部最大都市,亦為長江中遊最大都市。此兩大都市皆經濟繁榮,人文蔚盛,其間交通運輸主要有賴長江上半段之蜀江水陸道,故此水陸道在中國中古時代,對於軍事攻防、政治控製、物資流通、文化傳播,皆發生重要作用。唐代且沿途置水陸館驛,以利旅運,蓋重之也。茲篇就蜀江水陸道沿途所經之地點、景觀逐次考論,末節尤致意於峽江水運在當時交通上之地位。第三節附論峽江鹽產之利與夔州戶口之盛。
11月1日,完成《唐代三峽水運小記》初稿。三峽扼長江中遊,河床為兩岸崇山所束,既仄且深,水流湍急,奔騰洶湧,狀至險惡。對於上下交通,自屬一大障礙。然就古史所見,先民利用三峽水運殆不甚遲。至南北朝末期,峽江水運已在工具與技術上大有進步。至唐代盛世,長江航運商貿已盛,政府欲取給巴蜀物資者,亦采取峽江水運,雖途程數倍於秦蜀陸道,然節省人畜物力極多。使臣往還或私人行旅之行李無多者,自以取秦蜀棧道為捷徑,然亦有取道三峽水程者。其攜笨重行李或進出今四川東部及貴州者更以取峽江水道者為多。茲篇乃詳為考述之。
15日,《唐代三峽水運小記》刊於《新亞生活月刊》第三卷第三期。
29日,完成《唐代黔中牂牁諸道考略》初稿。唐代,南詔通唐有五道,前三道之驛程已於《唐代成都清溪南詔道驛程考》、《漢唐時代川滇東道考》、《唐代滇越通道辨》三文中分別考論,惟牂牁至黔府道及南盤江邕州道,幾全部行於邊疆民族之轄境,《蠻書》不記其置驛。茲篇先就牂牁、黔府道略微考論,並及黔中、牂牁四達交通線。邕州道擬俟研究嶺南地區交通時再略考之。
是年,《中國曆史人文地理講義·戰國編》之《列國民風與生計》一章亦在撰寫中。又有《嘉陵江中江水流域縱橫交通線》一篇。山南劍南地區蜀江、巴嶺之間,其大水曰嘉陵江、涪江、渠江與沱江,嘉陵東受渠江,西受涪江,最為大水。其西南之沱江獨流入蜀江,《元和誌》名之為中江水。茲篇述此諸水流域之交通路線,故命篇如此,此區交通中心,大抵皆在嘉陵、涪水流域,如閬、果、梓、遂諸州是也。
〇1976年丙辰六十歲
3月,前作《中古時代仇池山區交通網》一文刊於《新亞學報》第十一卷《慶祝錢穆先生八十歲專號》下冊。
4月,前作《漢唐時代川滇東道考》一文刊於中研院《總統蔣公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
指導新亞研究生趙之璣完成學位論文《漢代邊郡雜考》。
7月,應《中國學人》編者之約,就先前為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所作有關治史經驗之講義稿上節,草成《治史經驗談》上篇“原則性的基本方法”,大致分六個章節。
8日,在前撰《中國曆史人文地理講義·戰國編》第十章《學術地理與人才分布》基礎上,改訂成《戰國學術地理與人才分布》一文。上篇《學術地理》乃就諸家學人國籍與活動範圍可知者,作一統計分析,以見當時各學術流派於地理空間上之發展推進。
又其時不但學術方麵百家爭鳴,即政治社會各方麵,亦人才輩出,誠為中國曆史上人才極盛之時代。下篇《一般人才分布》乃續就《史記》列傳人物之國籍作一統計,對當時政治、社會各方麵之人才分布作一概括性之觀察。
28日,中研院第十二次院士會議召開,選出第十一屆9位新院士。
9月,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鄭德坤聘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林壽晉來中大曆史係講授“上古史”與“中國考古學”。
自是起,耕望的“中國曆史地理”課始不講史前,而隻從三代講起。
《戰國學術地理與人才分布》刊於《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八期。
14日,完成山劍滇黔區《唐代荊襄道與大堤曲》初稿。由白河河穀南接漢水至荊襄,自古即為中國南北交通最繁盛之道途,而其主幹則荊襄道也。此道開通極早,至唐世始全線置驛,交通臻於鼎盛之時代。商旅過往既眾,聲色之娛之行業亦應運而生。
