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蓄勢待發(2 / 2)

凡此種種,膠東成為表演藝術家的搖籃,具有必然性。

四、尖子湧現,具有高檔次的人才儲備:“膠東人聰明”是不爭的事實,各行各業都有“尖子”人才引人注目。膠東人走出去,走向通衢大都很容易成為名揚四海的文化巨人,例子不勝枚舉。

以蓬萊為例吧,在上個世紀有個研究《墨經》的學者欒調甫,完全自學成才,一生不事張揚,但成就卻讓梁啟超歎服,直至21世紀初,國內媒體大肆鼓吹某某發現了“墨學”,其實不過是拾人牙慧而已。21世紀中央電視台開辟《百家講壇》,號稱開拓了“學術走向民眾”的新紀元,其“碰頭彩”的首講人閻崇年就是蓬萊人。山東省第一位享受國務院特殊專家津貼、也是第一名終身教授朱德發,也是蓬萊人。作家這個行業,這裏也出過現代文學大家楊振聲、著名散文家楊朔等。

膠東作家群實在太大,活躍到21世紀的仍有峻青,他的作品教育了幾代人;馮德英,是山東唯一榮獲“終身成就獎”的作家,作品被譽為“膠東革命的形象史”“膠東風情的代表作”。

各個行業尖端人才的湧現,為膠東地域文化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也為當代青年人學習提供了榜樣。借助他們,青年人可以在許多領域成為出色的繼承者和開拓者。

“膠東文化”的口號提出不久,正是方興未艾。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個持久的積累過程。前麵提出的幾點,不過是說為這種積累提供了有利因素而已。發揚有利因素可以大大縮短積累的過程。

人們有理由期待膠東文化有新的輝煌!

《道德經》的月牙石跋:2008年除夕,突患腦血栓。住院70天,終於拖著左癱的身子回家療養,陋室中自我呻吟。在極左路線肆虐下,未被奪命,已屬萬幸,今乃遭際盛世,得以苟延殘喘,比我的同類更是萬幸中的大幸。所謂“同類”,乃是一群以“國士”自居,唯“社會良知”是求,一心捍衛正直士大夫傳統的讀書人。大都經曆了從“臭老九”到“窮老九”的命運,我也毫不例外。住在40多平米的陋室裏,除了書,別無長物,還要忍受“文盲款爺”的恥笑。我國的著名作家蕭平、峻青都勸我認輸了吧!因為麵臨商品大潮,誰也無力回天,可我萬劫不複。因為我是在陋巷旁邊才知道沒有道德文章是不敢妄說讀書的。顏回活在今天,也決不會顯擺他有別墅商點轎車的。然而,自忖平生不曾偷得半日閑,很想為地域文化建設作點貢獻。可現在,一本《膠東地域文化概論》尚未落筆,已被人視為不知天高地厚;然而,事至今日知道天高地厚的又不曾寫出來。我已經不敢再寫大部頭了,看來,隻能抱恨今生了,絕望幾乎籠罩了我。

這時,黃瑋來了,而且不隻一次地來了。常談膠東地域文化建設問題。她建議我寫一本簡明扼要的《膠東文化史》,因為這可對當下的領導者們有用,可為政策的一種參考。有職位的人太忙,現在用一兩次宴會的時問就可鳥瞰一下本土文化的全景,何樂不為?對煙台的普通平民也很有用,至少可以增強凝聚力。“熱愛家鄉”需要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黃瑋其時正主持一個電視欄目,忙得很,卻說:“大部頭我愛莫能助,小冊子我可以幫忙。”於是,我倆寫出了《膠東文化史揉英》一書,她想找有作為的主者和熱心的企業家共同努力,讓它問世。在我來說,行將就木,名利何用?對她來說,無疑可能是研究地域文化的起點。對建設文化強市來說,也是當務之急。這時,煙台市政協主席範慶梅來我家了。她是1985年提出“幹部四化”最初的高考複習班的學生。這是一批通過自學素質較高的人,後來絕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學,許多都擔任了省部級、地廳級幹部。作為教師有一個“橫向比較”,就是他們大都不是“一闊臉就變”,而是很珍惜短暫的師誼。她對這本書鼎力支持,體現了一種曆史責任感。對此,還應當提及的是我的父親,在他辭世十幾年之後,他在被處理到鄉下時的學生不僅懷念他,還情及他的兒子,一定要我到牟平做客,時也提及這本書,他們也齊聲叫好,並且馬上聯係他們當時的同學,現在中國旅遊出版社的總編輯黃金山。黃總也全力以赴,這才使一本小書順利問世。這一切都令我感到欣慰。不乏浮躁的當今還是重視文化的人居多。願此書對膠東的文化建設添上一磚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