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食補比例要合理(3 / 3)

二十五、吃肉走極端,難過疾病關

新近研究發現,吃肉走極端對健康不利,還會引起多種鮮為人知的疾病。

1、過量食肉易患病

關節炎:科學家調查發現,相對素食者而言,肉食者患關節炎的風險翻一番。紅肉中的膠原質能激發免疫係統“攻擊”行為。另外,肉中豐富的鐵元素容易積累在關節處,造成組織損傷。

膽結石:肉食者患膽結石的風險比素食者高出18%。素食者攝入的不飽和脂肪較多,無形中增強了胰島素的敏感性,預防結石產生。

老年癡呆症:老年癡呆症和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沉積有關。科學研究發現,出現輕度記憶問題的老人如果減少肉的食用量,多吃蔬菜水果和穀類食品,患老年癡呆症的概率會減少48%。

骨質疏鬆症:紅肉中的動物蛋白不利於骨骼健康。肉食者消化肉食所剩餘的酸性殘渣需要鈣質等堿性物質來中和,這樣勢必導致骨骼缺鈣。

2、拒食肉食(素食主義)易患病

不育症:倫敦大學的研究發現,素食者為了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喜歡食用大量豆類產品,但是大豆所含的某些黃酮成分會阻止精子向卵子遊動,形成不育症。

牙病:素食者喜歡吃的茄子、洋蔥、胡椒粉和小胡瓜含有腐蝕牙齒的酸性物質。

抑鬱症:維生素B12隻存在於肉類、奶製品和加工過的穀類食品中,素食者最容易缺乏。

肌肉萎縮:缺乏蛋白質的飲食潛在的副作用之一就是肌肉萎縮症。

我國營養學會對人們膳食中的營養物質的供給有個科學合理的營養攝取標準:成人每人每天每千克體重應攝取1.2克蛋白質,成人體重平均以60千克計算,每天應攝取70餘克蛋白質。肉類中蛋白質的含量平均為17%,一個人一天攝取的蛋白質,肉類應占25%上下,折合成肉就是100克左右為宜,其餘的蛋白質可以通過攝取的其他食物來供給。

3、兒童和體力工作者,吃肉的數量則適當增加

兒童生長發育階段和體力工作者,吃肉的數量應該有所增加。如4~6歲為100克,7~10歲為110~120克,11~13歲為130克,14~18歲為140~150克,18歲以上可以和成年人一樣;成年輕體力勞動者140~150克,重體力勞動者可增加到180~190克;老年人應當減少,應保持在90~100克之間。以上是參考數字,有的人很少吃肉,有些牧民以肉為主,這些則應另當別論。

二十六、吃得健康吃得香

一匙陳醋,三片薑,一日三餐吃得香。取三片生薑泡在一匙陳醋裏,搭配吃,不僅給早餐加了味道,更添了營養。醋有降脂、促消化的作用,而薑能增加胃腸血液循環。但胃潰瘍的人不適合這樣吃。

兩杯鮮奶,一個蛋,每天都吃雜糧飯。早晨和睡前都喝杯鮮奶,能補充優質蛋白質和鈣;每天吃個雞蛋能帶來身體所需的卵磷脂、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雜糧營養豐富,建議每天用來替代部分精米白麵。

一把麥胚,一塊薯,一兩豆腐常叮囑。早餐時可用一把小麥胚芽來搭配牛奶或豆漿,補充維生素E和鎂、硒等。“一塊薯”是指150克左右的薯類,它們富含膳食纖維,能促消化、防便秘。“一兩豆腐”是建議每天飲食中加入豆製品。

一塊海帶,一把菇,半斤鮮果一斤蔬。海帶每天吃巴掌大小的一塊即可。菇類對品種沒有具體要求,它們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果蔬有助預防多種疾病,每天最好吃夠量。

一兩鮮魚,一兩肉,最好再加一把豆。若選擇以水產品為主,可適量調整魚、肉的比重,一天可吃80克的魚和50克的肉。“一把豆”指的是澱粉雜豆,如紅豆、黑豆等。

一匙枸杞,半匙鹽,一把堅果助延年。枸杞有明目等功效。“半匙鹽”指的是人均每天食鹽攝入量,為5~6克。“一把堅果”約為一瓷勺的量。

一把藍莓,三個棗,半個鱷梨防衰老。這三個是抗衰老組合,其中藍莓含豐富的花青素,能保護視網膜;紅棗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鱷梨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三匙素油,二二一,橄欖大豆亞麻油。“三匙素油”為25~30克,最好將油搭配著吃,如將油酸類油脂豐富的橄欖油、亞油酸類油脂豐富的大豆油、亞麻酸類油脂豐富的亞麻油按2:2:1的比例搭配。

一萬步,五杯水,吃動平衡不後悔。除注意飲食外,一定量的鍛煉對健康也必不可少。另外,補充充足的水分也很重要,每天宜喝5杯250毫升左右的水。

二十七、一日三餐怎麼吃最合理

(1)一日吃三餐是多數人的進食方式,也有人提倡少食多餐,到底哪種安排更好?

