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骨質疏鬆症的中醫辨證
腎主骨生髓,骨賴髓養,而腎藏精受五髒六腑精氣而充養,精血互生,所以骨骼的結構改變,關鍵在腎,但與五髒均相關聯,尤其是血液化生相關的肝和脾。中醫將其歸為“骨痹”、“骨痿”範疇內。《素問·痹論》認為冬感寒邪,閉阻脈道,骨失所養,發為骨痹;《素問·痿論》指出“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骨痹為氣滯血瘀,氣血不達,骨失其所養而痺不通;骨痿為精血消耗氣血無源,骨失其所養而萎弱。臨床多以補腎壯骨、填精益髓為治療基礎,對兼肝鬱氣滯血瘀進行養腎益氣活血。
代表方:大補陰丸合二至丸加減。
大補陰丸組成:熟地180g,龜板180g,黃柏120g,知母120g。
以上藥物共為細末,將豬骨髓蒸熟,搗如泥,煉蜜為丸,空腹淡鹽水送下,每服6~9g,日2~3次。
二至丸組成:女貞子、旱蓮草各500g。
以上藥物旱蓮草濾液濃縮為膏,加煉蜜60g 與女貞子細末及適度水和而為丸,每服6~9g,日2~3次。治法:補腎填精壯骨。
治療腎精不足者,症見:腰背酸痛、足痿無力、動作遲緩、發脫齒搖、耳鳴耳聾、精神萎靡不振,舌淡苔白,脈細弱。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加減。
組成: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藥12g,澤瀉9g,茯苓9g,丹皮9g。治法:滋養肝腎,壯骨止痛。治療肝腎陰虛者,症見: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筋脈拘攣、關節僵硬、足跟疼痛,視物昏花、耳鳴頭暈、健忘多夢,形體消瘦、潮紅煩熱,舌紅少苔或黃苔,脈弦或細數。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合附子理中丸加減金匱腎氣丸組成:肉桂3g,附子3g(先煎),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藥12g,澤瀉9g,茯苓9g,丹皮9g。附子理中丸組成:人參、白術、炮薑、炙甘草、黑附子各30g(先煎)。治法:溫補脾腎,散寒止痛。
治療脾腎陽虛者,症見:腰背冷痛、神疲乏力、不耐久坐,四肢厥冷、遇寒加重,肌肉鬆弛、麵色無華、便溏食少、小便不利、麵浮肢重,舌淡苔白滑,脈沉細或緩。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加逍遙散加減。
桃紅四物湯組成:桃仁12g,紅花15g,熟地黃12g,當歸9g,白芍9g,川芎6g。
逍遙散組成:當歸9g,芍藥9g,白術9g,柴胡9g,茯苓9g,甘草4.5g,煨薑10g,薄荷6g。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治療氣滯血瘀者。症見:腰背酸痛、彎腰駝背、活動受限、關節刺痛,脅肋脹悶、筋脈拘攣、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舌質紫或有瘀斑、苔白膩,脈弦。代表方:補益腎陰用左歸丸加減;溫補腎陽用右歸丸加減左歸丸組成: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藥12g,枸杞12g,菟絲子12g,龜板12g(先煎),鹿角膠12g(烊化),川牛膝10g。
治法:補益腎陰、填補精血。
右歸丸組成: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藥12g,枸杞12g,菟絲子12g,杜仲12g,當歸9g,肉桂6g,製附子6g(先煎),鹿角膠12g(烊化)。
治法:溫補腎陽、填補精血、祛寒化濕。治療陰陽兩虛者。症見:腰背疼痛、骨痛肢冷,或腰膝酸軟、足跟疼痛、畏寒喜暖,四肢倦怠、麵色晦滯、納差便溏,舌質淡、舌體胖或有齒痕,脈沉無力。
骨質疏鬆症是本虛(腎虛、氣虛、血虛、氣血虛、精虛)標實(風、寒、濕、氣滯、血瘀)之證,以上各證型均需考慮養腎基礎上或祛風、散寒、除濕、活血化瘀。尤其是活血化瘀,因不論是氣血不達、骨失其所養而痺不通,還是氣血無源、骨失其所養而萎弱,總之都是骨骼缺少氣血的濡養,都需把氣血運送到骨骼因此活血養血為必需。
八、骨質疏鬆症的調治注意
骨質疏鬆症是中老年常見的退行性疾病,臨床發病率高,且起病隱匿,不易發現,臨床易導致骨折,故因注意骨質疏鬆症的早期診斷。臨床治療骨質疏鬆症應該以預防為主,尤其是注重35歲以前鈣量的儲備,包括飲食營養和合理運動,優質蛋白質和鈣劑、維生素的攝入。合理安排與年齡體質相適應的運動也有助於預防和延緩該病的發生。女性絕經期和60歲以上男性應該定期進行檢查,以及早發現本病的發生。一旦發生後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