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周遊列國,一路上十分辛苦。

有一天,孔子一行人來到一個村莊,他們在一片樹蔭下休息,正準備吃點幹糧、喝點水,不料,孔子的馬掙脫了韁繩,跑到莊稼地裏去吃人家的麥苗了。

農田的主人發現後,十分憤怒,上前一把抓住馬的韁繩,將馬扣下了,並揚言要將馬殺死為麥苗報仇。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一貫伶牙俐齒,能言善辯。他憑著不凡的口才,自告奮勇地上前去企圖說服那個農夫,爭取和解。

可是,他說話滿口之乎者也,將人生哲理講了一串又一串,盡管費盡口舌,可農夫根本聽不懂。

這時,有一位剛剛跟隨孔子不久的新學生,論學識、才幹遠不如子貢。當他看到子貢與農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時,便對孔子說:"老師,請讓我去試試看。"於是他走到農夫麵前,笑著對農夫說:"你並不是在遙遠的東海種田,我們也不是在遙遠的西海耕地,我們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遠,我的馬怎麼可能不吃你的莊稼呢?再說了,說不定哪天你的牛也會吃掉我的莊稼,你說是不是?我們該彼此諒解才是。"農夫聽了這番話,覺得很在理,心裏的憤怒也消除了,於是將馬還給了孔子。旁邊幾個農夫互相議論說:"像這樣說話才算有知識有口才,哪像剛才那個人,說話不中聽。"教子建議:做事情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盲目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否則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