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一日三餐(1 / 3)

1.吃飯不要“狼吞虎咽”有些人吃飯時狼吞虎咽,一頓飯三扒兩咽就吃完了,這種習慣不利於健康。人們所吃食物,進入胃中由消化酶將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結構。細嚼慢咽,能通過神經反射促進胃液分泌,這樣有利於機體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實驗證明,咀嚼食物引起的胃液分泌,比食物直接刺激胃腸而分泌的胃液多,含酶量高,持續時間長,可見“狼吞虎咽”是不可取的,而且食物未經認真咀嚼就進入胃腸道,食物與消化液接觸的表麵積要小得多,因而使機體從食物中吸收的營養物質也就大為減少。人們飲食的目的,就是要從食物中攝取營養,而“狼吞虎咽”不能達到充分攝取食物中營養素的目的。因此,要養成細嚼慢咽的飲食習慣。

2.切莫邊吃飯邊看書 進食時的每一個過程,包括牙齒咀嚼,舌頭攪拌,胃腸道蠕動,疏鬆食物和唾液、胃液、腸液的分泌,無一不是大腦皮質通過神經係統從全身各部分調動更多的血液集中到消化器官來,以保證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的正常進行。如果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大腦皮質既要指揮吃飯,又要指揮看書,勢必會影響到消化係統各器官的工作。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看書也不一定看得好。所以不要養成邊吃飯邊看書的不良習慣。

3.暴飲暴食易誘發胰腺癌 造成胰腺癌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包括酗酒、創傷、膽道疾病及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慢性膽囊炎、膽石症等慢性疾病。暴飲暴食也是造成胰腺癌的重要原因。

暴飲暴食能促使胰腺大量分泌,而酒精也可以直接刺激胰液的分泌,長此以往,蓄積在胰腺的胰液便開始對胰腺進行“自我消化”,在臨床上,發生急性胰腺炎患者,絕大多數有暴飲暴食的經曆。因此,要減少罹患胰腺癌的風險,保證身體健康,首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切莫暴飲暴食。一日三餐要定時限量,合理搭配膳食營養,才能保證身體健康,抵抗疾病的侵襲。

4.餓兩頓不如餓兩成 人們往往在覺得胃不舒服,有點“食積”時,就餓上兩頓、清清腸,這就是所謂的饑餓療法。大概很多人對眼下頗為流行的饑餓療法深信不疑了。然而健康專家對此的看法是:不提倡。

專家指出,饑餓療法與倡導健康規律的生活方式是相悖的。生活有規律,人才會健康,盲目打破規律,人就會受傷,就會危害健康。事實上,不必等到因營養堆積感覺不適,才想到試試饑餓療法,餓兩頓不如餓兩成,如果保證每頓飯吃七八成飽,再稍加注意飲食搭配,胃腸道正常通暢,就能達到腸道清爽的目的。

中醫典籍多有關於飲食有度的記載,但並不是勸人挨餓。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說:“若要長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講的就是不要食之過飽,並且要保證大便暢通。

5.成年健康人每天吃主食的最佳量 每人每天究竟吃多少主食才合適?曾經參與給奧運會運動員製訂食譜的楊則宜教授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

5克×個人體重(千克)

例如,80千克的人,每天就該吃“5×80400克”,也就是8兩主食。如果吃不夠的話,就很容易疲勞。

楊則宜教授還打了個比方,主食就相當於燒飯用的液化氣,可以充分代謝,不留“廢品”;而吃肉相當於燒蜂窩煤,吃完了在身體裏就造成一堆的“煤渣”,廢物越多,人就越沒精神。現在很多人為減肥控製飲食,但控製飲食不能減少食品種類,如有人光吃青菜,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過低,體重是減下來了,但身體卻垮掉了。

控製飲食是要控製各種營養的比例和總量,蔬菜、水果多一點,肉可以少一點,主食可以少一點。但決不能不吃主食,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一樣。除了主食,每天蔬菜、水果、牛奶各250克,這才是合理飲食。

6.成年健康人每天應攝入糖類的計算方法 每克糖類的產熱能為4千卡。攝入的蔬菜、水果及其他食物還含有少量糖類,一般按50克左右計算,還有310克糖類係由糧食提供。每100克糧食中含有75克左右的糖類。一般來說,一個正常的從事輕體力勞動的年輕男性,一般攝入1斤(500克)左右,女性6兩(300克)至8兩(400克);老年男性大約6兩(300克)至8兩(400克),老年女性5兩(250克)至6兩(300克)。但無論任何人(有病者除外)一天所需糖類的攝入量不能少於3兩(150克),更不能一點糖類都不吃。

7.攝入熱能過多,對身體健康有害 科學家認為,適當節食,限製熱能攝入,是一種有效的保健措施;反之,進食過飽,熱能攝入過多,對身體健康可產生的危害有:

(1)經常進食過飽,營養素過剩會誘發各種中毒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