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 1945-1964年(上)(2 / 3)

第一次到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址還在楊梅。辦公室與同仁宿舍各占一個很大的房間,用白被單隔成一間間的小房間。在一間大廳裏麵,那一間一間的小間就當辦公室用。在另一個大廳裏,那些小間就是給研究人員和事務人員,還有他們的家眷的宿舍了。

6月18日,女兒曉鬆出生。段畹蘭體弱,嬰兒的食眠洗沐,乃至叢瑣家務,耕望均須分操其勞。然片刻之暇,仍匆匆就案,投入《唐仆尚丞郎表》的材料搜錄。

傅斯年和其時主政台灣的陳誠關係良好,尤能通融借貸而使遷台人員勉強度日。但傅此時亦感精疲力竭,他認為事情分成兩頭辦,不如幹脆把中研院並入台灣大學,容易處理,且可一勞永逸。8月前後,傅斯年將此一想法寫信告知朱家驊,時朱家驊已隨國民政府撤至廣州,接到傅的來信,內心異常沉痛,回信時一再強調蔡元培院長創業唯艱,請求傅斯年無論如何都要把中研院維持下去,否則將無顏見先人於地下了。

秋,耕望由報章藉悉錢穆已至香港,主持亞洲文商專科夜校。去信探候被退回,因無詳細地址也。

12月18日,中研院代院長朱家驊從成都飛抵台灣。統計撤遷台灣之各所人員,除史語、數學兩所人員較完整(數學所人員後來多與台灣大學合作任教職,或出國進修)外,餘僅地質所研究員陳愷一人(後辭職);植物所研究員李先聞,係於1947年應台灣糖業公司之聘來台。

〇1950年庚寅?三十四歲

年初,朱家驊以總統府資政名義,繼續代理中研院院長。朱家驊雖有心在台重建中研院,但因其時已遠離政治核心,無論如何爭取預算和經費,總難得到所希望的回應。老朋友總統府秘書長王世傑一度建議他,把楊梅火車站倉庫的文物悉數移往台中縣北溝,與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集中在一地,並增建同仁宿舍,以為安身之地。朱家驊想到要遠離政治中心,又不便同仁研究工作的開展,乃予委婉拒絕。

2月,中研院遷台後辦理首次年度考成。當時在台人員共56名參加考成,其中總辦事處6人、會計室6人、史語所40人、數學所4人。

春,錢穆在港結識上海商人王嶽峰。王對錢艱苦辦學之事甚為欣賞,遂在香港英皇道租賃校舍,安插亞洲文商夜校自台來港的新生,由錢穆等日間來為其授課。

7月,《史語所集刊》第二十二本出版,為史語所遷台後出版的第一本集刊。收錄耕望的《漢代地方官吏之籍貫限製》一文,為其《秦漢地方行政製度》稿中“籍貫限製”一章之抽刊。分“引言”、“監官長吏”、“地方屬吏”、“末際變例”、“論評”五節。根據二千餘任地方官吏之籍貫統計,歸納出籍貫限製規律四條。

秋,王嶽峰斥資在九龍桂林街頂得新樓三楹,供亞洲文商夜校作新校舍。錢穆商之亞洲文商校董劉尚義,擬改學校為日校,不得。乃向香港教育司申請立案,於桂林街之新址別創辦一日校,名“新亞書院”。新亞初設文史、哲學、經濟、商學、新聞、社會、農學六係。錢穆任校長兼文史係主任,唐君毅任教務長兼哲學係主任,旋有吳俊升、劉百閔、羅香林等亦來任教,或純盡義務,為當時國內來港學人之一薈萃地。學生多為大陸流亡青年,約近百人,多得免費。學校課程之外,又設公開學術講座,每周末晚七時舉行,校外來聽講者,常七八十人,故亦特為香港教育司所重視。

