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幹燥偏寒天氣(空氣濕度低於40%,氣溫在5~20℃)
在幹燥偏寒的天氣下,“燥邪”易犯肺傷津,引起咽幹、鼻燥、聲嘶、膚澀等燥症,宜少食辣椒、大蔥、酒等燥烈食品,而應多吃一些濕潤並具有溫熱性質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蘿卜、番茄、豆腐、菱角、銀耳、鴨肉、梨、杮、青果等;多飲些淡茶、菜湯、豆漿以及水果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4、幹燥寒冷天氣(空氣濕度低於20%,氣溫低於5℃)
冬天應多食蛋禽類、肉類等熱量多的食品,其中以“冬令火鍋”最受青睞,尤其要多食蔬菜(火鍋也要盡可能地“葷素搭配”),同時還要適當吃一些熱性水果,如橘、柑、荔枝、山楂等。
十二、食補有目的
頭發:小麥。小麥中的維生素H能強健頭發,令頭發富有光澤。
肺:西紅柿。西紅柿能夠預防呼吸係統疾病。
手指甲:牡蠣。牡蠣中的鋅元素能夠令指甲和皮膚煥發光澤。
皮膚:南瓜。南瓜能夠預防皮膚癌的發生。
心髒:豆腐。豆腐中的鎂元素能夠防止心血管病的發生。
胃:大蒜。大蒜能夠降低胃癌的發病率。
骨頭:胡蘿卜。胡蘿卜中的鉀與鎂元素能夠強健骨骼。
腳趾甲:腰果。腰果中的維生素H能夠強健腳趾甲。
十三、晚餐吃不好,疾病跟著跑
“清淡至上”是我們必須遵循的晚餐原則。
晚餐宜選擇的食物:適量主食;
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蝦、瘦肉、豆類製品等;綠葉蔬菜;
適量攝取粥類或湯類食物。
晚餐不宜選用的食物:
各種油炸食物,如炸魚、炸雞、炸肉等;
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髒、肥肉等;
高能量食物,如奶油蛋糕等。
睡前餐(睡前約2小時):
一杯奶、一碗粥、一片麵包,簡簡單單的一點點食物,就能給我們的身體一個很好的過渡和緩衝。
晚餐不當,容易導致8種病。
(1)晚餐與肥胖--晚餐吃得過飽,多餘的熱量合成脂肪在體內儲存,可使人發胖。晚餐攝入的熱量不應超過全天攝入總量的30%。
(2)晚餐與胰腺炎--晚餐吃得過好過飽,加上飲酒過多,很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使人在睡眠中休克。如果膽道壺腹部原有結石嵌頓、蛔蟲梗死以及慢性膽道感染,則更容易因誘發急性胰腺炎而猝死。
(3)晚餐與結石--人體排尿高峰一般在飯後4~5小時,而晚餐吃得過晚,晚睡後產生的尿液就會全部瀦在尿路中,不能及時排出體外。這樣,尿路中尿液的鈣含量也就不斷增加,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尿路結石。
(4)晚餐與多夢--晚餐過飽,鼓脹的胃腸會對周圍的器官造成壓迫,使大腦相應部位的細胞活躍起來,誘發各種各樣的夢,久而久之,引起神經衰弱等疾病。
(5)晚餐與腸癌--如果一天的副食品大部分在晚餐吃下,這些物質在大腸內受到厭氧菌作用,就會產生有害物質,增加肝腎的負擔和對大腦的毒性刺激,加之睡眠時腸蠕動減少,又相對延長這些物質在腸腔內停留的時間,從而易導致大腸癌。
(6)晚餐與冠心病--晚餐攝入過多熱量,可引起血膽固醇增高,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
(7)晚餐與糖尿病--如果中年人長期晚餐過飽,反複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往往會發生糖尿病。
(8)晚餐與高血壓--晚餐過多進食肉類,不但會增加胃腸負擔,還會使血壓猛然上升,加上人在睡覺時血液流速大大減慢,大量血脂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十四、5成癌症是吃出來的
您相信嗎?全世界所有的癌症中有50%是吃出來的。此話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科學家們經過社會調查,科學分析後得出的結論。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癌症與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習慣密切有關,人們如果能下決心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那麼,60%~7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高鹽飲食是產生食管癌的主要原因。烹調過久燒焦了的蛋白質有毒性;發黴食品中含有黃典黴素,這是一種強烈致癌物質;經常吃過燙過熱的飲食會灼傷口腔、食管上皮細胞,使它變異為癌細胞;過量食用辛辣食品會促進癌細胞的增長。