一天吃幾餐,最好根據個人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狀況來定。如果每天吃兩頓飯,不會帶來饑餓感,也不會影響生活質量,那麼完全可以這麼做,前提是要攝入足夠的營養。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每天進食5頓、6頓甚至7頓,但前提是攝入總的能量不要過多。但對於有些人,比如糖尿病患者,最好能做到少食多餐,這樣會減少血糖波動。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一天吃幾餐,而是要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並且避免攝入過多能量。

(2)有報道說,早餐適合在7點左右吃,午餐12點左右,晚餐18點30分左右。關於三餐的時間安排,怎樣是最合理的?

三餐的具體時間應根據工作起居而定,兩餐的時間間隔在4~6個小時為宜。但早餐在幾點吃,還要看具體的起床時間。最好能做到三餐時間固定,如果來不及吃某一餐,建議大家在辦公室或包裏準備一些食物,如大棗、蛋、牛奶、酸奶等營養價值比較高的食物,但餅幹、蛋糕等高熱量低營養的甜食則不適合。沒時間吃飯,千萬不要一直餓著,否則不但傷胃,消化道分泌消化液的能力也會發生紊亂。

(3)俗話說,“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好、飽、少”的定義是什麼?

這個說法不是非常準確,但它能給我們一些啟示。早上吃好,意思是質量要高,體現在食物營養平衡上:不僅有主食(麵包、饅頭、餅、米飯、粥等),還至少要有兩種蛋白質食物(蛋、奶、肉、豆製品),以及至少一種蔬菜和水果(最好是不止一種,如早上吃了蔬菜並不妨礙再吃點水果),如果再加上一小把堅果,那就更完美了。午餐的數量要充足,就是所謂飽,主食和菜肴都要吃夠,食材品種盡可能多一點。晚上吃少,不意味著讓自己餓著,而是熱量低一點,油少一點,而且要盡量彌補早上和中午沒有吃到或沒有吃夠的食物,比如蔬菜、雜糧和薯類。

(4)夏天天氣燥熱,很容易讓人沒食欲,怎麼吃能幫助促進食欲?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把覺睡好,隻有精神飽滿時,早上的食欲才會比較好。早餐質量盡可能地提高,也能為一天奠定堅實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天,人們很容易吃過多水果,而水果中B族維生素含量低,蛋白質少,這樣會讓人精神不振,活力下降,身上容易發生水腫,消化能力也會變差。所以,每天吃水果不要超過500克。夏天還要保證蛋白質食物的攝入,如醬牛肉、雞蛋羹。此外,建議夏天多喝酸奶,既清爽,營養價值又高,還能起到振奮食欲、促進消化的作用。

(5)一吃完午飯就特別想睡覺,這跟中午吃的食物有關係嗎?吃點什麼不容易犯困?

一般來講,一是油膩厚味的食物,因為難消化,吃了容易犯困;二是精白細軟的食物或吃過多主食,也容易讓人犯困。因為研究發現,胰島素水平如果太高,餐後血糖升得太快,容易使人犯困。要想避免餐後犯困,第一,要把一部分的白米、白麵換成雜糧,如把白米飯換成加了糙米和燕麥的飯;第二,多吃蔬菜,而且最好是先吃蔬菜後吃飯,這樣血糖不會升得那麼猛,也不容易犯困;第三,午餐要清淡一些,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6)很多人下班後三三兩兩約著去吃夜宵。夜宵吃些什麼?什麼時間吃比較合適?

一頓好夜宵應該符合以下幾個要求。第一,要低脂肪,少能量,營養價值高一些;第二,要容易消化,不給胃腸增加負擔,不影響餐後的工作;第三,體積盡量大一點,並且有足夠的飽腹感;第四,不要引起興奮,最好有利於入睡。符合這些要求的夜宵有熱牛奶、熱湯麵(添加雞蛋、少量肉末和蔬菜等)、粥類(最好不是純白米粥,而是加入燕麥、蓮子、百合等食材的粥)。建議大家在睡前1~2小時吃夜宵。例如,計劃23點睡覺,則在21點30分吃夜宵。

(7)周圍很多人禁食晚餐或用水果代替晚餐,感覺清腸、減肥效果不錯。這種方法真的可行嗎?

