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衰老疾病的防護(7)(1 / 3)

六、老年癡呆病的中醫辨證

目前,國內外均缺乏針對老年癡呆病的有效的臨床治療藥物及技術手段。近年來,用中醫藥治療該病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中醫一般多從腦、心、腎等髒腑入手,針對氣、血、痰、瘀、火、鬱等病機論治。本病臨床可見純虛者,亦可見本虛標實者或標實為突出表現者。因此,中醫治療措施往往複雜多變,須根據正邪虛實及疾病發展各個階段進行辨證論治。

癡呆病的直接病理機製是髓海不足,腦竅閉塞,腎虛血瘀是關鍵。

代表方:補腎益髓湯加減

組成:熟地30g,山茱萸30g,當歸12g,山藥15g,續斷15g,遠誌12g,菖蒲12g,龜板30g(先煎),龜膠30g(烊化),紫河車粉5g(衝服)。

治法:填精補髓、開竅醒神。治療癡呆病屬腎精虧虛、髓海失充者,症見:頭暈耳鳴,懈惰思臥,齒枯發焦,步行艱難,舌瘦而色淡,脈沉細弱。

陰虛火旺明顯者重用清心肝虛火的知母、黃柏、丹皮,同時配伍青蒿、地骨皮、黃連、雞子黃;肝血不足明顯者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可加何首烏、雞血藤、桑椹、阿膠等味;陰虛風動,肢體強痙者宜以滋補之品為主,配伍龍骨、牡蠣、石決明、鉤藤、白蒺藜,龜板、菊花等。

代表方:桑麻地黃湯加減。

組成:桑葉12g,黑芝麻15g,何首烏15g,茯苓20g,山茱萸15g,山藥20g,丹皮12g,生地黃30g,天麻12g,當歸10g,阿膠12g(烊化),鱉甲30g(先煎)。

治法:補益肝腎,滋陰養血。治療癡呆病屬肝腎虧虛者,症見:表情呆鈍,雙目少神,沉默少語,伴有形體消瘦,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顴紅盜汗,雙耳重聽或耳鳴如蟬,舌強肢痙,活動不利,毛甲無華,舌體

瘦小、色紅無苔或少苔,脈沉細弦或沉細數。代表方:還少丹或歸脾丸加減。

還少丹組成:熟地黃60g,(炒)山藥60g,牛膝40g,枸杞子40g,遠誌40g,山茱萸40g,茯苓60g,杜仲40g,(炒)巴戟天40g,五味子40g,小茴香40g,楮實子40g,肉蓯蓉40g,石菖蒲20g,大棗(去核)60g(上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 粉末加煉蜜80~100g 製成大蜜丸)。

歸脾丸組成:黃芪30g,白術30g,人參15g,當歸30g,龍眼肉30g,茯神30g,遠誌30g,酸棗仁30g,木香15g,甘草8g。

治法:補腎健脾,益氣生精

治療癡呆病屬脾腎不足者,症見:表情呆滯,沉默緘言,記憶減退,失認失算,口齒含糊,言不達意,伴腰膝酸軟,肌肉萎縮,食少納呆,氣短懶言,口涎外溢,四肢不溫,腹痛喜按,腸鳴泄瀉,舌質淡白,舌體胖大,苔白,或舌紅苔少、或無苦,脈沉細弱,雙尺尤甚。

以脾腎陰虛為主者可加用天花粉、玉竹、石斛等滋養脾胃之陰的藥物;以脾腎陽虛為主者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酌情加入幹薑、黃芪、白豆蔻等;如見有肌肉萎縮、氣短乏力較甚者可配伍紫河車、阿膠、川斷、杜仲、雞血藤、首烏、黃芪等。宋代有“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訓,常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角膠、龜板膠、豬脊髓、海狗腎等配以黑芝麻、杜仲、五味子、桑椹子、熟地等;肺主一身之氣,為相傅之官,而氣能生精,氣能禦神。故老年肺氣虛衰,則神失所持。臨床表現為呼吸氣短,胸悶,以深呼吸為快,語言斷續不暢,言語多誤,脈細。常選人參、黨參、黃芪、北沙參、麥冬、百合等補肺益氣。

代表方:洗心湯或指迷湯加減

洗心湯組成:人參30g,茯神30g,半夏15g,陳皮15g,神曲15g,甘草6g,附子15g(先煎),石菖蒲15g,生棗仁15g。

指迷湯組成:人參15g,白術30g,半夏9g,神曲9g,製南星3g,甘草3g,石菖蒲9g,陳皮9g,附片6g(先煎),肉蓯蓉9g。治法:健脾化痰、豁痰開竅。

治療癡呆病屬脾虛痰蒙者,症見:表情呆鈍,智力衰退,或哭笑無常,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言,呆若木雞,伴不思飲食,脘腹脹痛,痞滿不適,口多涎沫,頭重如裹,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滑。

脾虛明顯者重用黨參、茯苓,可配伍黃芪、白術、山藥、砂仁等健脾益氣之品;頭重如裹、哭笑無常、喃喃自語、日多涎沫者重用陳皮、半夏,可配伍南星、萊菔子、佩蘭、自豆蔻、瓜蔞、貝母等豁痰理氣之品。

代表方:轉呆丹加減。

組成:人參、當歸、半夏、生酸棗仁、石菖蒲、茯神各30g,白芍90g,柴胡24g,神曲、柏子仁各15g,天花粉9g,梔子15g。治法:清瀉肝火,豁痰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