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甲狀旁腺激素(PTH)。能促進骨轉換,小劑量刺激骨形成,大劑量則促進骨吸收。
特別適用於骨轉換低的病人,可用PTH1-3440~100g 肌肉注射,每周3次。
c.鍶鹽。大劑量促進維生素D 的合成和礦化,小劑量可抑製破骨細胞活性,長期用可刺激骨形成。
d.其他。生長激素(GH)、轉化生長因子(T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等激素和細胞因子,可能有助於骨質疏鬆的治療,但目前尚處於臨床前階段。
(3)治療老年性骨質疏鬆的其他方法。根據上述治療目的,目前應用於治療老年性骨質疏鬆的各種方法有一定的療效。治療老年性骨質疏鬆的主要方法有飲食、體育、物理、心理治療等。①飲食治療的關鍵是合理安排飲食結構。老年人要多食入一些含鈣、磷、維生素及蛋白質豐富的食品,以彌補體內與骨代謝有關的物質不足。飲食治療貴在長期、合理地調節飲食並持之以恒,短時間內暴飲暴食不但對身體無益,反而有害。②體育治療簡稱體療,是通過體育活動,調節全身代謝狀態,改善骨骼血液循環狀況,增加外力對骨骼的刺激,從而緩解骨質疏鬆。③物理治療簡稱理療,是將電、光、聲等現代化理療儀器作用於人體及骨路之上,促進骨骼的合成。主要包括超聲波、超短波、磁療、熱療等。④心理治療長期以來不被人們所重視。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各種疾病(包括骨質疏鬆)的症狀輕重與人的心理狀態關係密切。心胸廣闊、心情愉快、性格豁達者症狀往往較輕,治療效果也好;心胸狹窄、性格怪僻、心情壓抑者症狀常表現得較重,治療效果也較差。因此,心理狀態的調整日益受到重視。
六、骨質疏鬆症的防護要點
從兒童期開始,就要注意飲食中鈣質的攝入,多吃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蝦皮、紫菜等。在嬰兒期、青春期適當補充鈣劑。人在35歲以前,骨代謝非常旺盛,攝入的鈣很快吸收進入骨骼中沉澱,骨骼生成迅速,骨鈣含量高,骨骼最為強壯。由於成骨細胞的作用,此時骨形成大於骨丟失。35歲以後,骨丟失將逐漸大於骨形成,體內含鈣量將逐年減少。如果在35歲以前讓骨骼最大限度地儲存更多的鈣,可以為中年後減緩骨量丟失速度打下良好基礎。防治的重點在於預防骨折的發生。青壯年時期的骨量非常重要,若原來骨量儲備較多,到了老年即使丟失一部分,其遺留的骨量仍足以維持骨代謝的需要。
儲存鈣的有效手段是均衡飲食,在飲食中持續補充鈣質;我國的推薦劑量是成人800mg/d,很多人可以在日常飲食中通過吃富含鈣質的食物而獲得,不一定額外補充鈣劑。鈣質的食物如沙丁魚每100g 中約含鈣220mg;帶皮幹蝦每100g 中含鈣200mg;水豆腐每100g 中含鈣145mg;凍豆腐每100g 中含鈣可達590mg;幹紫菜每100g 中含鈣為290mg,蘿卜葉每100g 中含鈣也有210mg。
對於更年期婦女、孕婦、青春期孩子、老年人,服用激素類藥物者,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補充鈣劑。絕經後婦女每日需鈣量約為1000~1500mg,遠遠高於日常攝入量。高鈣飲食能抑製與年齡有關的骨質疏鬆,並能降低骨折的發生率。
市場上各種鈣劑很多,最好選擇那些鈣含量高一些的製劑,相對而言,合成鈣安全性較高,離子狀態的鈣更容易吸收。因為在有胃酸分泌的環境,鈣吸收較佳,所以鈣片最好與食物一起吃。
鈣在體內吸收必需維生素D 的參與,維生素D 可以通過日曬在體內激活,也可通過適當補充魚肝油來獲得。對接受陽光不充足者,每日宜服用維生素D 600~800國際單位。人體對維生素D 的需要量隨年齡而增加,其中毒劑量亦因人而異,若需投用較大劑量,則必須在醫師監控下執行。
最好每天堅持有規律的室外體育鍛煉,例如走路、慢跑和有氧運動。既可促進體內維生素D 的生成,促進鈣的吸收,又可增加肌肉的負荷,增強肌肉對骨、關節的保護作用。同時堅持室外運動,對於中老年人最值得推薦的運動是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