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冬睡覺頭朝西
曆史上,注重養生的帝王公侯甚至百姓都很注重睡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麵是講究睡的方位。當您參觀北京故宮時,不知是否注意到了帝後床榻擺放的方位都是東西方向,這是為什麼呢?
從“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來看,睡覺方位對人的睡眠和健康也是有影響的。我國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生》中說:“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就是說,睡眠的方位以春夏二季,頭向東,腳朝西為宜。秋冬則頭向西,腳朝東為宜。從季節上來看,春夏屬陽,秋冬屬陰;從方位上講,東方屬陽,西方屬陰。春夏之季陽氣升發旺盛,秋冬則陽氣收斂潛藏而陰氣盛,故春夏之季頭向東臥以順應陽氣,秋冬之季頭向西臥以順應陰氣,符合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
二、“3穴4竅”抗秋風
秋風乍起,氣溫下降逐漸明顯,許多疾病開始滋生,特別是暴露在外的頸部,最容易受涼,平時應注意預防頭頸部受風。
3個穴位可防頸部受涼:頸背部有3個穴位,它們是風府、風池和風門,常按摩、揉搓、溫暖這幾個穴位,可以防治頸部受涼、疼痛。風府穴在後正中線督脈上,正坐時頭微向前傾,後發際上1寸處;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大約在耳後與風府穴連線中點),左右兩邊各一;風門穴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也是左右兩邊各一。
4個竅門增強抵抗力:一是用塑料瓶裝上熱水,枕在頸下,時常更換熱水;二是常常揉搓按摩後頸部;三是圍個圍脖保暖,同時避免涼風直吹;四是將炒熱的米糠放在背心部位,能吸取身體內的寒氣。應用這幾種方法,可以改善微循環,疏通經絡,增強抵抗力。
三、8月,麵臨考驗是腸胃
8月立秋,天氣日漸涼爽,食品豐富了起來,人的胃口也好了,於是細菌性痢疾成了最常見病。這是由於剛經曆了炎熱的夏天,胃腸功能容易失調,一旦痢疾杆菌入侵,就容易失去對病菌的抵抗力,使痢疾杆菌在腸道中生存繁殖並產生毒素,發生本病。
痢疾患者的飲食以稀、軟、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可吃些稀飯、麵條等,必要時可禁食一天;不吃油炸、生冷食物,可以減輕胃腸道負擔。隻要治療及時,護理得當,不發生反複感染,患者恢複是比較快的。
細菌性痢疾的預防,首先要做到不吃腐爛變質及被蒼蠅、蟑螂汙染過的食物。堅持做到飯前洗手,生吃瓜果要用流水多清洗幾遍,或削皮再吃。食具要按時煮沸消毒。老人及孩子不要與菌痢患者接觸,以免感染患病。在本病流行期間(或家中有人患菌痢),多食大蒜能夠收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四、7月至9月須防“乙腦”
乙腦的全稱就是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係統急性傳染病。因蚊蟲是傳播本病的主要媒介,所以乙腦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尤其集中於7月、8月、9月這3個月,這與夏秋兩季的氣溫、濕度適宜蚊蟲滋生,又有利於乙腦病毒在蚊蟲體內繁殖有關。
乙腦的易感人群是3歲至6歲的小兒。被帶有乙腦病毒的蚊子叮咬後,大多數人僅產生隱性感染,不出現神經係統症狀,絕大多數成年人因此而獲得免疫力。少數人經這種蚊蟲叮咬10~15天後發病,症狀輕重不一。一般起病急,突然發燒、惡心、嘔吐、瞌睡、頭痛,2~3天後病情明顯加重,常出現昏迷、躁動不安、抽搐、說胡話、呼吸不規則、頸項發硬等症狀。大多數患者在7~10天內熱度漸退,其他症狀也隨之消失。
乙腦是完全可以預防的,滅蚊、防蚊是預防乙腦的重要措施,注射乙腦疫苗有良好的防乙腦的效果。服用某些中藥也可預防乙腦,如用板藍根15克,貫仲15克,野菊花10克,甘草5克,水煎,每周服3劑。
五、8月早臥早起,神誌安寧
氣候特點:8月包含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立秋時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中醫認為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處暑意味著暑氣消退、秋天來臨,但很多地區天氣仍很熱,稱為“秋老虎”。“秋老虎”屬溫燥,會損害人體的津液,容易出現皮膚幹燥、眼幹、咽幹、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老年人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養生原則:入秋後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不注意易發生腹瀉。嬰幼兒是此時期腹瀉的易感人群。
立秋後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誌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生活上應開始早臥早起,以順應陽氣之收斂,使肺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秋天也是鍛煉的好季節,要加強室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