冬,《唐仆尚丞郎表》的材料搜錄略備,耕望乃開始撰述。

王嶽峰經營陷入困頓,無法繼續供給新亞書院。錢穆赴台募款,得蔣介石應承,自總統府辦公經費中節省,每月支持新亞書院港幣三千圓。

耕望專程自楊梅前往台北謁候錢穆,並借寓其下榻之勵誌社。時,錢穆應酬、開會、演講及媒體追逐,無片刻之暇。耕望見老師健康良好,私心欣慰,更不暇詳談。

12月20日,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出席台灣省議會備詢時,中風猝逝。

〇1951年辛卯三十五歲

1月,中研院聘董作賓為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抗美援朝開始,台北總統府下達緊急疏散令,朱家驊以保護史語所珍貴文物為名,先在台北近郊的木柵租地,然後以疏散需要經費為借口,促請行政院撥款80萬元新台幣,興建宿舍和倉庫。行政院院長陳誠已經同意,不料正式公文送出時,台北方麵下達命令,疏散不準增加任何經費。

2月,耕望寫《唐人多讀書山寺》短劄一則,刊於28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二卷第四期。

4月底,完成《唐仆尚丞郎表》輯考部分之“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吏部尚書”、“吏部侍郎”、“戶部尚書”、“戶部侍郎”諸卷的撰寫。

負責清點史語所遷台圖書中的金石拓本部分。

6月,論文《唐代六部與九寺諸監之關係》刊於15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二卷第十一期。

23日,中研院代院長朱家驊為爭取經費新建庫房,以保存史語所遷台文物、書籍等,致函“行政院長”陳誠: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之圖書設備,關係重要,現置楊梅車站倉庫,甚不相宜,亟需設法建庫另遷。……本院為國家學術最高機關、專家學者研究之所,尤以曆史語言研究所之圖書設備與古物為孟真(按:傅斯年)兄畢生心血所收集,名貴精博,……其關係中國文化,較諸故宮古物之文化曆史價值者,尤為钜大。

彼時與孟真兄等數度會商,僉以為……對此項攸關民族文化之寶貴資料,在職責上,在良心上,均應設法保全;至於研究人員,自亦係國家至寶,並須顧及研究學術之環境,尤須有配合工作之設備。孟真兄因此二者之重要,慨允就當年違反港府規定。

台灣大學校長,藉以衛護此項資料,繼續工作,並準備遷台研究人員工作合作。

本院經費月不過台幣三萬餘元,本年度事業費不過四萬元,尚不敷整理費用,而研究結果、創作著述,均無法付梓公表,遑論建庫遷書。

8月,耕望取未刊稿《秦漢郎吏製度考》刪正補罅,複請陳槃、勞榦兩位審閱一過,交付史語所“紀念傅斯年專號”刊行。

月末,續撰《唐仆尚丞郎表》輯考部分之度支使以下諸卷。

冬,錢穆為籌辦新亞分校事再赴台北,滯留數月,耕望亦往晉謁。錢穆見耕望每來訪談總是衣衫簡陋,所穿之鞋亦多為木屐,卻澹泊自如。

《秦漢郎吏製度考》刊於《史語所集刊》第二十三本《傅斯年先生紀念論文集》上冊,分“約論”、“名稱與組織”、“職任之轉變”、“除郎與補吏”、“瑣征”五節,附“兩漢書列傳人除郎補吏表”和“東漢諸碑碑主除郎補吏表”。

朱家驊寫信給在美國的胡適問計。胡適在了解美國洛氏基金會願意資助1萬元美金以後,要求朱家驊把中研院興建計劃的工程壓縮十倍,從新台幣200多萬元壓縮到20萬元左右,並同意由其主持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提供5000元美金。

〇1952年壬辰三十六歲

1月,耕望續撰《唐仆尚丞郎表》輯考部分。

錢穆就在台創辦新亞分校一事向行政院長陳誠報告,卻未得其明白應允,擬即歸港。適何應欽來邀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作講演,乃擇“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為題,分漢、唐、宋、明、清五代,略述各項製度,共講五次。

4月3日,耕望完成《唐仆尚丞郎表》的輯考部分。在上年基礎上增加“度支使”、“諸道鹽鐵轉運等使”、“禮部尚書”、“禮部侍郎”、“兵部尚書”、“兵部侍郎”、“刑部尚書”、“刑部侍郎”、“工部尚書”、“工部侍郎”十卷,共計十八卷。

