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衰老疾病的防護(4)(2 / 3)

(二)中藥降脂

降脂的中藥目前已發現有100多種以上,由於對本病形成的臨床證型不同,中藥降脂療法攻補殊途,大凡補法有補腎補脾之異,攻(消)法有消痰消瘀之別,盡管中醫證型和血脂升高的分類沒有統一認識,但陰陽虛損引起血脂代謝紊亂這一看法已成共識,可以認為陰陽虧損是導致血脂升高的重要環節。認為高脂症的病機為肝腎虧虛或素體脾虛導致痰濕內聚、阻遏生機,引起血瘀而造成痰瘀互結的局麵。中醫藥在調節血脂方麵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獨特優勢,國內外都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定成果。臨床常常采用複方,單味中藥降脂作用的研究可供臨床應用時參考。

(1)降膽固醇為主的中藥。生薑、人參、大黃、短毛五加、葛根、麻仁、徐長卿、接骨木、澤瀉、茵陳蒿、蓽茇、胡椒、薤白、槐花、沒藥、鬼針草、海藻、蘇子、酸棗仁、羅布麻、絞股藍、淫羊藿、杜仲、熟地黃、枸杞子、孩兒茶、海參、花生殼、鹿血、南天竹子、鬆葉、中國梧桐葉、油茶、金櫻子等。

(2)降甘油三酯為主的中藥。銀杏葉、哈蟆油、玉竹、蜂膠、大花羅布麻、苦豆子、水芹等。

(3)降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中藥。三七、虎杖、何首烏、夜交藤、薔薇根、山楂、柳茶、黃芩、熊膽、茶葉、薑黃、紅花、水蛭、海蛤殼、昆布、紫菜、甘草、骨碎補、冬蟲夏草、沙苑子、黃精、女貞子、銀耳、大蒜、麥飯石、茶樹根、苦丁茶、回心草、黑大豆、蜂巢、毛木耳、芹菜、苦茶葉、蘆筍、香蕈、燕麥子、月見草子等。

一般臨床上治療的大多用補腎降脂法、健脾益氣降脂法、消痰利水降脂法、活血化瘀降脂法、疏肝利膽降脂法、清熱通泄降脂法等。補腎降脂:如女貞子、枸杞子、何首烏、冬蟲夏草、鎖陽、補骨脂等;健脾益氣降脂:如黨參、人參、黃芪、靈芝、刺五加、絞股藍、香菇等;消痰利水降脂:如皂角、薤白、澤瀉、海藻等;活血化瘀降脂:如水蛭、三七、蒲黃、沒藥、血竭等;疏肝利膽降脂:如柴胡、茵陳、鬱金等;清熱通泄降脂:如大黃、虎杖、草決明等。

(三)中藥降壓

降壓的中藥目前也已發現不少,但中醫以辨證施藥,並非單味藥成分治療,臨床仍常常采用複方,單味中藥降壓作用的研究可供臨床應用時參考。

血壓升高臨床表現以頭暈、頭痛為主。代表方:半夏白術天麻湯

組成:半夏9g,白術9g,天麻9g,茯苓9g,橘紅9g,甘草6g。治法:化痰熄風,健脾祛濕。治療痰飲上擾清陽之府或見美尼爾氏綜合征者,症見:眩暈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

代表方:天麻鉤藤飲

組成:天麻9g,鉤藤12g(後下),石決明18g,梔子9g,黃芩9g,川牛膝12g,杜仲9g,夜交藤9g,益母草9g,桑寄生9g,茯神9g。治法:平肝熄風,清熱安神。

治療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者,症見:頭痛,眩暈,震顫,失眠,舌紅,脈弦數;或可見血壓升高,麵潮紅,急躁易怒者。

(四)中藥治療冠心病

冠心病的主要症狀是胸骨柄後的悶憋疼痛,屬胸痹範疇,所謂痰瘀陰寒之邪,占據胸中陽位,治療宜寬胸理氣,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代表方:瓜蔞薤白白酒湯

組成:瓜蔞12g,薤白12g,白酒適量。治法:通陽散結,行氣祛痰。治療胸痹,症見:胸痛徹背,咳喘,舌苔白膩。

代表方:瓜蔞薤白半夏湯

組成:瓜蔞12g,薤白9g,半夏12g,白酒適量。治法:通陽散結,祛痰寬胸。治療胸痹,痰濁結聚較甚者,症見:胸痛徹背,咳喘氣急不得安臥,舌苔白膩。

代表方:枳實薤白桂枝湯

組成:瓜蔞12g,枳實12g,薤白9g,厚樸12g,桂枝6g。治法:通陽散結、消痞除滿。治療胸痹,痰氣互結較甚者,症見:胸滿而痛,咳喘氣急,氣從脅下逆搶心,舌苔白膩,脈沉或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