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的疾病實質和中醫辨證
高脂血症在中醫分析其主要矛盾是血液成分“濁化”程度提高,其問題發生在血液本身,血液發生黏、凝、聚改變,血液脂化程度提高而“濁化”。由於血液是營氣(血)與津液組成的,血液濁化視為瘀血;津液濁化視為痰濁,高脂血症仍然是痰瘀交阻。
高血壓在中醫分析其主要矛盾是血液成分“濁化”程度提高,血液流速變慢,血管壁彈性下降,血液通過的管腔變得狹窄,其問題發生在血管壁及血液。血液發生黏、凝、聚改變,黏稠度提高而“濁化”。“濁化”的血液容易附著於管壁,管壁附著物增加而血管壁增厚變硬彈性下降,血液通過時管腔變得狹窄而壓力增加。高血壓症仍然還是痰瘀交阻。
冠心病在中醫分析其主要矛盾是血液成分“濁化”程度提高,血液流速變慢,由此管壁易發生附著物貼附在冠狀動脈的管壁上,其問題也發生在血管壁及血液,血液黏稠度提高而“濁化”。一旦出現心肌供血不足,就預示著冠狀動脈被粥樣硬化斑塊堵塞引起管腔狹窄超過了50%~70%,因管壁附著物增加而血液通過時冠狀動脈管腔變得狹窄,向心髒供血供氧受阻,所以冠心病仍然也是痰瘀交阻。
而疾病的實質性改變在於血液“濁化”和血管“硬化”。從血管變化的實質分析:正常動脈血管壁一般分三層:內膜、中層和外膜。內膜是一層光滑的扁平上皮細胞,極為纖薄而光滑,可保證血液在動脈中的流動暢通無阻;中層由平滑肌組成,有收縮和舒張功能;外膜比較疏鬆,是一層保護組織。正常的動脈管壁相當柔軟而富有彈性,能隨心髒有節動地舒張和收縮。動脈因各種原因失去彈性而變硬,醫學上統稱為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是隨著人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其規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至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症性病變,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管腔狹小。動脈硬化有3種主要類型。
細小動脈硬化:細小動脈管壁的增厚變硬。細小動脈硬化是小動脈病變,主要發生在高血壓病人。
動脈中層硬化:動脈中層硬化是中型動脈病變,一般不引起管腔狹窄,常不產生明顯症狀。
動脈粥樣硬化:常發生在大型動脈,如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等重要部位的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與脂質代謝障礙、特別是與膽固醇代謝障礙有密切關係的疾病。病變早期,血液中的膽固醇及其他脂質和複合糖類在動脈內膜中沉澱下來,繼而引起內膜纖維組織增生,內膜逐漸隆起、增厚,形成肉眼能夠看到的灰黃色斑塊;以後斑塊不斷擴大,中心部分因營養不足而發生軟化、崩潰,可見黃色“粥樣”物質;再以後動脈的中層也有脂質沉澱下來,而且中層的彈性纖維和平滑肌纖維斷裂,血管內膜下逐漸發生纖維組織增生,還有鈣質沉澱下來,結果,動脈管壁就變脆、變硬,管腔變窄,這種病變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它是導致心肌缺血、冠心病的最主要原因。
(一)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基本用藥
血液的黏、凝、聚需活血化瘀;津液的脂化需燥濕化痰;血管壁纖維組織增生、附著粥樣斑塊需軟堅散結。所謂“降脂”,必須要考慮痰瘀交阻,不能僅考慮活血化瘀,而忽略祛濕化痰和軟堅散結。因較長的病變過程和血管壁纖維組織增生、附著的粥樣斑塊均具有痰濕的特性,這也是老百姓僅僅用丹參、三七防治心腦血管病的不足。
代表方:大黃蟲丸加減
組成:大黃4g,黃芩6g,甘草9g,桃仁12g,杏仁12g,芍藥12g,幹地黃30g,蜈蚣2條,虻蟲12g,水蛭百枚,蟲6g。
大黃蟲丸原本是治療五勞虛極,瘀血停留日久,以丸為劑,圖漸消緩散之意。因本方為丸劑,可融合許多方麵藥物功能,便於加減,可根據不同證型隨證加減。加黃芪、黨參、白術:痰瘀均屬陰邪,均需益氣借陽氣升騰、溫煦、氣化、推動作用才能得以消散,尤其是年老機能退化更是如此;加丹參、三七:丹參是心血管疾病首選藥,在現代藥理實驗中與三七均可以清除心髒和肝髒的脂褐素,故有抗心血管氧化衰老的作用;加山楂:因山楂屬消食藥中具有善消化肉食脂肪類食物,又具有活血化瘀功能,故有降脂降壓作用;加海藻、昆布:血瘀必伴水停,水停即是痰阻,而痰黏滯難速消,易附著,故需加軟堅散結化痰的植物藥,並且服藥時間較長,若用介石類化痰藥一方麵因痰瘀交阻附著難去,另一方麵機體髒腑氣化力度已差,容易沉積形成結石或加重附著;加薏苡仁、赤小豆、茯苓、扁豆、山藥:血液的黏、凝、聚彌漫三焦,範圍廣泛,不僅有痰結,在不同時期還有水濕滲透於組織器官,中藥澱粉類利水滲濕藥不僅滲利水濕,在現代藥理實驗中還有排酸作用,可減輕酸性代謝產物對組織器官的侵蝕,防血液脂化和血管透明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