複根據輯考,編製通表。

16日,錢穆應朱家驊之邀,借淡江文理學院新落成之“驚聲堂”為聯合國同誌會作例行講演。講詞方畢,屋頂水泥大塊墜落,擊中錢穆頭部,幸未深入腦部,得以康複。

30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四卷第八期,收有耕望《唐代文化約論》一文。分“引論”、“製度規模之宏遠”、“宗教哲學之光大”、“文學藝術之鼎盛”、“史學與地學”、“科學與工藝”、“生活樂舞之胡化”、“文化之普及與傳播”、“交通與文化”九節。

5月5日,《唐仆尚丞郎表》通表部分之“左右仆射左右丞年表”、“吏戶禮三部尚書及侍郎年表(度支鹽運使附)”和“兵刑工三部尚書及侍郎年表”完成。

朱家驊擇定台北縣南港鎮舊莊環山幽隱之地為中研院新址之所。當時尋找新址的要求有幾項:一是離台北不遠,二是有山可以挖山洞儲存圖書文物。據時任史語所考古組研究員的石璋如回憶:

曾有人說南港現址是朱家驊先生跟馬先生釣魚時碰巧發現,可以自成單位,在附近的廟就有現成的山洞;過去傅先生安置研究院所考慮的是遠離市區,南京的研究成果不佳,就與研究人員晚上多跑出去活動有關。李莊則遠離市區,沒有外界誘惑,研究成績就好得多。南港離台北不算遠,但還有一段距離,綜合的條件便相當不錯,成為新的院址。

6月,耕望完成《唐仆尚丞郎表·序言》初稿的撰寫。

7月,自《秦漢地方行政製度》稿中抽出“郡都尉”一章,發表於《大陸雜誌》特刊第一輯下冊,題為《漢代郡都尉製度》。

8月,耕望正式升任副研究員。撰寫論文《漢書地誌縣名首書者即郡國治所辨》,認為《漢書·地理誌》首書之縣即為郡國治所絕無問題。

11月,撰寫論文《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分“約論”、“前期尚書省之職權及其在行政係統中所居之地位”、“後期尚書省地位職權之轉變與墜落”三章。運用現代政治學中政務官、事務官之概念劃分,對唐代政府內部組織進行細密分析,厘清曆來對於尚書六部與九寺諸監在行政係統中地位與職權之混淆。

在《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一文基礎上,為《唐仆尚丞郎表》撰寫述製,分“尚書省之職權及其在行政係統中所居之地位”、“仆尚丞郎地位職權之消長”、“仆尚丞郎官名員秩之演變與六部之位次”。全書初稿至此全部完成,都凡一百六七十萬字。計共考出一千一百一十六人,二千六百八十餘任。惟念征輯材料太詳,篇幅過巨,讀者雖便,而梓行不易。

12月,撰寫論文《略論唐六典之性質與施行問題》。指出《唐六典》之性質為一部開元時代現行職官誌。元和之製與《唐六典》不同,但不足以否定其為開元時代之現行製度。

〇1953年癸巳三十七歲

1月,耕望著手對《唐仆尚丞郎表》初稿進行改訂,改變輯考之體式,凡不待考辯者,隻注出處,材料原文概從刪落。

《漢代郡府之功曹與督郵》刊於15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六卷第一期。

《通鑒作者誤句舊唐書之一例》刊於31日出版之的《大陸雜誌》第六卷第二期。

2月,耕望偶檢《東洋史論叢(羽田博士頌壽紀念)》,刊有日比野丈夫《西漢郡國治所考》一文,在“漢書地誌縣名首書者即郡國治所”的問題上,對閻若璩以下諸學者所采取之批評態度與耕望略同,惟批評多而建設少,論證與耕望前文亦多有出入,結論亦複不同。遂就論證相同處,日比野氏之材料有多於己者,錄附各條之後,俾相參證。並呈史語所同人陳槃詳閱一過,改正數字。

