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糖尿病的病因
(一)病因
不同類型糖尿病的病因也不相同。概括而言,引起各類糖尿病的病因可歸納為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兩大類。不同類型糖尿病中此兩類因素在性質及程度上明顯不同,例如,單基因突變糖尿病中,以遺傳因素為主;而在化學毒物所致糖尿病中,環境因素是主要發病機製。最常見的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則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呈正性或負性參與以及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糖尿病發病的危險因素
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均有遺傳及環境因素參與。近年糖尿病患病率劇增主要是指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快速增加。體力活動減少及(或)能量攝入增多而致肥胖病(總體脂或局部體脂增多)。肥胖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的危險因素。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見表2-3。
糖尿病常見危險因素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遺傳易感性遺傳易感性
自身免疫體力活動減少及(或)能量攝入增多
病毒感染肥胖病(總體脂增多或腹內體脂相對或者絕對增多)
牛乳喂養胎兒及新生兒期營養不良
藥物及化學物中老年
吸煙、藥物及應激(可能)
三、糖尿病的發病機製及病理改變
糖尿病的發病機製可歸納為不同病因導致胰島細胞分泌缺陷及(或)周圍組織胰島素作用不足。胰島素分泌缺陷可由於胰島細胞組織內興奮胰島素分泌及合成的信號在傳遞過程中的功能缺陷,亦可由於自身免疫、感染、化學毒物等因素導致胰島細胞破壞,數量減少。胰島素作用不足可由於周圍組織中複雜的胰島素作用信號傳遞通道中的任何缺陷引起。胰島素分泌及作用不足的後果是糖、脂肪及蛋白質等物質代謝紊亂。依賴胰島素的周圍組織(肌肉、肝及脂肪組織)的糖利用障礙以及肝糖原異生增加導致血糖升高、脂肪組織的脂肪酸氧化分解增加、肝酮體形成增加及合成甘油三酯增加;肌肉蛋白質分解速率超過合成速率以致負氮平衡。這些代謝紊亂是糖尿病及其並發症、伴發病發生的病理生理基礎。
四、糖尿病的防護
糖尿病的防護目前主要是按照三級預防執行的。
(一)糖尿病的一級預防
是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傳糖尿病的防治知識,如宣傳糖尿病的定義、症狀、體征、常見的並發症以及危險因素,提倡健康的行為,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在重點人群中開展糖尿病篩查,一旦發現有糖耐量受損(IGT)或空腹血糖受損(IFG),應及早實行幹預,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
一級預防的目標:①糾正可控製的糖尿病危險因素,降低糖尿病發病率;②提高糖尿病的檢出率,盡早發現和及時處理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二級預防
即對已診斷的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並發症,主要是慢性並發症。防治糖尿病並發症的關鍵是盡早和盡可能地控製好患者的血糖、血壓、糾正血脂紊亂和肥胖,戒煙等導致並發症的危險因素。對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進行糖尿病並發症以及相關疾病的篩查,了解患者有無糖尿病並發症以及有關的疾病或代謝紊亂,如高血壓、血脂紊亂或心腦血管疾病等,以加強相關的治療措施,全麵達到治療的目標。
1.代謝控製和治療的目標對於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應加強糖尿病並發症教育,如並發症的種類、危害性、嚴重性極其危險因素等和預防措施包括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等。
在糖尿病治療方麵,應該強調:
(1)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無論1型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調整是基礎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如工作、生活條件等,來決定適合的飲食和運動治療方案。
(2)對於每個糖尿病患者,都應要求達到血糖控製目標。
(3)對1型糖尿病患者,應該盡早地開始行胰島素治療,在加強血糖監測的基礎上,控製好全天的血糖,保護殘存的胰島細胞功能。
(4)必須強調糖尿病治療要全麵達標,即除了血糖控製滿意外,還要求血脂、血壓正常或接近正常,體重保持在正常範圍,並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循證醫學的研究已經證實,良好地控製血糖可以使糖尿病微血管並發症發生率明顯下降,而要使大血管病變發生率下降,除控製高血糖外,對血壓的控製和血脂紊亂的糾正以及戒煙等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