此道中途之宜城(又名大堤城)尤為妓藝聲色之中心,故自南朝1954至1988年曆任北京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講師、高級講師,一生從事中國考古發掘和教學研究工作。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黃河水庫河南考古隊、安陽考古隊、侯馬考古隊隊長,主持或參加過七裏鋪新石器時代遺址、澗濱仰紹文化遺址、鄭州商代遺址、上村嶺虢國墓地、洛陽東周王城、中州路東周墓群、後川東周兩漠墓群及吐魯番高昌國墓地等著名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著有《上村嶺虢國墓地》、《洛陽中州路》、《戰國細木工榫接合工藝研究》、《先秦考古學》等專著及論文數十篇。
至唐世,豔歌中有所謂《大堤曲》、《襄陽曲》特詠襄陽、大堤聲色之娛者,正為此一情勢下之產物耳。茲篇乃就唐代此道之交通狀況作詳實之考察,兼及《大堤曲》產生之背景,以為治史習文者之一助。
23日,增訂前作《唐代黔中牂牁諸道考略》。
10月,增訂前作《正史脫訛小記》。
11月23日,完成《唐代山南境內巴山諸穀道》初稿。唐代山南道境內有大巴山脈,自西徂東橫貫全境,分為北部的漢水流域和南境的巴水流域。由漢水流域之梁、洋、金、房諸州皆有穀道分別越巴山諸嶺,循巴水上源諸穀而南入巴境。全篇分(一)興元府南巴嶺大竹道;(二)洋、金南越巴山諸穀道;(三)房州南越巴山諸穀道,分別略考此諸穀道之行程,以見山區南北交通之概況。
12月,《漢晉時代滇越通道考》和《唐代滇越通道辨》刊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八卷第一期。
是年為史語所首任所長傅斯年誕辰八十周年,耕望寫有《我對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一文以為紀念,內雲:
當時他拿著內子的履曆表走出史語所大門的步履姿態,至今仍常常浮現在我的眼前,這刻走筆至此,不禁涕淚交流,不能成字!……誠如李濟之先生所說,我是充分的利用了史語所的優良環境。然而若非傅先生的遠見,建立了那樣好的環境,讓有誌之士能從心所欲的研究,又若非他讓我進入研究院,並盡可能的照顧,那末我雖然具備了內在的一切條件,但浮沉在這樣一個紛亂不寧的社會中,縱然今天仍可能在大學中覓得一枝棲,但要想在學術上有一點真正的成就,那就絕對不可能了。所以每當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對於這位前輩學人傅孟真先生,總是寄予永恒的無限的感念!
〇1977年丁巳六十一歲
1月10日,完成山劍滇黔區《唐代成都西南邊區東西交通諸路線》初稿。茲篇所考,乃就成都清溪南詔道東西兩側分出之諸路線續作研究,以期成都西南邊區雅、黎、雋三州境內之交通情況能有進一步之了解。取與前撰《唐代成都清溪南詔道驛程考》並觀之,則成都西南邊區交通之情況可以大明,亦治中古時代劍南西南軍政、商貿及邊疆民族文化史者之一助。
25日,有致新亞研究所畢業生譚宗義一信:
宗義弟:
來函已收讀。關於騎兵、車兵問題,中國古代本以車戰為主,到春秋戰國時代,北方民族漸強,以騎兵勝,車兵冗滯,遠不如騎兵快捷,故中國不能敵,而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革命性的大改革;到漢代對抗匈奴已以騎兵為主力,車兵隻作防禦、運輸與儀仗之用,事實上已被淘汰。中國西北高原為產馬最盛區,人民亦最強悍,秦之能統一六國,此亦一重要背景。漢代之能抗禦匈奴,亦賴西北高原之騎射軍力,西漢在西北置三十六苑,養馬三十萬匹,又重用六郡良家子,即為此故。東漢遷都洛陽,中央政治全為關東士大夫所把持,忽視西北高原之重要性,遂召西羌之患,卒致政權之覆亡。所以曆代凡能控製西北高原馬壯民強之區者,皆見強盛,否則國勢必弱,皆見騎兵在國防上之重要性,故此點實為國史上之一關鍵問題也。