初夏,美國耶魯大學曆史係主任盧定赴港,與錢穆晤談雅禮協會補助新亞書院事,囑錢穆分擬年得美金一萬、一萬五、兩萬之三項預算。錢穆定年得一萬則另租一校舍,一萬五則頂一校舍,兩萬則謀買一校舍。盧定大表詫異雲:聞君校諸教授受薪微薄,生活艱窘,今得協款何不措意及此。君亦與學校同人商之否?錢穆雲:餘等辦此學校,惟盼學校得有發展,儻為私人生活打算,可不在此苦守。盧定乃益敬重之,惟告以補助款仍當作學校日常開支用,至於校舍事,容再另商。

5月,耕望所撰《漢代郡縣學校製度》刊於31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六卷第十期。

6月,《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刊於《史語所集刊》第二十四本第一篇。

《略論唐六典之性質與施行問題》刊於《史語所集刊》第二十四本第二篇。

台北行政院同意撥款新台幣180萬元以供中研院興建之用。

7月5日,耕望完成論文《中國地方行政製度》的撰寫,分“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約論”九節。

8月,中研院得行政院撥給第一期建築費新台幣80萬元,在南港舊莊購買第一批五十畝土地,首先興建一座倉庫,以解決史語所文物存放問題。

秋,新亞書院得美國亞洲協會資助,於九龍太子道租一層樓創辦研究所,供新亞及外校大學畢業有誌繼續深造者進修之用,新亞諸教授則隨宜作指導,是為新亞研究所最先之籌辦。

11月,耕望為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編《中國曆史地理》一書撰寫《隋唐五代人文地理》章節。

12日,《唐代人文地理》脫稿。分“約論”、“疆域與邊防”、“行政區劃”、“戶口分布”、“產業一(農林)”、“產業二(漁牧)”、“產業三(工礦)”、“交通”、“都市與商業”、“民風區域與人才分布”、“佛教分布(附道教與其他宗教)”、“邊疆民族”、“地理圖誌”十三節。

26日,《隋代人文地理》脫稿。分“行政區劃”、“四疆與長城”、“戶口分布”、“產業”、“交通與都市”、“國計與民生”、“民風(附佛教)”、“四裔民族與國外經營”、“地理圖誌之編纂”九節。

12月,論文《唐代佛教的地理分布》刊於香港《民主評論》第四卷第二十四期,即《唐代人文地理》稿中“佛教分布”一節。

16日,《五代十國人文地理》脫稿。分“列國割據之情勢”、“戶口”、“產業”、“水患與水利”、“交通都市與商業”、“南北人文”、“近裔概略”七節。

耕望自感《秦漢地方行政製度》一書征引不厭詳盡,篇幅多至二十五萬餘字。時值史語所經費極度困難之際,付印絲毫沒有希望,而個人興趣亦已轉至別的方麵。遂就原稿改變體式,刪繁就簡,務使篇幅減至最小限度發表。

〇1954年甲午三十八歲

2月,耕望完成《秦漢地方行政製度》稿之縮編,又刪去“封建政策之演變”及“特種管守”、“王莽製度”、“政風述要”諸章,除已抽刊於集刊第二十二本之《漢代地方官吏之籍貫限製》及抽刊於《大陸雜誌》特刊第一輯之《漢代郡都尉製度》外,不過十萬字。交付史語所集刊發表,名之《漢代地方行政製度》。當時的本意,此事就此作罷,不擬再印了。

12日,為《漢代地方行政製度》一文作後記。

論文《唐代國內交通與都市》刊於28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八卷第四期,此即《唐代人文地理》稿中“交通”與“都市與商業”兩節相關內容。

3月21日,返台出席“總統”選舉的胡適在董作賓等人陪同下,來南港參觀正在建造中的史語所文物倉庫。胡適帶來了先前承諾的洛氏基金會10000美元和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5000美元的兩張支票,當時能兌換新台幣20萬元。不久,台北行政院承諾的第二期工程款項71萬9千元也撥到,中研院用以興建史語所單身宿舍和眷屬宿舍。

5月,新亞書院接受美國雅禮協會每年兩萬五千美元的補助,較原定最高額多出5000美元。至此,乃具函辭謝台北總統府每月三千港幣的資助。

《北朝中央中正與地方中正》刊於31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八卷第十期。

6月,《漢代地方行政製度》刊於《史語所集刊》第二十五本。

《漢書地誌縣名首書者即郡國治所辨》刊於《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一輯《慶祝朱家驊先生六十歲論文集》。

