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中西部生態移民政策的效益評價分析(1 / 3)

內蒙古中西部生態移民政策的效益評價分析

區域經濟

作者:李春梅

一、引言

內蒙古西北部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尤其是西北幹旱地區的草場沙漠化,水土流失,既威脅著當地農牧民的生產生活,也嚴重製約著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此,國家和自治區推行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政策,把環境脆弱地區的農牧民遷移到適合搞生產、能容下大批移民且生態相對比較好的地區,旨在改善遷出地的生態環境,幫助當地的貧困人口擺脫人口增長—環境惡化—貧困—環境進一步惡化的惡性循環。生態移民政策在實行十年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一些好評,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選取達茂旗和烏拉特中旗的三個移民村為調查點,達茂旗明安鎮繁榮嘎查、烏克鎮西河鄉庫倫村、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鎮大聖移民村,進行入戶訪談,搜集了第一手數據,概括當地生態移民政策的現狀、問題,並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

二、達茂旗和烏拉特中旗的基本情況

達茂旗和烏拉特中旗緯度相近,達茂旗在烏拉特中旗的東部,二者都是內蒙古自治區的19個邊境旗(市)和23個牧業旗之一,北與蒙古國交界,境內草原屬於荒漠化草原或者半荒漠化草原。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燥多風,夏短幹熱,秋溫涼爽,冬長嚴寒。降水量115~230毫米,蒸發量2200~3000毫米。全年多西北風,風能儲量豐富,為內蒙古自治區風能最佳區。

達茂旗和烏拉特中旗有著相近的地理位置、氣候、地質地貌,並且二者都在本世紀初開始實行退耕還草、退牧還草等一係列生態移民工程,建設統一選址,統一規劃,通水、通電、修路、提供灌溉設備的農區移民和牧區移民點,但是兩者的移民效果卻有不同。下麵將分析他們的移民村的現狀,指出不同和各自存在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

三、達茂旗和烏拉特中旗移民村的現狀對比分析

(一)自然情況

達茂旗和烏拉特中旗的農牧民從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地區遷移到一個新的地區,達茂旗的兩個移民村相對靠近,一個是農區移民村,一個是牧區移民村,周邊的草原屬於荒漠化草原(並不歸移民所有),氣候幹旱,降雨量少,多大風天氣。這種氣候與烏拉特中旗的大聖移民村的氣候相似,隻是大聖移民村是純正的農區,耕地資源比較豐富,土壤相對肥沃,且灌溉條件好,是發展種植業的良好選擇。

(二)社會經濟及人民生活情況

達茂旗的兩個移民村地理位置偏僻,人口稀少,並且離其他村鎮較遠,交通不便利,購買生活用品和看病以及學生上學都成了一大難題。農牧民如果想遷移需要交12000元(農區移民)或者20000元(牧區移民),即能住到國家統一蓋好的房子裏,還有整齊的棚圈,麵積為200平方米。本村的戶數也比較少,也許正是農忙的時候,走訪時村裏的人稀稀落落的,全村有好多空房子。移民過來之後,噴灌和水電費等都是國家統一補給,每戶分得20畝地,沒有草場。

農區的移民覺得從原居住地移出來生活條件變好了,每戶都通了電和自來水,而且原來的土地都是旱地,靠天吃飯,沒有水井或各種灌溉設備,一年的勞累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年收入2000—5000元左右,所以,他們選擇移民。

牧區的移民則是另外一種想法,他們在移民之前被告知到了移民村要養殖奶牛,並且把原來養的牲畜全部出售。牧民養20頭奶牛需自己付一萬塊錢,低息貸款23000元。但是牧民沒有養殖奶牛的經驗,也不能放牧,單純靠舍飼喂養,幾乎沒有收入。大部分牧民都感覺養不下去就把奶牛當做肉牛賣了,大部分的牧民表示還想回去原居住地養羊。

烏拉特中旗的大聖移民村裏,一排排結構一樣的房子整齊的排列著,兩批移民有200戶,人們出門學生上學都很方便。大聖移民村距離的嶺山鎮隻有3-4裏,走路也隻有十幾分鍾,日常生活必需品在鎮上都能買到。這裏的人們不僅靠種植業和舍飼圈養牲畜為生,還能在附近的工業園區上班,而且周邊的種地大戶在農忙時經常會雇傭短工幹活,移民村的人們都會去打工。德嶺山是烏拉特中旗的最佳移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