來函提到讀書問題,就你目前環境而言(包括時間、圖書),甚難就專門問題作深入研究,最重者當從通識上下功夫,此則當從正史、《通鑒》上著手。你過去為寫論文而看《史記》、《漢書》等,大約隻著重在收集史料,此不夠。要將全書仔細的讀,對於這一時代有通盤認識。我去年出版幾篇論文已付郵寄去,不過交通問題太專太細,你目前是業餘讀者,這些論文不重要,倒是從講稿抽出之論文或較有用,我得暇或再將講稿分寄一份去。會友李君,我應該認識,見麵打招呼,隻不知究是哪一位耳。餘不一一,即祝近祺。
耕望
一九七七、一、廿五
我在新亞所之教務長,隻是名義,實際不負任何行政責任,蓋此類事太無興趣也。
3月,《我對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刊於台北《仙人掌雜誌》第一卷第一號《中國的出發》。
4月,《北魏尚書製度》一文收入《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第三冊《史學論集》,係舊作《北魏尚書製度考》之綜述,亦可視為該文之較詳結論。
指導新亞研究生李潔華完成學位論文《唐宋禪宗之地理分布》。
指導新亞研究生區建華完成學位論文《兩漢秩中二千石及二千石京官任遷之研究》。
7月15日,前作《唐代荊襄道與大堤曲》再事增訂。
9月,前作《治史經驗談(上)》刊於新亞研究所《中國學人》第六期。又下篇《幾條具體規律》亦已就前為港大校外課程部所作講義之下節續成,大致分七個章節。因《中國學人》第七期出版計劃未定,而半篇論文又不便改投他出,故暫未付印。
8日,《唐代荊襄道與大堤曲》增訂畢功。
10月12日,完成京都關內區《中條山脈諸陘道》初稿。中條山脈界於汾涑流域與黃河河穀之間,為中國古史上之敏感地帶,故交通亦早辟,險側陘道亦甚多。最著名者有虞阪、巔軨、茅津道,王屋、軹關道,其次有白陘道、浢津道、風陵道等,皆所以聯貫汾涑平原與潼關以東之大河河穀者,關係古史,不可不知;其在唐代,又具有三都交通輔線之地位。茲篇乃詳為考論之。
19日,完成河東河北區《晉絳與潞澤間之烏嶺道》初稿。據《冀州圖》記載,今山西南部古代有東西行之大道,西至汾水下遊,東逾太行山至邢台地區也,然行程不詳。按唐代有烏嶺道由晉、絳東通潞州,史傳極常見,似與《冀州圖》所記大道之西段略相當。茲篇略為考論之。
31日,完成《黃河汾水間南北交通線》的草稿。太原西北通單於都護府、振武軍道為唐代通北塞之最主要交通線。茲篇乃詳考其行程。
冬,錢穆在台胃病劇作,幾不治。
是年另有《天寶荔枝道考》一文完成初稿。唐天寶中,楊貴妃嗜荔枝,欲及新鮮而嚐,故特置急驛自南方馳貢。其驛貢之地,有嶺南與涪州兩說。然據白居易之說,荔枝采摘三日而色香味俱變,審度當時交通條件,由嶺南發驛至京師,絕不可能保持新鮮,故若欲及新鮮享嚐,則由涪州飛驛,較為合理。且楊妃幼長於蜀,所嗜當為蜀產,亦增加驛自涪州之可能性。茲篇乃詳考涪州驛運荔枝至長安之行程。
〇1978年戊午六十二歲
2月,新亞研究所所長唐君毅逝世。耕望以教務長名義,暫時代理所長一職,惟堅持不能正式久任。
錢穆胃病漸愈,複患黃斑變性症,雙目失明。
3月,完成河東河北區《唐代太原北塞交通圖考(附北魏參合陂地望辨)》初稿。太原自見史以來,即為北方軍事重鎮。唐起太原,建為北都,中葉以後,太原府在北塞交通與軍事支援方麵之重要性更為增加。茲篇以太原府為基點,考其與北塞間諸交通線。附篇又就雲州東西交通線所經北魏軍政要地參合陂之地望,詳為考辨之。
14日,改寫舊作《唐代長安靈州道及靈州在西北交通上之地位》中高闕、西受降城一段。
《唐代雅州西通徼外三道考》收入藝文印書館《董作賓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紀念刊》,是為前撰《唐代成都西南邊區東西交通諸路線》上節《雅、黎、雋三州西通徼外諸道》第一章《雅州西通徼外生羌入吐蕃三道》之抽刊。
