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錢學森的林、沙、草產業理論開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麵
經濟工作
作者:夏日 郝誠之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的綠色裏程碑
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並列為建成小康社會“五位一體”的戰略目標,說明了對國情認識的深化、民生民心的洞察和大國責任的清醒。為今後十年甚至百年的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安全發展立起一座舉世矚目的綠色裏程碑。
縱觀人類文明史,生態文明乃是一切文明的安全底線和最高境界。沒有生態文明,就沒有可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標準應該是物我合一,“相看兩不厭”;人類與自然共榮,人類與社會和諧;而不是對立。“羅馬糧庫”何存?樓蘭古國安在?它的消失不是天神的發怒,而是沙漠的吞噬,水資源的枯竭。
其實,地球上的沙漠,除了幾萬年、十幾萬年前形成的被以色列人稱為“上帝給的沙漠”以外,不少是人類自造的沙漠。以人類為優勢物種並不斷繁衍擴張以來,地球已經進入被某些地質學家稱為“人類世”的新時期。草原和沙漠首先成為人類向自然索取的對象,成為“人類征服自然”這一錯誤觀念的練兵場。自然界飽受人類社會不公正的待遇,從而使它們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巨大扭曲。它們被迫自衛,對人類實施應有的報複。氣候惡化、水土流失、耕地沙化、草場退化、生活貧困化接踵而來。人類在飽經大自然的懲罰以後,正在學會與自然相依為命。這是對地球認識的升華,也是對生態道德的反思。迷途知返也好,懸崖勒馬也罷,都是為領悟生態文明真諦付出的學費。
中國科學家認為,新世紀必須“換一種思維看環境變遷、看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重點包括沙漠化的防治、草原的科學利用、資源的可再生、經濟的可持續等。要點可概括為:尊重規律,善待自然,造福人類,用係統思想和科學技術變自然界的生物鏈、食物鏈為產業鏈、效益鏈,構建新的平衡係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原則是“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雙贏,綠起來、富起來結合”。
二、錢學森是前無古人的戰略科學家
錢學森先生作為有全球眼光、人本思想、係統觀念、未來設計的戰略科學家,50年前就介入了應對全球人口、人才、能源、生態“四大問題”之一生態危機的思考,並做出了偉大的創新性理論貢獻。20世紀60年代,他在領導國防科研工作期間,經常利用深入內蒙古、青海、新疆等沙漠戈壁試驗基地的機會,了解生活在周邊地區惡劣自然條件下的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思索如何用科學技術改變那裏的生態環境、生產條件和貧困麵貌,用戰略眼光超前提出“再增加14億人口,我國如何開拓新的生存空間”等問題。
1984年6月28日,錢學森應《內蒙古日報》之約,發表了對我國五大草原進行曆史反思和科學利用的專論《草原、草業和新技術革命》(《人民日報》1985年3月5日全文轉載)。同年7月,他首創迎接21世紀第六次產業革命挑戰的創新理論體係框架《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道路繪出了藍圖(見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調研通訊》1984年第27期)。錢老說,因為農業、海業已有專門的國家機構農業部、海洋局負責管理,所以應從實際出發,以林業、沙業、草業為重點,強調林產業、草產業、沙產業“三業結合”在我國的特殊重要性和緊迫性。1986年1月,他在給天津學者張鴻烈的信中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建國宗旨就包括了子孫後代的幸福,所以一方麵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而創造一個最優美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麵也要考慮資源永續不衰的問題。”。
錢學森的知識密集型的沙產業、草產業、林產業理論,是科學利用草原、沙區優勢資源,“用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沙漠”的係統工程。通過高科技和大市場,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實現“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目標既明確為創新的陽光產業、節水農業,又具體為新型的扶貧工程、知識經濟。其通俗表達是“利用陽光,通過生物,延伸鏈條,依靠科技,形成產業,對接市場,創造財富造福百姓”的“林業係統工程,草業係統工程或沙業係統工程”,簡稱林產業、沙產業或草產業。錢老所以要強調“一旦農業係統工程用到知識密集的農業產業、林業產業、草業產業、海業產業、沙業產業,就能大顯身手”;“防沙治沙也是沙產業”但“沙產業比防沙治沙難得多”,是因為依靠科技新成果在沙上種草、用草、加工草,便延伸出草產業;在沙上長灌木、長樹並加工利用,就延伸出林產業。其關鍵詞是“四過轉化”:其一,“過(陽)光轉化”,把二氧化碳、水、葉綠素轉化為植物蛋白;其二,“過家畜的腹轉化”為動物蛋白;其三,“過機器(流水線)轉化”為合格的產品;其四,“過市場轉化”為商品和“增了值的貨幣”。通過“治用結合,以用促治,以治保用”即“綠化——轉化——產業化”,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防沙治沙、用沙、管沙結合,向沙漠要效益,向市場要紅利。判別沙產業的五條標準是:太陽能的轉化效益、知識的密集程度、是否與市場接軌、是否保護環境和是否可持續發展。
三、林沙草產業係統工程是偉大的理論創新
實踐已經證明,錢學森的沙草產業思想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強調以太陽為直接能源,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成體係地打造新的科技集群,最大限度地轉化、加工、綜合利用沙生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為人們提供“離土不離鄉”的新生計、新經濟。著名的沙產業專家、中國科協原副主席劉恕先生說,錢老深刻分析了沙區農業氣象資料、土地資源特征,指出沙區不僅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製約因素,也具有獨特自然優勢,關鍵在於如何利用獨特的自然優勢,克服其不利因素。沙產業愈發達,第一性產品的產量就愈多,人們為追求生活必需品所進行的盲目開墾和放牧就會得到有效控製,脆弱的自然係統就會得到休養生息。錢老首倡的“將治理蘊含於開發之中”的“沙產業指導思想”,已引起國家高層和有關部門的重視。1999年1月6日,《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總體布局”就指出:“‘三北’風沙綜合防治區”要“因地製宜,積極發展沙產業”。
專家們認為,中國所以比西方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和研究更全麵、更辯證、更深刻,是因為我們是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世界上古史著錄最完整,有文字記載的災害史料很豐富,經驗教訓刻骨銘心。中科院副院長竺可楨院士推動的中國“沙漠學”的創建研究、成果整理和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在世界上起步很早,獨樹一幟。中國沙漠的多樣性不但最具代表性,而且關於“畏天”、“敬天”到“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環境觀、沙漠觀的研究也最講實際、最成體係。錢老要求我們“繼承+創新”,“保護+利用”,“雙管齊下”建設生態文明:一是要順應規律,珍惜資源,因害設防,保護多樣性;二要科學經營,綠色發展,通過循環經濟、整合高新科技成果,麵向市場生產終極產品,形成核心競爭力。不但要搞生態道德教育,而且要用生態立法約束人類的不當行為。既不是搞傳統的“工業化”,以犧牲生態環境作代價;也不是搞西方的“城市化”,置沙區、草原農牧民的貧困於不顧。堅持城鄉一體化,工農攜手奔小康。認清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貧困,既不能“隻見沙漠不見人”,更不能“隻保環境不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