據科學家分析,良好的飲食習慣至少應包括3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減小高熱量食物,每天從飲食中的脂肪吸收的熱量應少於30%;二是減少高膽固醇的食物,每人每天從4185焦熱量中吸收的膽固醇有100~300毫克,相當於一個雞蛋的膽固醇含量;三是限製鈉的食用,每人每天從4185焦熱量中能吸收1~3克鈉,也就是相當於5克食鹽的含量,而每人每天最多能食用8克食鹽。
也就是說,人類應該少吃肉,多吃穀物、蔬菜、水果,再加上能堅持體育鍛煉,那麼,有60%~7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十五、防止癌從口入
(1)盡量少吃加硝的香腸、肉類罐頭及未醃透的鹹肉、鹹菜,多吃能降解與阻斷體內生成亞硝胺的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水果、蔬菜、麻油等食品。
(2)做好食物保鮮工作,因為不新鮮蔬菜所含的較高的硝酸鹽、黴變花生產生的黃曲黴素以及酸敗的油脂都是致癌物質。
(3)細嚼慢咽食物,可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溶菌酶及分泌性免疫球蛋白抗體有殺菌、助消化、抗毒等作用,消除致癌物質對細胞的致突變作用。
十六、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適量吃魚
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每日攝入膽固醇限製在200毫克以下。膽固醇來源於動物食品,其中魚類含量較低。據分析,均以每100克計,小黃魚含膽固醇74毫克,帶魚76毫克,鯧魚77毫克,鯉魚84毫克,草魚86毫克,青魚108毫克,胖頭魚112毫克,鯽魚99毫克。這些魚,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應適量食用,不可過量。
十七、兒時吃太油,長大易患癌
最新的研究表明,對於青少年來說,高脂肪飲食可能增加患乳腺癌風險,甚至加速乳腺癌的發展,特別是女孩子。脂肪從青少年時期就會對基因產生影響,並且會一直伴隨人到老年。因此,應從小培養合理的飲食習慣。
十八、飯後半小時,養生關鍵時間
一日三餐是我們身體機能正常運轉的基礎,做到科學飲食、合理搭配,可以為健康加分,但若想把三餐的好處放大,就要抓住飯後半個小時的養生關鍵時間。
1、早餐後半小時:吃點水果,按摩膝蓋
早餐後吃一點水果是對早餐很好的補充,最佳的選擇是獼猴桃和草莓。另外,早餐後吃水果還能夠促進消化,有利於營養吸收。吃完早飯,可以按摩一下膝蓋或者敲打小腿外側。早晨7點~9點主胃經,胃經在中醫經絡裏被稱作“長壽經”,經過膝關節。飯後20分鍾左右,用手反複摩擦膝關節,可以使胃經通暢,在寒冷的冬天還能驅除寒氣、保護關節,是很好的養生方法。另外,還可以敲打小腿外側5分鍾,這裏有人體最重要的一個穴位--足三裏,飯後拍打有助延年益壽。需要提醒的是,很多老年人習慣早上鍛煉,但飯後半小時可不是運動的好時間。
2、午餐後半小時:喝杯酸奶打個盹
對於那些吃完午飯就不得不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來說,午飯後來杯酸奶很有必要。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醋酸等有機酸,能抑製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同時,酸奶能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酸奶中的酪氨酸對於緩解心理壓力過大、高度緊張和焦慮感也有幫助。心理學家發現,中午打盹可以緩解壓力、提高記憶力。對於老年人來說,吃完午飯則不宜馬上睡午覺,此時如果立即睡覺,可能加重心腦供血不足,出現胸悶、頭暈、乏力等不適,嚴重者可能誘發心腦血管意外。
3、晚餐後半小時:做做家務、拍打經絡
人體小腸開始吸收是晚飯後的30分鍾左右,在這段時間裏有意識地活動軀體,可以有效減肥。因此不妨利用這段時間打掃一下房間,整理一下寫字台或衣櫃,或者家人之間互相按摩,都可以起到消耗熱量的作用。專家建議,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拍打經絡,主要針對任脈,也就是小腹以上正中間的部位,有很多重要穴位分布在此。吃完飯從上到下輕輕拍打20分鍾,可以幫助消化、強身健體。
十九、核桃可養腎潤腸
核桃性溫、味甘,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下麵介紹幾種核桃治療的食療方。