晚餐不吃可以起到減肥作用,但是這樣也有很大的副作用。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早餐吃得很少,中午吃得很差,就靠晚餐這一頓把營養補回來,但如果把晚餐舍棄了,等於一天要損失40%~50%的營養供應,這樣就會引起身體代謝紊亂,體能下降,容易出現多種營養素供應不足的情況。

二十八、紫菜幹巧治偏頭疼

偏頭痛是暑期高發病,天氣悶熱、室內外溫差大以及睡眠不足都可能會誘發偏頭痛,尤其是白領和女性患者居多。

醫生給偏頭痛的患者推薦一個很簡單的食療偏方,就是買點海苔(紫菜幹)當小零食吃,白天上班時抽空就嚼嚼,晚上再用紫菜幹煮碗紫菜蛋花湯喝。紫菜幹之所以有治偏頭疼的作用,是因為紫菜裏含有大量的鎂元素。據測定,100克紫菜裏含有460毫克鎂。而鎂對偏頭痛有預防作用。

近年來醫學界注意到,鎂離子在偏頭痛發作機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對偏頭痛的患者進行檢測後發現,他們普遍存在著低鎂的現象。

此外還要提醒的是,幹奶酪,巧克力,酒,含咖啡因的飲料如茶、咖啡,醃熏的肉類如香腸、火腿等,都有可能誘發偏頭痛,患者應該盡量忌口。

二十九、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少吃奶和糖

漸入秋冬,溫度、濕度變化較大,容易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複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何在入秋後調護?專家指出,運動、飲食兩方麵須有所側重,比如在最受關注的飲食上,羊奶、牛奶、甜食等4大類食物務必少食。

1.運動保健:關節運動+耐力鍛煉

在秋冬季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關鍵在於注重自我保健,防寒保暖。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太極拳、廣播體操、散步等,對關節炎患者大有好處。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進行關節運動和耐力鍛煉。

(1)關節運動。屈指運動,由拇指依次與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指尖對指成“O”形,然後伸直5指呈扇形張開;伸指運動,與屈指運動順序相反;壓指運動,一手掌心向下放於桌麵,另一手掌根部交叉垂直壓於前一手背,輕輕向下加壓,使該手指關節伸直;對指運動,拇指尖和食指尖對指;滑指運動,掌心向下置桌麵上,不移動前臂情況下,各指盡量滑移向拇指側,有困難時可由另一手協助,同樣運動另一手,注意鍛煉中保持手、腕、前臂在同一直線上;跟趾運動,坐位,輪流提起足趾前部和足跟。

(2)耐力鍛煉。步行時結合甩臂,打太極拳也可以調節身心。

2.飲食調護:少奶、少糖、少酒、少茶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般應吃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油膩食品,注意飲食營養。

(1)要少食牛奶、羊奶等奶類和花生、巧克力、小米、幹酪、奶糖等含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食物,因這些食物能產生致關節炎的介質前列腺素、白三烯、酪氨酸激酶自身抗體及抗牛奶IgE抗體等,易致過敏而引起關節炎加重、複發或惡化。

(2)少食肥肉、高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因這些食物產生的酮體、酸類、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和炎症介質等,可抑製T淋巴細胞功能,易引起和加重關節疼痛、腫脹、骨質脫鈣疏鬆與關節破壞。

(3)少食甜食,因其糖類易致過敏,可加重關節滑膜炎的發展,易引起關節腫脹和疼痛加重。

(4)少飲酒和咖啡、茶等飲料,注意避免被動吸煙,否則會加劇關節炎惡化。

另一方麵,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以素食為主,飯後食用水果(如蘋果、葡萄等),飲料以天然飲料為宜,少喝汽水等易引起胃酸的飲料。可適量選食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蘿卜、豆芽、紫菜、洋蔥、海帶、木耳、幹果(栗子、核桃、杏仁、葵花籽)及草莓、烏梅、香蕉,以及含水楊酸的西紅柿、橘柑、黃瓜等;宜食動物血、蛋、魚、蝦、豆類製品、土豆、牛肉、雞肉及牛肉等富含組氨酸、精氨酸、核酸和膠原的食物等。

三十、不吃早餐的危害

1.引起急性腦血管事件

青少年的腦組織正處於發育期,血、氧、葡萄糖的需求量比成人還高。如血糖過低,腦意識活動就會出現障礙,長期如此,勢必影響腦的重量和形態發育。同時,對於老年人,本身能量攝取的能力相對比較差,血糖是腦組織唯一的能量來源,長期不進食早餐會導致低血糖,進而更容易引起急性腦血管事件。

