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月,早臥晚起保護陽氣
氣候特點:11月冬天正式來臨的時候,從24節氣來說,包含有立冬和小雪兩個節氣。冬季到來,自然界表現為陰盛陽衰,氣溫降低,寒氣襲人,人體陽氣容易受到損傷,所以,要特別注意保護陽氣。
養生原則:冬天人們情緒容易低落,易誘發抑鬱症。精神養生在11月應做到精神安靜,保護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做到早臥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穿著也應注意保暖。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宜忌:多吃熱量較高的膳食,還要多食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缺乏,如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卜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推薦食療:木耳炒肉片。①用料:黑木耳幹品15克、豬瘦肉60克。②
製法:黑木耳用溫水發好、洗淨,豬瘦肉切片放入油鍋中炒兩分鍾後,加入發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鹽適量,清湯少許,燜燒5分鍾即可服食。③功效:黑木耳與豬瘦肉合用,可補益脾胃、調理中氣。
二、冬季養腎用1綱、2穴、3法、4補
1綱:宜靜不宜動
宇宙萬物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所謂“冬藏”,就是指人到了冬季,應該養精蓄銳、休養生息。在體育鍛煉方麵,一是不主張晨練。冬天氣溫低,生活起居要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陽出來後再進行戶外活動。二是不能運動得“汗流浹背”。冬季運動時應以全身發熱或微微出汗為準,最好的活動是散步、打太極拳,不能劇烈運動,以免損傷陽氣。
2穴:湧泉、太溪
湧泉穴位於足前凹陷處第2、3趾縫處。可在每日睡前先用溫水泡腳,雙手互相搓熱後,用左手心按摩右腳湧泉穴,右手心按摩左腳湧泉穴,把雙腳搓熱。
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經常按揉太溪穴有很好的補腎作用。
3法:叩齒、咽津、摩耳
叩齒、咽津的具體做法是,早晨起床漱口後,上下牙齒叩擊36次,再用舌在口腔中來回轉動(叫“赤龍攪海”),左右各18次。這時口中唾液逐漸增多,接下來含唾液做漱口狀36次,最後將唾液分次緩緩下咽。
中醫還認為,“腎氣通於耳”,經常提拉或按摩耳朵可以起到養腎的作用。具體方法有提拉耳垂、手摩耳輪、提拉耳尖、搓彈耳垂、全耳按摩等。
4補:黃酒核桃泥、山藥羊肉粥、枸杞子粥、枸杞麥冬粥
黃酒核桃泥:核桃仁5個,白糖50克,黃酒50毫升。將核桃仁、白糖放在瓷碗中研成末,放入鍋中,加黃酒,用小火煎煮10分鍾。適合腎陽虛者食用。
山藥羊肉粥:
鮮山藥500克,羊肉、糯米各250克。羊肉去筋膜,洗淨,切碎,煮爛後,下糯米和山藥共煮。適合腎陽虛者食用,具有溫補脾腎,澀精止瀉的作用,尤其適用於慢性腹瀉及遺精者冬季食用。
枸杞子粥:
枸杞子20克,粳米100克。將枸杞子與粳米洗淨後放砂碗內,加適量水用急火燒至沸騰,改文火,待米開花、湯稠時,停火悶5分鍾即成。可根據喜好加蜂蜜或白糖。適宜腎陰虛者冬季長期食用,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作用。
枸杞麥冬粥:
枸杞子30克,麥冬10克,花生米30克,大米50克,白糖適量。將枸杞子、麥冬水煎取汁去渣,放入洗淨的花生米、粳米煮粥,煮熟後調入白糖,稍煮即可。適宜腎陰虛者食用,尤其適合肝腎不足所致的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耳鳴耳聾。脾虛的人忌用。
三、冬至起按摩穴位可調理經絡
醫生提醒大家,從冬至起,除了通過貼敷治療疾病與保健外,還可以通過自我推拿穴位的方式來進行經絡調理,達到保健目的。
冬季是頸肩腰腿痛的多發季節,老年人這種情況尤其嚴重,而三九貼敷正好可以起到冬病冬治的目的。專家提醒,如果把體表貼敷、中藥內服、腿浴療法3種治療方法結合起來,效果更好,也可以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治療手段。
另外,專家還提醒,沒有出現疼痛等疾病症狀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冬至過後每天揉搓穴位可以起到調理經絡的作用;皮膚比較幹、身體需要補水的人,可以自我按摩氣海、湧泉、曲泉等穴位,可以起到滋陰潤燥、補水的目的;陽虛的人也可以自行按摩氣海、關元等穴位,按摩的時間最好是2~3分鍾,以穴位處有酸脹感為宜。
四、冬季補參看臉色
臉色發紅:如果臉色總是發紅,很有可能說明心髒功能虛弱。臉色發紅的人群可以喝玫瑰花茶來改善體質,如果吃參,可以選擇有活血通經功效的丹參進補。
臉色發白:如果臉色長期慘白,就說明肺虛,通常表現出來的症狀是氣弱。臉色發白的人不妨多喝代代花茶,南沙參也比較適合這類人群。
臉色發黃:臉色蠟黃的人往往由於脾虛造成,可以多喝扁豆花茶,也可以吃些人參來改善體質。
臉色發黑:腎虛的患者往往多見麵色發黑。這類人往往容易暴躁,特別是女性,總是容易鬱積,悶悶不樂。臉色發黑的人可以買一些川樸花泡茶喝。如果要進補,可以選擇吃一些有滋陰功能的玄參。
臉色發青:青是屬於肝虛的一種色,臉色發青一般是由氣滯血瘀引起的。臉色發青者不妨多用綠梅花泡茶喝,並吃一些人參葉來改善。
五、4個“止癢穴”
不少中老年人一到冬天,皮膚就癢,其實,每天按揉腿上的4個“止癢穴”就能緩解痛癢症狀。
脾經--血海穴。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有“血之海”的意思,位於大腿內側,髕骨內上緣上2寸。具有調節血液循環、祛風的作用。
脾經--三陰交穴。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它就像一個聚會點,腎、肝、脾都必須經過這裏才能行走。位於內踝尖上約4指寬的位置,具有活力通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