4月,完成前作《天寶荔枝道考》的三稿,多所訂正。
16日,增訂前作《唐代山南境內巴山諸穀道》。
指導新亞研究生張偉國完成學位論文《中古黃河津渡考》。
指導新亞研究生周啟榮完成學位論文《南北朝僧徒與學術教育之關係》。
6月30日,就前撰《中國曆史人文地理講義·夏代編》加工改作為《夏代都居與二裏頭文化》一文。以為中原發現之最後期新石器文化稱為“洛達廟文化”、後更名為“二裏頭文化”者即為夏人之遺跡。並綜合考古資料與文獻記載,從空間之地理區域與時間之絕對年代兩方麵綜合觀察,詳為論證之,作《夏代都居與二裏頭文化遺址合圖》附於文後。稿成,付新亞研究所,待刊於《唐君毅先生紀念論文集》。
7月,《唐代荊襄道與大堤曲》收入《中研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天寶荔枝道考》刊於15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五十七卷第一期。
16日,中研院第十三次院士會議選出第十二屆新院士9名,史語所研究員石璋如當選人文組院士。
8月,中研院院士高去尋接替屈萬裏,任史語所所長。
9月,耕望自高級講師任上退休,轉任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17日,中秋夜。為前撰《夏代都居與二裏頭文化》作附記,自謂平生寫論文之體式,因題目、材料情形、與擬作研究之詳略深度以及閱讀對象之不同而各異。《中國地方行政製度史》采取材料與論述連貫方式,即常行體;《唐代交通圖考》因考證繁瑣,乃用綱目體,以簡馭繁;《唐仆尚丞郎表》采用綱目變體,亦可謂簡文詳注體。今開始撰寫《國史人文地理》,既欲稍深探討,供專業學人之參考,複欲貫穿通論,供一般知識分子之閱讀。乃特創一常行、綱目複合體,亦可謂為簡文詳注體。正文極簡,材料討論例入注中。不同之處在於,正文分段,注即小字刊行列於段後,而非置於全章之末或每頁下端。既期正文之簡要,複存實證之功夫,既期正文之連貫,複免讀者前後翻檢之勞。
10月,《唐代山南境內巴山諸穀道》收入聯經出版公司《屈萬裏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
錢穆抱病赴港,擔任新亞書院“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首任主講,講題為“從中國曆史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凡六講,為時三周。
11月16日,耕望又複增訂《唐代黔中牂牁諸道考略》。
12月,應聘於下年赴美講學,乃堅辭新亞研究所代所長一職,並推薦孫國棟繼之。
指導中大研究生蘇基朗完成學位論文《宋代泉州及其內陸交通研究》。
《正史脫訛小記》刊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九卷上冊。
是年,另有《北朝隋唐滏口壺關道考》一文完成初稿,乃就北朝隋唐史事,考見中古河東、河北地區聯貫東西之滏口壺關道的較詳行程。又在港期間,耕望於專心一意做學術工作的同時,生活消遣的興趣則頗為廣泛,如朋友談天,遨遊山水,瀏覽報章雜誌,看電影電視。惟談天遨遊的機會並不多(時香港治安不佳,少數人也不敢到鄉間去),至於影視報章,亦隨時警惕,盡量放棄,緊縮到了解時局與娛樂生活所必要的最小限度,每天隻看一種報紙,至多一節電視,以使心力時間不要分散。此外,還有一點分神處,即妻子體弱,家庭雜務須耕望分任。但耕望認為,分點時間作體力勞動,使心神頭腦輕鬆一下,對健康亦未始沒有好處。
〇1979年己未六十三歲
春,耕望以訪問教授名義赴耶魯大學曆史係,為中國史博士班講授一學期“唐史”。為自錢穆後,第二位在耶魯以漢語授課之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