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鄂爾多斯的“生態雙贏模式”
2008年1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看望錢學森,高度肯定老科學家的兩大理論貢獻:一是係統工程理論;二是沙產業理論設想。總書記談了他視察西部的所見所聞:“前不久,我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考察,看到那裏沙產業發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來了,生態正在得到恢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錢老,您的設想正在變成現實。”國家林業局治沙辦公室主任劉拓同誌認為,胡錦濤主席強調的三點,其實就是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標準,即恢複生態、發展生產、提高農牧民生活要“三生統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要“三效兼顧”。
過去國家林業部門曾以森林覆蓋率為依據,提出“南學榆林,北學赤峰”。後來徐有芳部長在《人民日報》1994年8月25日第二版發表文章《向沙漠要糧棉油肉》。錢學森院士讀後說:“徐有芳部長這次講治理沙漠戈壁有了新思路,令人高興!但沒有講怎樣才能做到向沙漠要糧棉油肉?怎樣解決缺水問題!”現在以錢學森院士倡導、胡錦濤主席歸納的“沙生植物加工”、“沙區生態恢複”和“沙區人民致富”為綜合指標衡量和確定治沙先進典型顯然更科學、更有說服力。中國林學會理事長、林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董智勇先生在《像錢學森那樣攀登科技高峰》一文中說:“錢老倡導的係統工程、係統科學等理論,正在與林業工作密切結合。錢老提出的有關發展沙產業的建議,已經得到了‘三北’地區的重視,將指導我國沙漠資源的治理和開發利用工作。”據我們多年跟蹤調研,建國以來鄂爾多斯市為探索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之路付出了巨大代價,摸清了基本規律,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地流傳的一首總結50年生態變化的“順口溜”很能說明問題:“20世紀50年代,風吹草低見牛羊;60年代,濫砍濫牧亂開荒;70年代,沙進人退無躲藏;80年代,人沙對峙互不讓;90年代,人進沙退變模樣;新世紀,產業鏈上做文章,工農聯手闖市場。”鄂爾多斯市副市長白玉嶺同誌在“2007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上講演時深有感觸地說過:“50年過去了,我們終於明白了人要吃飯,羊要吃草。西部大開發,生態是重點,沙漠化防治是難點,沙區各族群眾脫貧致富是焦點。突破口是產業化,現實的選擇是發展錢學森理論指導的沙產業、草產業、林產業。”2001年鄂爾多斯市的沙化麵積曾占全市麵積的70%;2011年,植被蓋度高達75%,流入黃河的泥沙減少3億噸,轉移農村人口40萬,沙產業草產業林產業的增加值達11.3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就林沙產業一項增加891元,開始出現沙漠增綠、資源增值、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好發展態勢。2008年10月初,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宣傳部部長的劉雲山視察內蒙古自治區,明確要求總結“鄂爾多斯發展模式”。他說:“鄂爾多斯是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的縮影,是改革開放的典範和生態文明的典範。來到鄂爾多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振。理論工作者要對這個發展變化、沙產業草產業的經驗進行認真總結,提高對規律性的認識。”
1978年,鄧小平同誌在同美國前總統卡特談話時指出:“觀察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是看那個地區能不能發展起來”,“我們的政策是著眼於這些地區發展起來。如內蒙古自治區,那裏有廣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後發展起來很可能走進前列。”做為中國沙產業、草產業、林產業理論的“孕育構思之地、試驗示範之地”,內蒙古自治區通過近30年的不懈奮鬥,已經當之無愧地走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前列。錢學森院士為此十分欣慰,親筆署名給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贈送過這樣一段話:“內蒙古各民族人民過去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貢獻;現在又在沙產業、草產業上給全國帶了個好頭,做出了榜樣。我希望他們在沙產業、草產業上繼續做貢獻,並把沙產業、草產業推向全中國!”巴特爾在《求是》雜誌2013年第4期和《內蒙古日報》2月22日發表署名文章,鄭重承諾:“按照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雙贏的要求”,把“科學治沙,科學用沙,大力發展沙產業”進行到底;通過“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譜寫美麗內蒙古新篇章”。從三晉大地調任內蒙古黨委書記的王君經過調查研究,很快認識了內蒙古構築生態屏障,突出綠色發展的戰略價值和示範作用,在3月19日傳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安排部署當前工作的幹部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生物製藥和林沙草產業,形成多元發展的新型產業集群,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要求各級領導“完善發展思路,找準發展定位,明確發展路徑”,“把內蒙古建設得更加繁榮富裕和諧美好”。
七、沙產業偉大思想造福中國和世界人民
錢學森院士以林、沙、草產業理論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2006年以來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回應。2006年,聯合國《全球沙漠展望報告》指出,過去人們單純認為“沙漠是貧瘠荒地”的觀點是錯誤的,“沙漠以其特有的生物多樣性、潛在的經濟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第35個世界環境日成為人們矚目的中心”,“如果沙漠蘊藏的巨大太陽能,被合理有效地用於生產動力,那麼未來的世界也許是一個無需化石燃料的世界”。該報告指出:“全球沙漠地區應該探尋環保與發展雙贏的新思路。人們能夠,而且也應該下決心不要改變沙漠,而是與其共存,並為人類未來保護沙漠。”2010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中國寧夏防沙治沙、開發沙產業的成功經驗寫進該署綠色經濟報告。他們派員實地考察後認為“寧夏人變沙害為沙利,變沙地為家園,從治沙到用沙,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2012年9月,在中(國)阿(拉伯)防沙治沙合作論壇上,寧夏應邀介紹了“堅持防沙治用沙相結合、防沙治沙與群眾脫貧致富及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積極發展沙產業,努力實現沙綠民富”的經驗,受到廣泛好評,認為中國的產業治沙、科學用沙,給世界作出了榜樣。中國國土經濟學會沙產業專業委員會主任劉恕先生高興地說,聯合國秘書長《以行動應對荒漠化》的呼籲“充分顯示了沙產業理論的價值所在——以陽光為能源而不受危機限製,將在破解人類發展的糧食安全、能源危機,以及完成聯合國千年目標等難題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3年8月4日,在第四屆庫布齊國際沙漠論壇期間,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裏約+20分會)秘書長沙祖康先生用中文留言:“深切懷念、錢學森先生,踐行錢老早在八十年代就提出的關於用好沙漠、建立沙產業的偉大思想,造福中國和世界人民。”
(作者單位: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