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海鮮忌同飲啤酒 蝦等海鮮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含有嘌呤和苷酸兩種成分。啤酒則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B1,是嘌呤和苷酸分解代謝的催化劑。佳肴配美酒,啤酒、白酒紛紛進肚,會導致人體血液中的尿酸猛增,尿酸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就以鈉鹽的形式沉澱形成結石或痛風。這種病人嚴重時,小關節腫脹,無法行走,滿身紅疙瘩,疼癢難忍,滿地打滾,疼痛程度使人有“真想撞牆的感覺”。一旦出現血尿酸高或者有痛風了,也不是說就不能吃蝦了,在無症狀期還是可以吃蝦的,但在吃蝦時不僅要忌啤酒,還要注意3點:
(1)將海鮮水煮一下,去掉嘌呤和苷酸。煮海鮮的湯要倒掉,不可食用。
(2)大量飲水或喝果汁(櫻桃汁、葡萄汁、芹菜汁)飲料1500~3000毫升(8~10杯)來稀釋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促使尿酸鹽排出體外,並使流經腎髒的尿酸濃度降低。
(3)吃蝦時,最好同時吃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與胡蘿卜素的蔬菜和水果,可減輕尿酸鹽的沉澱。
2.海產品、水果同吃會腹痛 魚、蝦、蟹等海產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海產品後馬上吃水果,不但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海鮮中的鈣還會與水果中的鞣酸相結合,形成難溶的鈣,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甚至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
3.千萬別吃死貝 貝類帶菌量比較高,蛋白質分解又很快,一旦死去便大量繁殖病菌、產生毒素,同時其中所含不飽和脂肪酸也容易氧化酸敗。不新鮮的貝類還會產生較多的胺類和自由基,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4.吃海鮮後喝茶易長結石 吃完海鮮不宜喝茶的道理與不宜吃水果的原因類似。因為茶葉中也含有鞣酸,同樣能與海鮮中的鈣形成難溶的鈣。在食用海鮮前後喝茶,都會增加鈣與鞣酸相結合的機會。因此,在吃海鮮時最好別喝茶。
5.慎吃醉蟹醉蝦 以醃、醉的方式吃蟹、蝦的習慣比較危險,因為未能將其中寄生蟲殺死,等於是生吃,有可能因此罹患多種寄生蟲病。有些人將淡水魚洗淨後切成魚片生吃,有的吃“生魚粥”,有的隻用開水浸泡半生吃,還有的在野餐時吃沒烤熟的魚、蝦等。這些吃法都存在隱患,如生吃淡水魚易患肝吸蟲病。
6.預防吃蟹中毒的措施
(1)一定要選擇新鮮的活螃蟹,因為螃蟹富含蛋白質,死亡後細菌繁殖很快,即使煮熟了其毒素仍有害於人體。
(2)食用前一定要把螃蟹蒸透煮熟。
(3)吃蟹時注意不要誤食它的胃腸及鰓。
(4)一次不要吃得太多。
(5)吃蟹時要加薑、醋,既調味、驅寒,又殺菌。
7.辨別假海參的四招 優質海參一般呈黑褐色半透明狀,膨脹均勻,呈圓形,無硬心,肉刺完整。而很多假海參是在海參中添加大量鹽和糖精,以增加重量。識別方法主要有以下4招:
看:摻鹽的海參表皮被鹽破壞,表皮發暗。
聞:假海參往往有異味。
摸:摻假海參摸上去手發黏,有灰。
嚐:摻糖的海參有甜味;摻鹽、摻明礬的海參,則有鹹味或澀味。
8.鑒別蝦皮質量優劣的方法 蝦皮的質量優劣,是按色澤、純度、大小、口味來區分,一般可分為3個等級。一級品,體色淡黃或金黃,外觀發亮,質地幹燥,無雜質,蝦體完整,大小均勻,味道淡鮮。二級品,體色暗紅,外觀不甚發亮,蝦體不甚整齊,手感稍潮,有少數雜質,味道稍鹹。三級品,體色暗淡,外觀不光亮,蝦體不整齊,破碎的多,雜質亦多,味道鹹且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