《隋唐時代戰史》一文收入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之《中國戰爭史論》第一冊。隋唐時代凡三百餘年,幾乎無年無月無戰事。茲篇撰述皆采內關政局,與外揚國威者,而於戰略運用,尤所致意。準此原則,凡得十目:一、隋文平陳;二、唐平群雄;三、高麗之戰;四、鐵山之役;五、突倫川之役;六、雙河之役;七、小勃律之役;八、安史之亂;九、雪夜襲蔡;十、迂道滅梁。

7月,陳誠出任副總統,俞鴻鈞繼任行政院院長,中研院代院長朱家驊又申請到157萬元的第三期工程經費,決定再建一棟隻有兩層的長條型樓房,供史語所辦公研究之用。是月,中研院南港院區第一期工程史語所倉庫(兼圖書室)完工。

《隋唐人文地理》、《唐代人文地理》及《五代十國人文地理》收入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編《中國曆史地理》第二冊,可視為耕望“唐代人文地理”研究計劃之綱目。

暑期,錢穆赴台物色師資,力邀台大教授牟潤孫往新亞任教,獲其同意。進而又囑牟至楊梅鄉間邀約耕望。其時,耕望一家五口生活尚極困難,每餐隻一兩碗蔬菜佐膳,於情於理自當遵從師命赴港工作。然自感學業尚未穩固,平素連零星兼課亦不願往(妻亦未曾敦促多賺錢貼補家用,亦屬難能)。一旦至新亞,勢必為錢穆所重用,而無暇再埋首研究,故未接受邀約。時錢穆聞訊有些不快。

9月,新亞書院在嘉林邊道租一新校舍,較桂林街舊校舍為大,學生分於新舊兩處上課。

耕望在舊作《唐人多讀書山寺》基礎上,補充兩年來續獲十倍於前之新材料,於24日撰竟《唐人讀書山林寺院之風尚》一文。先舉較概括性、可據以推想一般盛況的材料八條,征知唐代學子多讀書山林寺院,學成而後出而應試以取仕宦。繼則以名山為中心,分區列舉具體例證以見唐人讀書山林寺院之盛(借寓道觀讀書者亦取錄),歸納得四點認識。進而指出,唐中葉以後,士子讀書山林寺院之風所以如斯之甚的五個原故。最後略論唐人讀書山林寺院之風尚與宋代書院製度之淵源。

10月,《中國地方行政製度史略》一文刊於31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九卷第八期。

11月,《中國地方行政製度》一文收入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之《中國政治思想與製度史論集》一書。另有《陳蕃、李膺》一文收入《國史上的偉大人物》第2冊(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是月,中研院南港院區第二期工程(宿舍)完工。史語所在楊梅的工作人員陸續遷至舊莊。據石璋如回憶:

宿舍分兩批蓋,采平房雙拚式,第一批一棟兩家,經費較充足,有三房一廳、坐式抽水馬桶。第二批蓋了七棟十四家,隻有兩房、一廳、蹲式抽水馬桶。我沒有參加分配會議,不過分配原則滿公平的,就是按年齡、資曆、工作性質分配。年長、資深者就排西邊鄰近辦公房,年輕、資淺的就排東邊,要看倉庫、圖書館、庫房與監工的管理的也需要宿舍。陳槃在籌備期間最先來,其次是我、李光濤、高去尋等,北邊的房子因為已經讓監工者住過算舊屋,就分給陳槃(靠東)跟我(靠西),西邊房子就給看倉庫、圖書館的李光宇(靠西)、王誌維(靠東),再往南邊給資深的高去尋(靠西)、楊希枚(靠東),北邊給管明清檔案的李光濤(靠西)、管事務的汪和宗,東邊八家由南而北就給嚴耕望、楊時逢、王寶先、黃慶樂、張秉權、潘愨、黃彰健、徐高阮。當時並未宣布什麼條件,就接受指定的分配,後來也沒聽到不滿的反應。

耕望的女兒嚴曉鬆日後回憶:

