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民國十四年丙辰(1916年)
1月28日,耕望出生於安慶城東北四十裏的竹園村。祖上從江西遷至安徽,居桐城南數十裏之羅家嶺。羅家嶺地處安慶和桐城之間,距安慶較近。耕望後來回憶,從前村裏械鬥,打死了人,就由打死人的村子買了人來,穿上紅褲子,送到死了人的村子裏作為替身,由那村子打死泄憤,一場械鬥的人命官司就這麼了結了。因之村裏人還把“穿紅褲子”一語作為詈虐之辭。
耕望家世代務農,父裕榮公,未曾讀書,然深明事理,為人公正,見重鄉裏,常為人評論是非,裁斷曲直。嚴父雖不識字,但重視文教。曾以稻穀若幹石換得一部善本《李太白集》,係刻得非常好的仿宋體,紙色古樸,分裝兩套,函套外麵精繡著龍鳳圖案,看來非常美觀。據說本是合肥一位高宦家(一說李氏)藏書,後歸他的管家某氏。某氏嗜鴉片,窮困無資,將此書出讓。其時,耕望家並非富有,在鄉間隻算小康,年收稻穀不超過七八十石。
裕榮公聽說此書來頭大,看了又極美觀可愛,所以買下。
嚴母徐氏,育有四子一女。長子德明,曾讀私塾,稍通文墨,二子、三子亦曾入學,及長皆務農工。耕望為幼子,本名德厚,父親為其取小名“耕旺”,蓋望其勤於稼穡,興家旺宅。父兄勤於農事,兼作手工業,母親勤儉持家,及後長兄且兼營商業,家庭經濟狀況漸佳。在父兄關愛下,幼年耕望度過一段令其記憶深刻的頑童生活,並入私塾接受學前教育。
〇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年) 八歲
就近入讀家鄉的羅家嶺小學。耕望在同齡孩童中屬天資一般者,三兩百字短文亦難熟誦。
〇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 十一歲
5月,國民政府奠都南京,中央政治會議議決設立中央研究院籌備處。
11月20日,成立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會,下設五個專門委員會: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研究所、觀象台、社會科學研究所、心理研究所,以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兼中央研究院院長,並開始籌設各研究所。
〇民國十七年戊辰(1928年) 十二歲
4月,國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在廣州中山大學成立籌備處。
5月,傅斯年任史語所籌備處秘書,作《曆史語言研究工作之旨趣》,宣示史語所成立之意義與宗旨,指出:
曆史學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帶點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倫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曆史學隻是史料學,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進步。凡間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創造之係統,而不繁豐細密地參照所包含的事實,便退步。……照著司馬子長的舊公式,去寫紀表書傳,是化石的史學。能利用各地各時的直接材料,大如地方誌書,小如私人的日記,遠如石器時代的發掘,近如某個洋行的貿易冊,去把史事無論巨者或細者,單者或綜合者,條理出來,是科學的本事。……凡一種學問能擴張他研究的材料便進步,不能的便退步。……西洋人作學問不是去讀書,是動手動腳到處尋找新材料,隨時擴大舊範圍,所以這學問才有四方的發展,向上的增高。……材料愈擴充,學問愈進步,利用了檔案,然後可以訂史,利用了別國的記載,然後可以考四裔史事。……凡一種學問能擴充他作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則進步;不能的,則退步。……現代的曆史學研究,已經成了一個各種科學的方法之彙集。
地質、地理、考古、生物、氣象、天文等學,無一不供給研究曆史問題者之工具。……若幹曆史學的問題非有自然科學之資助無從下手,無從解決。……我們宗旨第一條是保持亭林、百詩的遺訓。……使用最近代的手段,……照著材料的分量出貨物……利用舊的新的材料,客觀地處理實在問題,因解決之問題更生新問題,因問題之解決更要求多項的材料。……本這精神,因行動擴充材料,因時代擴充工具,便是唯一的正當路徑。宗旨第二條是擴張研究的材料。第三條是擴張研究的工具。……我們反對“國故”一個觀念。……果然中國還有將來,為什麼算學、天文、物理、化學等等不都成了國學,為什麼國學之下都僅僅是些言語、曆史、民俗等等題目?……取所謂國學的大題目在語言學或曆史學的範圍中的而論,因為求這些題目的解決與推進,如我們上文所敘的,擴充材料,擴充工具,勢必至於弄到不國了,或不故了,或且不國不故了。這層並不是名詞的爭執,實在是精神的差異的表顯。我們反對疏通,我們隻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則事實自然顯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推論是危險的事,以假設可能為當然是不誠信的事。所以我們存而不補,這是我們對於材料態度;我們證而不疏,這是我們處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內使它發見無遺,材料之外我們一點也不越過去說。果然我們同人中也有些在別處發揮曆史哲學或語言泛想,這些都僅可以當作私人的事,不是研究的工作。……總而言之,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隻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把些傳統的或自造的“仁義禮智”和其他主觀,同曆史學和語言學混在一氣的人,絕對不是我們的同誌!要把曆史學語言學建設得和生物學地質學等同樣,乃是我們的同誌!
7月,史語所籌備完成,正式成立。董作賓受派赴南陽與安陽考察。
9月,傅斯年代行史語所所長職務。
10月,國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出版,各地商務印書館經理發售。中研院院長蔡元培為作《發刊辭》,傅斯年的《曆史語言研究工作之旨趣》以“本所籌備處”名義發表。
22日,史語所遷往廣州東山恤孤院後街35號柏園,始有獨立所址。是日後被定為所慶紀念日。
11月,傅斯年撰第一期報告書,規劃史語所為八組,即史料學、漢語、文籍校訂、民間文藝、漢字、考古學、敦煌材料研究、人類學及民物學。
設北平分所,陳寅恪任北平分所主任。
史語所開始進行安陽小屯村殷墟考古發掘(至1937年共發掘15次)。
高小一年級時,耕望得長兄嚴德明自安慶購回的商務版中國地圖一冊,內中分省地圖非常詳細,印裝精美,定價兩圓,在當時是相當貴的一本書。欣喜之下,每天抱著地圖摩挲觀看,對於全國山川河流了如指掌,幾乎能脫手繪出。後又購得一冊相當詳細的地理問答書,對照地圖參看,由此奠定對於地理的興趣。
〇民國十八年己巳(1929年) 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