(1)核桃蜂蜜茶治療慢性便秘:
核桃5克,蜂蜜1克,衝水泡服,可潤腸通便。
(2)核桃芝麻糊治療須發早白:
將核桃與芝麻各5克,打碎後衝成糊服用,能烏發填精。
(3)核桃生薑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喘:
核桃仁1~2個,生薑1~2片,一並細細嚼吃。每日早、晚各1次,可補益肺脾、化痰平喘,特別適合肺腎兩虛、外咳痰喘患者。
(4)核桃奶治失眠:
取核桃6個,牛奶1杯,煮熟後睡前服用,有健腦安眠的作用。
(5)核桃大米粥預防心血管病:
核桃仁與米各50克,加水500毫升用大火燒開,改小火煮成粥,有降膽固醇、預防血管硬化的作用。
二十、每周吃兩次核桃防糖尿病
哈佛大學一項大規模新研究發現,每周吃兩次核桃,患2型糖尿病的危險降低24%。日常膳食中,不妨有意識地補充一些核桃。可以在吃早餐時把核桃仁撒在粥、麥片或酸奶裏;或在平時炒菜和烹飪魚時,適當加一些核桃當配料。
二十一、把“吃進來”的痛風“吃出去”
不良飲食是導致痛風的主要原因。同樣,痛風的治療也需要飲食的配合。要把痛風“吃出去”,關鍵是要知道哪些食物可以多吃,哪些要少吃,哪些不能吃。
1、動作內髒--忌食
動作內髒如雞胗、鴨胗、腸子、肝髒、腎髒等,是所有食物中嘌呤含量最高的一類,一次大量進食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此外,動物內髒含有大量膽固醇,痛風合並高膽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應忌食。
2、紅肉--少吃
紅肉即豬肉、牛肉、羊肉、兔肉等,攝入越多,血尿酸水平升高越顯著,痛風的發病率越高。另外,攝入較多的紅肉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明顯增加,而痛風患者是冠心病的多發人群,因此應限製紅肉的攝入。
3、海鮮--選擇性食用
以往觀點認為,痛風患者要忌食海鮮。然而,海鮮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各種微量元素,有些膽固醇的含量並不高於一般食品。並且,海鮮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對心血管係統具有保護作用。因此,痛風患者不應盲目忌食海鮮,可選擇嘌呤含量相對較低的海鮮少量食用,如青魚、金槍魚、龍蝦、蟹等,而小蝦、魚子、貝殼類、沙丁魚等高嘌呤食物則要忌食。對於嚴格限製海鮮的患者應當注意補充其他種類的優質蛋白,尤其是對於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注意補充不飽和脂肪酸,如購買相應的保健品針對性補充。
4、家禽及蛋類--適量吃
家禽及蛋類中嘌呤含量有限,對於血尿酸水平的影響較少,可優先作為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當然,禽類皮下組織中脂肪含量豐富,不建議患者過多攝入油炸、帶皮的禽類食品。雞蛋以每天吃1~2個為宜,既有利於消化吸收,又能滿足機體的需要。
5、酒類--嚴格控製
酒類是痛風患者重要的飲食危險因素,應加以限製,即每日男性不超過2標準杯,女性不超過1標準杯(1標準杯是指含酒精18毫升的飲料)。在關節炎急性發作期,尤其是藥物未完全控製的痛風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患者,更應避免酒精的攝入。
6、豆類及豆製品--可以吃
臨床營養研究發現,豆類及其製品對血尿酸水平無影響,導致痛風的說法缺乏科學依據。因此,痛風患者可以進食豆類及其相關製品。
7、蔬菜--鼓勵多吃
以往認為,香菇、菠菜、韭菜、大葉青菜、青椒等嘌呤含量較多,建議痛風患者少吃。然而,對這些食物的專門研究發現,它們並不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和人群中痛風的發病率。此外,這類蔬菜中還含有許多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元素,如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痛風患者應多吃。
8、水果--少吃富含果糖的水果
果糖成分高的水果,可升高血尿酸水平,增加血清胰島素的水平,減低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導致痛風及代謝綜合征的發病率增加。因此應注意挑選含果糖成分較低的水果,如青瓜、西瓜、椰子、葡萄、草莓、櫻桃、菠蘿、桃子、李子、橄欖等,少吃橙子、荔枝、杮子、桂圓、香蕉等含果糖成分較高的水果。
9、碳酸飲料--避免飲用