我依稀還記得當時由楊梅搬到南港宿舍時的興奮之情。那時的研究院被一片片的稻田和叢山包圍著,環境幽雅極了,確是鑽研學問的絕佳地方。記憶中,大部分時間,我都可在研究室找到父親。

12月1日,《唐人讀書山林寺院之風尚》刊於香港《民主評論》第五卷第二十三期“錢賓四先生還曆紀念專號”。

15日,史語所正式在南港舊莊路四十六號新建院區辦公。

其時,因南港第三期工程史語所研究大樓尚未竣工,研究人員大都是在先前落成的史語所倉庫(兼圖書館)中工作。

《北魏地方行政製度》一文刊於台北《學術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〇1955年乙未三十九歲

1月6日,耕望完成《唐仆尚丞郎表》輯考部分的改訂工作。

耕望將《唐仆尚丞郎表》的再稿送史語所同人陳槃審閱,得其指正數處。

撰書既竟,耕望深感兩《唐書》各有優劣:新書體製完備,而事傷簡略,倘無舊書,則事製多湮。舊書敘事詳盡,而比次多誤,即撰《唐仆尚丞郎表》所考,決然可判其為謬誤或奪訛者已逾六百條,除此而外,更不知凡幾。沈東甫合鈔兩書為一編,殊有卓識。唯詳者鈔之未盡,誤者摘發殊少。因頗有意本沈氏《合鈔》,鈔之益審,糾之益精,又廣征他籍為之注補,俾政事製度朗然賅備,學者研尋,取給為便。惟唐籍浩繁,必投入畢生精力與時間始克有成。又自1946、1947年起已開始搜錄“唐代人文地理”材料,意欲從地理觀點研究隋唐五代人文各方麵之發展情況。此項計劃亦工程浩大,非投入畢生精力與時間不得成。故此兩項工作勢難兼顧,取舍之間,甚為躊躇。

春,哈佛大學教授賴肖爾訪問新亞書院嘉林邊道校區,與錢穆協定:哈佛燕京學社為規模初創之新亞研究所提供獎學金、圖書費,並出版一份學報。先前,新亞已得亞洲協會之助,在九龍太子道租樓以作辦研究所之用。惟促成其事者不久即離任,事遂再無進展。自獲哈燕社協款,始為新亞創辦研究所之正式開始。在先入所不經考試,隻由麵談,即許參加。或則暫留一年或兩年即離去,或則長留在所。至是,始正式聘港大劉百閔、羅香林、饒宗頤三人為所外考試委員,又請香港教育司派員監考。錄取後修業兩年,仍須所外考試委員閱卷口試,始獲畢業。擇優留所作研究員,有至十年以上者。

是年,新亞書院擇定第一屆畢業、時已留為研究生的餘英時,以助教名義赴哈佛燕京學社訪問研究,是為新亞研究所派赴國外留學之第一人。

6月,《杜黃裳拜相前之官曆》刊於《史語所集刊》第二十六本,為耕望唐尚書省職官製度研究的一個個案延續。

1949年後,香港私立大學一時崛興不止七八所之多。港府既不禁止,亦不輔助。惟新亞書院能獨得雅禮協會、亞洲協會、哈佛燕京學社三項美方協款,一時甚受矚目。在香港教育司高詩雅及香港大學教授林仰山建議下,港督葛量洪乃於港大1955年畢業典禮上授錢穆名譽博士學位。前此,港大僅對胡適及其他一兩位中國人有此贈予。

7月,論文《北魏孝文帝尚書三十六曹考》刊於15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十一卷第一期。

26日,耕望完成論文《從南北朝地方政治論隋之致富》的撰寫。茲篇以為隋之致富,殆由三端:銷兵器,廢軍府,兵革不興,節省財富不可勝計;全國統一後,中央政府之組織並未擴大甚多,而兼有原解歸其他兩個中央政府之賦稅,即此一端已遠較分裂時代為富裕;精省地方機構,整飭地方吏治,上裕國庫,下舒齊民。是亦國家致富之一重大原因。

8月,史語所兩層研究大樓完工(後拆除改建為歐美所研究大樓),是為中研院南港院區第一棟研究大樓,植物所、近史所、民族所籌備處借用其二樓辦公。據石璋如回憶:

