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來,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倒真是處世之道至理明言了。麵對上司,想必每個人都有“伴君如伴虎”之感。因此,我們要學會降虎之術,那就是讓自己顯得笨一點、愚一點,讓上司顯得英明一些,高大一些,這樣我們這些“笨頭呆腦”的家夥,在他眼裏也就會可愛許多了。
勇敢的說“我能”
要有財富——尤其,要享受財富——人必須覺得自己配得上財富。
我們覺得自己配得上財富,財富就會來。我們覺得配得上財富,就能享受我們現有的財富。配得上是打開財富之鑰。
這“配”字是既定的。我們如果有個東西——一個關係,一個部車子、一個事業、生命——那我們就是配得上它。沒有某個東西,我們就是不配有。我們要某種東西的話,就得下工夫使自己配得上。
“配得上”與“自尊”必須有所分別。配不配,說的是我們是什麼、有什麼。自尊,指我們“覺得”自己是什麼、有什麼。
大家經常將兩者混淆。提升自己、得到更多,是使自己更配的過程。樂享我們所已有,則是提高自尊的過程。
我們稍後再多談自尊(“記得這善”)。自尊的的技巧甚為單純:做好事,並且記住你做了好的事。這一章,我們要談“配”字,談從內在擴大我們裝這“配”字的容器。
首先必須明白,這容器已經多大了。你此刻是什麼、有什麼、做什麼,都點出你目前的價值。
省思一番你這一生裏已有的健康、幸福、充裕、財富、愛心、關心、分享、學習、知道自己要什麼、機會、享受與平衡。這是你已達到的價值。記住:如果你不配這種種,你不會有它們。
要使我們的人生有增加更多價值的餘地,我們必須擴大“價值容器”。我們經由肯定來做到這擴大。
請別以為使用肯定是什麼神秘兮兮的過程。我們隨時都在使用肯定,隻是也許並不這麼稱它。
日常生活裏,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其過程可能是這樣的:我們有個念頭:“有這個這個可能不錯”,於是我們對這事愈想愈積極——這就是一種肯定了。然後,我們決定,“我要它”,並愈想愈積極——這就是更多肯定。終於,我們配得上的容器充分擴大以後,我們行動,得到我們一直在想的這東西。
“消極”的肯定,也是如此。我們想要個東西,告訴自己說我們得不到它,說盡得不到它的理由,於是我們果真沒得到它。我們“肯定”我們的容器不夠大,裝不進這新的欲求,於是它果真不夠大。
妙不在言
在某種情況下,不說比說更好,這時,選擇不言便是最佳謀略。即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唐太宗有次問魏征:“如果你的進諫我沒有聽取,再同你說話時,你為什麼不應答呢?”魏征回答說:“我認為一件事不可以三番五次反複勸諫。如果陛下不聽從,而臣子讓步了,那麼你還將照樣做,所以我不敢應答。”李世民說:“應答了再勸諫也沒有關係呀!”魏征說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你們不要當麵聽從,背後議論’。臣內心知道不對,卻滿口應承,這難道是契和稷事奉舜應持的態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