碳酸飲料大多含糖,幾乎不含其他營養素,應避免飲用。尤其要提出的是,天然的蘇打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且不含添加劑,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但市麵出售的蘇打水飲料大多是人工合成的,添加了甜味劑及香精,雖然可堿化尿液,促進尿酸排泄,但長期飲用不僅會引起胰島素抵抗,增加痛風、肥胖、糖尿病等風險,還會導致鈣質丟失,引起骨質疏鬆。
10、奶製品--選擇低脂、脫脂的奶製品
奶製品,尤其是低脂奶製品可降低血尿酸水平,減少痛風的發病率;而半脫脂、全脂牛奶及酸奶無類似的作用。
11、咖啡、茶--按喜好飲用
咖啡可輕微降低血尿酸水平,減少痛風的發病率,對習慣飲用者不必限製攝入。對無此習慣者,則不太推薦,因為大量飲用咖啡會導致血鈣丟失,增加骨折的風險,弊大於利。目前尚未發現飲茶與痛風有相關性,患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飲用。
二十二、老年人通血管喝好3杯水
喝水要注意3個特殊時間:早晚一杯水,深夜補口水。除了早晚喝水,很多老年人半夜起床比較多,要在床邊放杯水,半夜起來喝一口。心肌梗死多發生於午夜2點左右,這個時間補水也很重要。
二十三、巧食無花果
無花果中富含鉀。鉀是保護心髒、腎髒和肌肉功能必需的營養元素,也有益於骨骼發育。無花果能幫助消化,促進食欲,具有潤腸通便的效果,還有助於降低血脂和分解血脂。中醫認為,無花果性平,味甘,入肺、脾、大腸經,有健脾清腸、消腫解毒、利咽抗癌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腸炎、痢疾、便秘、痔瘡、喉痛、癰瘡疥癬等。
除了生吃以外,無花果還有很多食用方法。
代茶飲:無花果5~7枚,青果10克,一同水煎,加適量蜂蜜,代茶飲服,一日數次。此茶具有清熱利咽、消腫止痛之功效,適用於肺熱聲嘶、咽喉刺痛、腸燥便秘等症。
煮粥:鮮無花果5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粳米洗淨加水煮粥,待粥煮至黏稠時,加入去皮無花果略煮,粥將成時加入冰糖即可。此粥健脾益氣、潤肺解毒,可用於輔助治療早期肺癌、咽痛、咳嗽、瀉痢、痔瘡等。
二十四、老人把好5關,補充營養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營養與食品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付萍教授說,針對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5個城市65歲以上老人進行營養狀況調查後發現,超過50%的人存在營養不良風險。付萍認為,從60歲開始注意補充營養,生命最後10年會幸福很多。她建議,從以下5方麵為老人的營養狀況把關。
(1)轉變觀念。“用中年人的方法管理老年人就會導致營養不良。”付萍說,以BMI(即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的平方)為例,如果要求老人達到24以下,很多老人可能因此減肥,從而誘發營養不良。實際上,最新的國際研究均表明,老人隻要把BMI控製在26以下,越胖越健康,因為抗打擊能力強,也禁得住消耗。老人要改變觀念,不能簡單地認為減少進食、減輕體重就是健康。65歲以後,應多注重補充營養,不能再一味限製飲食。
(2)遵循“10個拳頭”原則。全家人都要積極采取措施,提高老人的食欲,幫老人攝入多樣化的食物,特別要補充一定量含優質蛋白的動物性、大豆類食物。老人最好做到每天吃不超過1個拳頭大小的肉類食品,包括魚、禽、蛋、肉;吃2個拳頭大小的穀類食品,包括粗糧、雜豆和薯類;保證2個拳頭大小的豆製品和奶製品;每天吃不少於5個拳頭大小的蔬菜和水果。除了吃夠上述4類食物,還要保證食物的多樣性,做到穀類2~3種、肉類1~2種、蔬菜5~8種,最好再吃一些混合堅果,20克左右為宜。
(3)增加用餐次數。一次進食較多不易消化,一天可吃4~5餐,利於吸收。
(4)學會使用營養評分表。3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10千克、短期內食物攝入量減少40%以上、小腿圍低於31厘米,這些表現都說明存在營養不良風險。國際上針對老人營養特點,製訂了一個通行的營養評分表,可以篩查老人營養不良,建議個人、養老機構等學會使用該表,對老人營養不良早篩查、早幹預。
(5)科學選擇營養補充劑。科學補充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魚油、卵磷脂等營養補充劑,可以抗衰老、提高免疫力,但必須謹慎購買,最好谘詢醫生後再結合自身情況補充。65歲到75歲老人服用營養補充劑的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