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2型糖尿病趨於年輕化,學校裏也出現了2型糖尿病學生,這些學生大多體型肥胖,血糖波動小,不易發生低血糖,運動及飲食控製療效好。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同時家長也應將學生的病情告訴老師,在督促學生控製飲食及適當運動方麵得到老師的幫助。
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一個世界範圍的、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的健康問題。在我國一直被認為是老年人特有疾病的骨質疏鬆症,實際上在兒童時期就已存在。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目前醫學上還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根治方法,幫助已疏鬆的骨骼恢複原狀,因此,正確認識、早期預防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引起足夠重視WHO 於1998年特確定每年的10月20日為“國際骨質疏鬆日”。
骨質疏鬆症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骨代謝性障礙,主要表現為單位體積內骨量降低,骨基質有機成分及鈣鹽沉著均減少,但基本結構保持不變。臨床表現主要為骨痛和骨折,X 射線表現則以骨皮質變薄及骨小梁減少為特征。臨床多見於中老年人及絕經期婦女。
一、骨質疏鬆症的分型
根據病因,骨質疏鬆可分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退行性骨質疏鬆症和特發性骨質疏鬆症。退行性骨質疏鬆症指由於性激素生理性減少或隨年齡增加引起骨的退變,可分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繼發性骨質疏鬆症是由其他多種疾病引起的疾病。
二、骨質疏鬆症診斷
1.臨床表現骨質疏鬆發病緩慢,大多數的骨質疏鬆症病人在初期至中期都不出現異常感覺或感覺不明顯。一般臨床表現輕微,或僅有腰背部酸痛,很少有神經根壓迫或刺激症狀。當發覺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時再去診治已為時過晚。因此,此病的早期無明顯症狀,後期有腰背部或全身性疼痛,身高縮短、駝背及輕微外力即發生骨折的臨床表現。若腰背痛突然加劇,則多預示發生骨折。
骨折最常見於橈骨下端,髖部及脊柱。常在無意中發生,如彎腰、抬舉重物或下台階時。損傷常很輕微,或甚至不能覺察。骨折後疼痛多在數月內緩解,但亦可持續較長,或不出現症狀。多次發作後,病人的身長和體重均降低,可出現駝背或脊柱側彎畸形。少數病人因嚴重駝背,肋下緣與髂脊靠近,胸部也出現畸形,可表現呼吸障礙。在45歲時,橈骨下端骨折男女發病率為1∶1。婦女絕經後,橈骨下端骨折發生率迅速上升。60歲時,可比男性高10倍。此種骨折反映骨小梁骨量丟失。60歲以後女性髖部骨折的發生率每5年增加一倍。股骨頸骨折反映皮質骨丟失。股骨轉子間骨折與股骨頸骨折相反,多顯示小梁骨骨質疏鬆。老年人活動少,髖部受應力小,但在輕微外傷後即容易出現骨折,故髖部骨折可視為老年人骨質疏鬆的指標。髖部骨折病人不能下地行走,臥床時間較長,常出現胸部並發症,一年內死亡率可達20%。脊椎壓縮性骨折以下部胸椎及腰椎最為多見,多在脊柱曲度改變處。脊椎壓縮性骨折可為單發,但常為多發,甚至10個以上椎骨同時發生骨折。脊椎骨壓縮骨折與髖部及橈骨下端骨折還可同時存在。
2.檢查與測定檢查與測定可分實驗室檢查、X 射線檢查和骨密度測定等。此病的早期診斷依靠雙光子骨密度儀作骨密度測量及CT 定量檢查。病程10年以上,可以通過椎骨或跟骨X 光拍片檢查確認。骨量減少到30%以上,X 射線檢查才能顯示,故早期骨質疏鬆難於用X 射線檢查發現。
實驗室檢查,血清鈣、磷和堿性磷酸酶一般均在正常範圍,但由於骨吸收增加,血清鈣及尿鈣亦可稍增加,血磷可升高。若血清鈣和尿鈣均降低,而尿羥脯氨酸增加(羥脯氨酸為骨膠原主要成分),表明骨形成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