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既然對膠東如此厚愛,所以無論是煙台,還是威海,“文化強市”都大有希望。利用地域文化的豐富資源“文化立市”的前景燦爛輝煌。我們已經看到了燦爛的前景。
一、可貴的企業文化曙光: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這個地域的企業文化。這個地區的特色歸根結底是企業文化的水平和品位,尤其是這個地區的主要企業。他們的文化建設狀況決定著企業形象、發展前途。如果隻是葉公好龍式地追趕時髦,人家做廣告他也做廣告,人家拍電視他也拍電視,弄幾個二流文化人混充智囊團,其實是當花瓶,那無論怎麼包裝,也擺脫不了“小家子氣”,隻能是“地攤叫賣”的水平。膠東的企業文化要擺脫這種零亂的、初級的局麵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已經開始了某種努力。煙台提出了“葡萄酒文化”作為城市品牌。威海的“金猴形象”深入人心。
特別讓人注目的是,兩市都有經濟實力並且一流的企業家都高瞻遠矚。他們以地方的文化建設為己任,作出似乎與自己企業無關的“純文化”事業,不僅惠及當代,而且澤被後人。這種境界實在是地域文化發展的大幸。例如煙台開發區金河實業公司老總張心達,出資征集文章,出版了一本《牟國磁山》,對當地的自然文化資源作出了經典性的整理;萊山區寶源淨化器公司的老板於澤攸,兩次出資讚助《煙台大觀》《老煙台風情》的出版。他並沒有對外宣傳煙台的任務,但對曆史積澱情有獨鍾,體現了一種十分可貴的曆史責任感。威海海濱出現了長達28000字的巨型石刻,《威海賦》,是特邀香港名家撰文的。陶家夼的農民企業家蓋起了“峻青展覽館”。還有一位房地產開發商,居然出資鼎立支持《威海文藝》的出版,這對“威海人居節”的宣傳不能不說是一種先聲。
如果眾多的企業家都成為地域文化建設的主力軍,那麼構建新時代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膠東文化,實在是指日可待。
二、陋儒精神長存:龍口有一個70多歲的農民趙經都,平生隻靠每月200元的撫恤金生活,但卻幾十年如一日地做學問,終於破譯“石鼓文”之謎,感動得中國考古界的泰鬥史樹青先生在重病之際全力支持趙經都出版了《石鼓文新解》一書。
史樹青教授撰文慨歎:“有此陋儒,國之大幸!”
膠東的老一代文化人有一種十分難得的敬業精神,幾近癡迷,例子不勝枚舉:山曼(單丕艮)一生從事民俗研究,晚年沿著黃河步行做社會調查,查出嚴重的腎病之後,住院進行“血透”,臥床三年,仍筆耕不輟,臨死手中還握著筆在修改《麥作文化》。他平生沒有享受過任何“補貼”,各級拔尖人才都不曾提他的名,除了在學術界,他沒有任何地位。但是,老驥伏櫪,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筆者筆耕一生,發表了600餘萬字,幾次從病床上爬起來就投身到創作中去。晚年又得了腦血栓,在療養期問仍舊撰寫地方文化史的著作。有人說,你在三流高校裏,還想當“博導”嗎?他的回答是,耗盡平生積蓄,自費印製了八卷本的《安家正文集》,目的僅僅是為了“舍家存史”。
在不乏浮躁的現實環境裏,陋儒精神應當視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老者將逝,但來者卻承擔著發展地域文化的任務,需要繼承和發揚“陋儒精神”。
三、膠東,表演藝術家的搖籃:在“可樂文化”的衝擊下,文化被迅疾矮化為“娛樂”。但是,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看,不能不承認娛樂圈與廣大群眾的關係。
有一個十分惹人注目的現象就是:膠東籍的演員非常多,著名演員比比皆是。例如:福山有:台灣演員林青霞、大陸演員唐國強、朱時茂、張海蓮。
龍口有:電影演員於洋、袁霞、溫玉娟、王隆基(三毛的扮演者)、王玉梅;相聲演員薑、唐傑忠;小品演員魏積安。
芝罘有:電影演員趙奎娥、範冰冰、徐行、楊欣;舞蹈演員安虹。
牟平有:電影演員曲雲。
蓬萊有:電影演員叢珊。
威海有:電影演員、電視主持人倪萍,呂劇演員林建萍(《李二嫂改嫁》中飾婆母);作曲家穀建芬。
這眾多的演員都當之無愧地屬於“演技派”,他們的外型固然首屈一指,但是,都是深深地紮根於生活之中,力戒那種誇張式的噱頭來討好觀眾,而是秉承膠東人的“老實”本色,重在演技。
還應當指出的是,這種現象與膠東地緣的關係,與膠東地域文化的聯係。
由於曆史上就商業發達,膠東人的生活圈子相對來說要大得多。威海、福山、龍口都是有名的僑鄉,而文登籍的巴西華僑更在美洲有絕大的影響;另外,商貿交際的需要至少帶來兩種效果:一是頻繁地使用語言交際,不如此就難以溝通,所以這裏的人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高;二是經常接觸陌生的人,人情世故的體驗相對較深,洞察人的內心世界的能力也較高,情商指數明顯地超過其他地區,表現情感體驗具有很厚的生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