2.易發展為消化係統的癌前病變

頭天晚上吃的食物經過6小時左右就從胃裏排空進入腸道。第二天若不吃早餐,胃酸及胃內的各種消化酶就會去“消化”胃黏膜的保護層。長此以往,胃黏膜的化學保護屏障和物理保護屏障就會遭到破壞,很容易造成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係統疾病。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長期不愈,進而導致胃黏膜變性化生,發展為癌前病變。相關研究證實,不吃早餐的人胃癌的發病風險是普通人的3.06倍。

3.造成動脈硬化且更易導致肥胖

人體對熱量的需求是有標準的,不吃早餐,勢必加大中、晚餐的進食量。晚餐後一般運動量較小,更容易造成脂肪積累而導致肥胖。另外,長期不吃早餐還會使膽固醇、脂蛋白積於血管內壁,導致血管硬化,甚至可能會引起肝膽係統、心血管係統疾病。

4.讓您反應遲鈍

早餐是大腦活動的能量之源。如果沒有進食早餐,體內無法供應足夠血糖以供消耗,便會感到倦怠、疲勞、腦力無法集中、精神不振、反應遲鈍。

5.慢性病可能“上”身

不吃早餐,饑腸轆轆地開始一天的工作,身體為了取得動力,會動用甲狀腺、副甲狀腺、腦下垂體之類的腺體,去燃燒組織,除了造成腺體亢進之外,更會使得體質變酸,患上慢性病。

6.腸胃可能要“造反”

不吃早餐,直到中午才進食,胃長時間處於饑餓狀態,會造成胃酸分泌過多,容易造成胃炎、胃潰瘍。

7.便秘“出籠”

在三餐定時情況下,人體會自然產生胃結腸反射現象,簡單說就是促進排便。若不吃早餐成習慣,長期可能造成胃結腸反射作用失調,導致便秘。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是3∶2∶1。

三十一、健康吃油有講究

(1)大豆油。大豆油能夠提供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含量比茶油多。亞麻酸是人體必需的3種脂肪酸中唯一一種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血脂、降血液黏稠度的功能。大豆油還富含卵磷脂,可以降低血脂。大豆油適用於所有人群,是含亞麻酸最多的植物油之一。

(2)花生油。花生油中鋅的含量是植物油中最高的。鋅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補充鋅元素,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延緩腦細胞和人體機能的衰退。

適合吃的人群:糖尿病、血友病患者,青少年,腦力勞動者,預防老年癡呆的人。

不適合吃的人群:膽固醇高、皮膚油脂分泌旺盛、容易長青春痘的人及胃腸疾病患者。

(3)菜籽油。在所有植物油中,菜籽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最少。人體對菜籽油的吸收很高,能達到99%。菜籽油含有一種長鏈脂肪酸,叫芥酸,類似飽和脂肪酸。如果長期吃含有芥酸多的油,會在體內堆積過多,容易引發血管壁增厚和心肌細胞的脂肪沉積。對心功能不好的患者,容易引發血栓和心肌梗死。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要求芥酸的含量不超過5%。

適合吃的人群:膽管、膽固醇、胃腸消化有問題的患者。

不宜吃的人群:心血管、高血壓患者。如果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低於5%,這類人群是可以吃這種菜籽油的。

(4)葵花子油。葵花子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0%,亞油酸含量為60%~70%。葵花子油中還含有胡蘿卜素,含鉀量也很高。

適合吃的人群:心腦血管口才,膽固醇高的人,經常喝酒、愛吃甜食、愛喝咖啡的人,有抑鬱症、失眠、神經衰弱的人。

不適合吃的人群:肝炎患者、肝功能不好的人、男性ED患者等。因為葵花子油中含有抑製睾丸的成分,想生育的男性不適合食用。

(5)橄欖油。橄欖油所含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6脂肪酸(亞油酸)和歐米伽3脂肪酸(亞麻酸)的比例,正好是人體需要的比例,類似人乳。在所有的植物油中,橄欖油對心髒最有益。

適合吃的人群:心血管係統疾病、糖尿病、慢性胃腸疾病等患者,注意美容保養的女性,孕期、哺乳期婦女,嬰兒。

(6)粟米油(玉米胚芽油、玉米油)。粟米油中含有卵磷脂,連續4個月使用粟米油,可以降低膽固酸16%,達到連續1年服藥降低血脂的水平。粟米油含有的維生素E和維生素B,以及甾醇等物質,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用。粟米油容易被人體吸收,其吸收率高達97%。

適合吃的人群:心腦血管患者,大部分的老年人,注重美容保養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