有關研究大樓的空間規劃,還有個故事可說。朱家驊院長年齡較長,考慮較周詳,主張在每層樓設立洗手間,他也知道年輕人會有意見。果然,王寶先就說房子的空間有限,底下留兩間洗手間就夠了,省一間空間就可以多一間研究室。總辦事處也同意修改設計,反正要方便的時候就曉得了。後來大家使用後才知道,每一層樓都有洗手間是方便很多的。這也是因為大家過慣苦日子,凡事都很節儉,也是一種美德,隻是對自己很不便就是了。

史語所所長董作賓赴香港大學講學,辭職。李濟繼任所長。

又耕望所在的史語所第一組的主任陳寅恪1948年未隨所遷台,然為尊崇其創建與領導之功,名義上仍以其為該組主任,組務則由研究員陳槃代理。

《新亞學報》第一卷第一期出版。

22日,耕望寫成《魏晉南朝都督與都督區》一文。茲篇以為,唐代節度方鎮之製脫胎於隋及唐初之總管都督之製,而隋及唐初之總管都督則本之於魏晉南北朝之都督軍事製度。惟北朝督區除關中之外,其固定性皆較小,故此文所論以魏晉南朝為限。分“都督”、“都督與屬州刺史之關係”、“都督區”三章論述。

9月,新亞研究所正式成立,錢穆兼任所長,旋應張其昀之邀赴台北,擔任教育部訪日代表團團長。

耕望赴台北謁候錢穆,就“兩唐書合鈔”與“唐代人文地理”之取舍問題向其請教。錢穆稍加思索,謂之曰:

你已花去數年的時間完成這部精審的大著作(《唐仆尚丞郎表》)。以你的精勤,再追下去,將兩部《唐書》徹底整理一番,必將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其功將過於王先謙之於兩《漢書》。但把一生精力專注於史籍的補罅考訂,工作實太枯燥,心靈也將僵滯,失去活潑生機;不如講人文地理,可從多方麵看問題,發揮自己心得,這樣較為靈活有意義。

耕望深感錢穆這番話極有意義,遂決計放棄整理兩《唐書》之計劃,專心於唐代人文地理研究。

完成《唐仆尚丞郎表·序言》的再稿,文末雲:

沈氏合鈔已逾四百萬字,若加以撥正注補必當逾倍;故此事體大,實非一人之力所能奏功,方今公私財力俱困,實亦無可如何。河清可望,待之而已。

其時,耕望構想中之“唐代人文地理”以經濟地理為重心,學術宗教文化地理次之,而將交通問題作為唐代經濟地理卷之首要環節。

10月,論文《魏晉南朝都督與刺史之關係》刊於15日出版之《大陸雜誌》第十一卷第七期,係前撰《魏晉南朝都督與都督區》中之一章。

史語所於經費極度困難中力謀出版《唐仆尚丞郎表》。耕望又複有所修訂。

11月,應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之邀撰寫的《新羅留唐學生與僧徒》一文,刊於《中韓文化論集》第一冊。唐世,四鄰諸國與中國邦交最睦者莫過新羅,而接受華化之徹底,傾慕華風之熱忱,尤以新羅為最,至於正朔衣冠皆遵唐製,他可知矣。在此親睦氣氛中,最足表現新羅傾慕華風銳意華化者,莫過於青年學子犯駭浪泛滄海留學中華之蔚為風尚。茲篇就此一事實,略征史料,分“一般文士”與“佛教信徒”兩節考述之。唐初高句麗、百濟及後高麗之初期所有少數材料亦附及。

12月,《從南北朝地方政治論隋之致富(上)》刊於香港《民主評論》第六卷第二十四期。

《從南北朝地方政治論隋之致富(下)》刊於香港《民主評論》第六卷第二十五期。

《北魏尚書分部之演變》刊於台北《學術季刊》第四卷第二期。

〇1956年丙申四十歲

1月28日,耕望校畢《魏晉南朝都督與都督區》一文。

3月5日,完成《舊唐書本紀拾誤》的撰寫,共拾誤一百三十八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