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衰老疾病的防護(3)(2 / 3)

(四)冠心病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冠心病的病因是多方麵的,主要和下列易患因素有關:

1.年齡多見於40歲以後發病,目前有年輕化傾向,兒童中也有發現。

2.性別女性中出現由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的心、腦及周圍血管症狀,常在絕經期後發生。這主要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和高密度脂蛋白減少所致。

3.血壓冠心病的發病及其並發症是隨著血壓的升高而增加的。高血壓可引起:①內膜層和內皮細胞損傷,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易於侵入動脈管壁,以致纖維增生增厚,使其對血脂蛋白及血小板釋放物滲透性增高,後者更進一步刺激平滑肌細胞增生;②血管伸張,刺激平滑肌細胞增生,使血管壁彈力素、膠原及黏多糖增多;③可使平滑肌細胞內溶酶體增多,減少動脈壁上膽固醇的清除。

4.血脂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是指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無論哪項異常都伴有冠心病發病率增加。形成關係最密切的是高LDL 血症。在經常作體力活動及少量飲酒者,其HDL 可增高,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也見降低。

5.吸煙吸煙尤其對心血管毒害最重。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外圍血管和冠狀動脈收縮,並使血壓升高。另外,吸煙可引起紅細胞中一氧化碳增高,導致血液攜帶氧的能力下降,誘發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6.糖尿病因為糖尿病對全身的血管都有破壞作用,處於冠心病的高度威脅之中,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的發病率、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遠較無糖尿病者高,且發病早。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症,或伴有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強,這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動脈堵塞。糖尿病病人必須定期進行冠心病的檢查。

7.肥胖體重超過正常的20%,其發病率增高。尤其在短期內明顯加重者,動脈粥樣硬化急劇惡化。

8.體力活動經常鍛煉者血脂較低,較少發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9.遺傳有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家族史,其發生率明顯增加。

10.性格易於激動、進取心強及有好勝心的A 型性格易發病。其中高危因素為持續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煙。

(五)控製冠心病的關鍵在於預防

控製冠心病的關鍵在於預防。雖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但其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卻始發於少兒期,這其間的幾十年為預防工作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機會。

一級預防: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消滅冠心病於萌芽狀態。冠心病的一級預防,即危險因素的幹預。預防冠心病可采用針對全人群和高危人群兩種預防策略。前者是通過改變某個人群、地區或國家與冠心病危險因素有關的生活行為習慣、社會結構和經濟因素,以期降低人群中危險因素的均值;後者是針對具有1個或1個以上公認的(如高血壓、吸煙等)與冠心病有明確因果關係的危險因素水平的降低,才能有效地減少

冠心病的發生。目前公認冠心病危險因素包括男性、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過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煙(現吸煙>;10支/日)、高血壓、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明確的腦血管或周圍血管阻塞的既往史。其中,高血壓、高膽固醇及吸煙被認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個危險因素。除性別、年齡和家族史外,其他危險因素都可以預防和治療。

冠心病病變始於兒童,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必須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級預防:提高全社區冠心病的早期檢出率,加強治療,防止病變發展並爭取其逆轉。

三級預防:及時控製並發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病人壽命。

(六)冠心病的治療

冠心病的治療原則是改善冠狀動脈的供血和減輕心肌的耗氧,同時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具體的治療措施應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1.發作時治療

(1)休息。發作時應立刻休息,停止活動,症狀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