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嚴耕望的學術精神和史學取向(代序)(3 / 3)

李啟文感歎:“可惜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是無可補償的損失。我曾這麼想,歸田師由傅孟真先生提拔,五十年後又還於傅先生,似乎冥冥中別有契機。”

六、新史學殿軍

嚴耕望論民國以來中國現代史學,特別推重“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和錢穆”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實亦見其自身之治史意趣與取法標杆。此四大家者,風格各異而造詣均深,惟於“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一點上殊途同歸,這也正是所謂“歸田史學”最基本的風格特征。進而言之,嚴氏對新史學四大家的排名先後亦非隨意為之,而是體現了他的推崇輕重、取法多寡。以治史意趣和研究途徑而言,擅長紮實考證、重證據、對製度和地理等具體問題感興趣的嚴耕望,距離擅長天馬行空的思辨、重理據、對學術思想等抽象問題感興趣的錢穆最遠。但嚴耕望推崇錢穆的才氣、識力和啟發性,認為這是大多數學者最欠缺的稟賦,有助於衝破執著,別開思路。總體而言,“錢學”在嚴耕望眼裏是“隻當領會其通觀全局、論斷雄健之魄力,吸取其精神意境,而不必斤斤計較其細節考證之正確性”的。陳寅恪的治學中心雖曆經三變,但無論早期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中期的“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乃至晚期的“心史”研究,都還屬於以考證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的範疇,且每能於人所習見的史料中,看出人所未察的問題,通過曲折委蛇的辨析,達成境界高遠的新解。故在嚴耕望而言,“義寧史學”實兼有“錢學”的思想光輝而內容更充實、立論更穩健。惟其仍不免有過分強調別解而走偏鋒之病,可收一時創新之功,卻未必有長久之價值。加之陳氏治學不脫才子文士風格,就對史學本身的貢獻而言,實遠未盡其生平之才學。故像嚴耕望這般重著作質量亦重著作數量的“科學工作者”,對陳氏其人其學仍持“隻當取其意境,不可一意追摹仿學”的保留態度。陳垣是嚴耕望在治學方法上最為推崇的前輩史家,認為“前輩學人成績之無懈可擊,未有逾於先生者”,乃至在《唐代交通圖考》的勝任人選上有非我即彼之慨。在“常能適時尋空蹈隙,提出重要有意義的問題”、“重視史料搜集,至以‘竭澤而漁’”、“重視校勘學、目錄學、史源學”、論述紮實穩健而能見其大,及對論著的工具性、典範性(易於追摹仿學)及恒久價值的追求諸方麵,嚴耕望都自認與陳垣有很多相通處。惟其熱心世務、與世浮沉的性格致使“勵耘史學”未能完全擺脫“史以致用”的傳統。晚年陳垣“由謝山而韶山”於學術上不能再有所貢獻,則在嚴氏看來與晚年陳寅恪之“著書唯剩頌紅妝”雖各走極端卻同屬“實無多大意義”者,故亦隻將陳垣列於陳寅恪、錢穆之上而已。至於呂思勉能躍居首位,蓋因其在四大家中於治學方法、生平經曆、人格修養方麵與嚴耕望共性最多。以學術風貌言之,“蒿廬史學”與“歸田史學”都建築於國學基礎之上,而治史意趣並不保守。以學術格局言之,呂思勉和嚴耕望同屬博通周贍、通貫斷代的曆史學家類型,非抱守一隅者所能同日而語;在史學分工上,兩人的主要業績都在“撰史”。在史料取材上,都強調基本功夫放在對普通史料的研究上。看人所常見的書,說人所未說的話。意在鉤沉,非必標新立異。就著述體例而言,皆征引繁複,紮實不苟,章節編排,篇幅有度,無任性繁簡之病,更無虛浮矜誇之病。看似不難,實極不易。就著作數量而言,其重要的史學著作,篇幅都相當多。生平著述之富,同輩中少能匹敵。

就治學精神而言,都具有令人驚服的魄力與堅毅力,以一人之力而欲至麵麵俱到之境,為同輩史家所莫及。就生平境遇而言,都沒有顯赫的學術出身,成名後亦不設教於一流學府、聞達於學術中心,更不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埋頭枯守,默默耕耘。最後,卻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呂思勉於“生活、修養”上所表現出的“恒德”,在嚴耕望看來恰是欲求在學術上有真實成就之最基本功夫。在《通貫的斷代史家——呂思勉》一文中,嚴耕望寫道:“我想像他一定是一位樸質恬淡、循規蹈矩、不揚露才學,不爭取名位的忠厚長者,無才子氣,無道學氣,也無領導社會的使命感;而是一位人生修養極深,冷靜、客觀、勤力、謹慎、有責任感的科學工作者。其治史,有理想,有計劃,又有高度的耐性,鍥而不舍的依照計劃,不怕辛苦,不嫌刻板的堅持工作,才能有這些成就。”

取這番話與嚴氏在《唐代交通圖考·序言》中的心跡表白(“當代前輩學人晚年著述,往往寄寓心曲,有一‘我’字存乎筆端。餘撰為此書,隻為讀史治史者提供一磚一瓦之用,‘今之學者為人’,不別寓任何心聲意識。如謂有‘我’,不過強毅、縝思之敬業精神與任運適性不假外求之生活情懷而已”)相參照,幾乎可以認為嚴氏心中的呂思勉實在也就是他自己的投影和化身。以上所談,乃就嚴耕望對四大家的優劣得失所作的權衡去取而言。

至於嚴氏中歲以後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之新觀點,以人文地理之視角對中國曆史作多方位、立體式的全麵關照,則其境界與成效又較新史學四老更上一層,此固不待言。試輯李啟文先生所作嚴氏挽辭,以為結語:

秦郎漢守開前路,魏鎮唐丞綴後篇。

體大思精傳地理,經時緯域寫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