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便秘是一組多人群發病、多因素存在、常見的胃腸道症狀,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凡大便不順暢、失去正常規律、排便間隔時間延長者即為便秘。主要表現為便次減少、腹脹、腸鳴音減少、便意缺乏、大便幹燥、排出困難、久蹲難下等症狀。
大便不順暢是指排出困難、久蹲難下、便後意猶未盡等;失去正常規律是指排便間隔時間缺乏正常規律性;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是指正常情況下應每天大便一次或每周大便不少於三次,超過此標準既是便秘,此既便秘主證。
一、便秘分型
根據便秘引起的原因,可分為繼發性便秘和慢性功能性便秘。根據臨床特征又將便秘分為頑固性便秘、習慣性便秘和症狀性便秘。
繼發性便秘,也稱症狀性便秘,指由各種疾病過程中伴見的症狀;慢性功能性便秘又分為慢傳輸型、功能性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三類,強調結腸動力不足的特點;頑固性便秘,也稱難治性便秘,指便秘症狀經藥物、手術等治療效果不佳,反複出現或持續存在;習慣性便秘,強調因生活習慣所致的慢性便秘,多見於老年、體弱、長期臥床等情況。
二、便秘的診斷
(1)有便秘的主要症狀;
(2)各型辨證均常見腹脹、腹痛、納呆等兼見症狀;
(3)起病緩慢,沒有明確誘因,多表現為慢性病變過程;
(4)本節討論多在功能性便秘範疇,應排除如直腸癌、腸梗阻等器質性損害而導致的便秘,利用結腸纖維鏡等有關檢查可有助於部分便秘的診斷。
三、便秘的誘因
(1)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食物纖維含量太少、不按時排便、長期抑製便意;
(2)長期濫用瀉藥等;
(3)結腸、盆底功能障礙,如假性腸梗阻、結腸慢通過、盆底痙攣綜合征、肛門括約肌協同失調等;
(4)精神或心理障礙;
(5)老年體弱等結腸無力、蠕動減弱。
四、功能性便秘的病理生理基礎
1.慢傳輸型便秘慢傳輸型便秘指結腸運動障礙,結腸將內容物推進速度減慢或結腸收縮乏力,也稱結腸無力型。結腸動力障礙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異常,排空延緩有關。也可能與局部神經病變及胃腸激素紊亂有關。慢傳輸型便秘患者往往存在整個胃腸動力紊亂。慢傳輸型便秘患者結腸壁神經元有凋亡現象發生,這種不恰當的細胞死亡——病理性神經元凋亡可能在慢傳輸型便秘發病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提示通過抑製凋亡的發生是預防和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的一個有效途徑。
2.功能性出口梗阻直腸敏感性降低,肛門直腸反射減弱,排便時肛管括約肌矛盾收縮,使肛管內壓超過直腸內壓及直腸動力障礙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發病基礎。出口梗阻型便秘多有肛門括約肌的鬆弛不良或痙攣性盆底綜合征、盆底功能障礙。
五、便秘的治療
選用結腸動力藥,配合食用纖維、腸道菌群調節劑及生物反饋治療有一定的療效。
(一)一般治療
改善生活方式,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適當地多飲水。
(1)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定時入廁蹲坑,建立排便反射;
(2)增加運動,做腹部按摩操;
(3)培養樂觀積極的人生觀、處事態度,必要時進行心理治療;
(4)避免用影響排便的藥物,減少藥源性便秘;
(5)生物反饋治療,如訓練肛門括約肌的縮肛和力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