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首創的林沙草產業理論是麵向21世紀的前無古人和洋人的科學建樹,站得高,看得遠,懂天理,接地氣。把戰略的前瞻性、科學的整體性、人文的關聯性、發展的可持續性,放在一個複雜巨係統中分析,確保地盡其利,人盡其才,貨暢其流,光盡其用。變以色列“高投入、高產出”的“貴族農業”為“工農聯手、城鄉一體、資源節約、循環增值”的“平民農業”。其高人之處可概括為四個字:“省”、“鏈”、“轉”、“和”,即圍繞一個“省”字,走節約再生的循環經濟之路;突出一個“鏈”字,走“草畜工貿四結合”、向市場要效益的龍型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強調一個“轉”字,走新型的城鄉一體、要素共享,工農互融、腦體差別消失的集約、集群經營之路;追求一個“和”字,走技術創新、係統平衡、利用綜合、文化銜接、效益迭加的知識經濟和諧發展之路,為決策服務,為百姓謀利。
錢老提醒我們,生態文明建設要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要堅定信心,創新理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崇洋,不媚外,不唯書,“隻唯實”,“千萬不要”像西方精英“羅馬俱樂部”那樣“隻唱悲歌”。
專家們已形成如下共識:“荒漠化既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發展問題。”經國務院第8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05—2010年)》采納了專家的觀點,明文規定“防沙治沙是全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須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講求實效”的原則,促進“沙產業發展”。“利用沙區光、熱、風、土地資源優勢,在地表水資源允許的條件下,發展適合沙區生長且具有較高利用價值的林木,種植飼料、發展養殖、人工培育沙區中草藥和食用植物資源,通過‘公司+基地’發展,使防沙治沙與農牧民增收致富、企業增效、政府增稅有機結合”。到2010年和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務院更在關於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要求:“積極發展沙產業”、“鼓勵發展沙產業”。
四、西部地區是中國發展的潛力所在
錢學森諄諄告誡我們:“西部地區是中國發展潛力所在。”我國的西部不但是大江大河大沙漠的源頭,也是礦產資源和綠色資源的富集帶。“西煤東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乳東供”、“西藥東服”的物質保障靠它,建設北方生態屏障、保證民族聚居地區“綠起來、活起來、富起來”也靠它。學習新西蘭,讓“羊背之國坐著礦車起飛”是對的,但絕不能竭澤而漁。必須讓綠色產業和黑色產業兩個輪子一起轉、兩個翅膀一起飛。錢學森認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低碳經濟”、“節能減排”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應明確為通過轉化、吸收、貯藏二氧化碳的“深度加工”,發展“循環經濟”,運用全部生物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實現“零排放”、“全吸收”。1983年11月4日,錢老在給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經濟研究所曹美真教授的信中指出:要發展“包括農、林、牧、禽、漁、蟲(蜂、蠶、蚯蚓……)、菌(食品菌……)、微生物(沼氣、單細胞蛋白……)、工(加工業)九業,搞光合作用產物的深度加工,創造出第二個農業、第三個農業。”1994年2月27日,他在給上海交通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係朱掌玉教授的信中明確支持“以菌吃汙”:“工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的三廢(廢氣、廢液、廢渣),生活中有大量的垃圾和糞便,這都可以通過菌物改造利用。我國湖泊總麵積的55%為含鹽1‰以上的鹽水湖,鹽水湖中菌物可以利用陽光進行生產,有人稱之為“鹽湖農業”。他希望21世紀的中國在“利用菌物進行生產”的生物科技方麵有所作為,預言此類生產的年“產值總會達幾千億元”。
有的調查報告指出,我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五大草原都在西部。水土流失麵積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麵積的90%以上在西部,農村牧區60%以上的貧困人口在西部。55個少數民族中的50個集中分布在西部。據統計,目前西部地區人口雖占全國的近3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隻占東部地區的40%,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隻有東部地區的一半,約2000萬人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這些事實說明,日益擴大的東西部發展差距不但阻礙著國民經濟發展新格局的形式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而且影響著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胡錦濤主席在視察內蒙古自治區時振聾發聵地指出:“內蒙古是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建設好,事關全國的生態安全。”2010年全國政協委員赴內蒙古視察團的《關於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情況的視察報告》也大聲疾呼,應“從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重新認識草原、沙漠的價值”,“像重視森林一樣重視草原,像重視‘三農’一樣重視‘三牧’;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保護基本草原,把保護好、利用好草原納入‘十二五’建設的國家規劃”。
有感於西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麵臨的種種困難,早在2000年,錢學森就在給中央領導的信中說,跨世紀的西部大開發,“應該有新的思路”,“起點一定要高”,“要用科學技術解決西部人民的富裕問題”,讓少數民族兄弟與漢族一樣,享受“政治平等、經濟平等、文化平等”。2002年,內蒙古成立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時,錢老大力支持,欣然擔任名譽顧問。他在給協會名譽會長楊利民、會長夏日的信中強調:“內蒙古的優勢產業是什麼?我認為就是沙產業和草產業,這是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隻要內蒙古的同誌緊緊抓住了這兩大產業,真正建設成知識密集型的沙產業和草產業,內蒙古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會邁上一個新的台階,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也會得到改善。”他在給協會專家趙永亮、郝誠之的信中說,“林、沙、草三業結合”,就可以“開創我國西部沙區21世紀的大農業”。
五、內蒙古是“試驗、轉化、推廣之地”
內蒙古黨委、政府、政協各屆領導都高度重視錢學森院士的建議,把林沙草產業當作新型戰略產業,一屆一屆抓,終於見成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秘書長、國家民委原主任、內蒙古自治區原主席楊晶同誌對國內理論界朋友的如下評價表示認可,即“十五”以來,內蒙古的生態文明建設已走在全國前列。表現出八個亮點:由專家試點到農牧民實踐;由農牧民個體經營到龍頭企業帶動;由資源簡單轉化到產業鏈延伸;從小基地示範到大集團加盟;從產品營銷到名牌打造;從名不見經傳到企業家軍團出現及民營企業家挑大梁;從實物運營到資本運營及國際財團直接融資;從分散活動到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等行業組織發揮作用,以組織化保證產業化。
資深沙草產業專家、中國工程院知名院士任繼周先生和農業部原副部長洪紱曾先生都讚揚,在宣傳踐行錢學森沙產業、草產業、林產業科學思想方麵,內蒙古做到了八個全國率先:率先把“發展沙產業、林產業、草產業”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率先把“大力發展沙產業、林產業、草產業”寫進了自治區“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率先在全國注冊並開通《中國沙產業、草產業網》;率先出版一套三本的《沙產業、草產業、林產業理論實踐叢書》和一套五本的《錢學森第六次產業革命思想探微叢書》;率先舉辦《錢學森與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圖片展》;率先提出以沙產業理論為指導的“生態小康”概念;率先總結了“鄂爾多斯生態小康雙贏模式”;率先出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沙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