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被稱為“秋乏”。中醫認為秋主燥,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
飲食宜忌:因秋天由肺主宰,應多食酸,如西紅柿、葡萄、梨等食物。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堿性食物如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還要少吃蔥、薑等辛味之品,少吃油膩的肉食。
推薦食療:百合蓮子湯。①用料:幹百合100克,幹蓮子75克,冰糖75克。②
製法:百合用水浸一夜後,衝洗幹淨。蓮子浸泡4小時,衝洗幹淨。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鍾即可食用。③功效: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六、9月,秋燥皆因體弱起
眾所周知,秋季幹燥少雨,空氣中濕度小,不少人此時心煩氣躁,易著急上火。造成此症的病因是感染秋令燥熱病邪,病症特點是在一般感冒症狀的基礎上,伴有口、鼻、唇、咽及皮膚幹燥,表現為發熱,有點怕冷,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幹鼻燥,口幹唇裂等。這類病症雖不是大病,但如不及時治療,病邪會深入,病症會加重,少數人還會發生其他病變,出現高熱、抽風、出血等嚴重現象,應及早治療。
人患此症,是由於體弱,不勝肅殺秋氣的入侵所致。要防止秋燥症,就得增強體力,提高抗病能力,適應氣候變化,堅持身體鍛煉。秋季身體鍛煉,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應調攝精神,調節飲食。飲食以清潤、溫潤為主。
七、9月,陰平陽秘防秋燥
氣候特點:9月包含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白露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天氣逐漸轉涼。秋分時,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降水頻繁,氣溫下降明顯,白天、夜晚溫差進一步拉大。
養生原則:9月養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精神調養在秋天非常重要,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誌安寧,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天氣好的時候多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一下秋愁。最適宜的運動是登山,心情愉快的同時還鍛煉了身體,使身心都得到放鬆,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裏,人們往往會出現口幹、唇幹、鼻幹、咽幹及大便幹結等症狀,所以還要防秋燥,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中藥食療。
飲食宜忌:宜多食西洋參、沙參、百合、杏仁、川貝、冬瓜、黃瓜、蘿卜、梨等,還可用蔥白、生薑、豆蔻、香菜預防治療感冒;忌食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辣椒等。
推薦食療:梨粥。①用料:梨兩個,粳米100克。②製法:梨洗淨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③功效:生津潤燥、清熱化痰。
八、曬太陽有3補
秋冬是曬太陽的好時候,中醫認為,曬太陽有3補:一補骨頭;二補陽氣;三補正氣。
曬太陽可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生成,有利於鈣的吸收。對於小孩而言,曬太陽有利於生長發育;對於老人來講,曬太陽不僅可以防治骨質疏鬆,還可以改善抑鬱情緒。
中醫有“采日精”的說法,顧名思義,就是采集陽光以生發清陽之氣,驅散體內的濁氣,這就是所謂的補陽氣。
正氣是相對於外邪來說的,曬太陽強身健體,可以增強免疫力,有利於機體對抗病邪。
一天曬3次身體棒。早晨八九點鍾,太陽剛剛升起,陽光照在身上可以活血化瘀。鍛煉的時候,麵朝東方,閉上眼睛,張開雙臂,掌心朝向太陽,手指微微收攏,想象溫暖的陽光灑滿全身。配合深呼吸,重複這個動作,曬15~20分鍾後,搓熱雙手暖臉部,再散散步,有清心安神、舒緩疲勞的效果。
頭為諸陽之首,五髒的精華之血和六腑的清陽之氣都彙聚於此,是曬太陽的重要部位。午飯後,太陽當頭,讓陽光曬在頭頂,溫煦百會穴(位於頭頂中心),曬15分鍾左右,可以通暢百脈、養腦補陽。到了傍晚,太陽落山,身體背對陽光,最好能邊曬邊拍打按摩,以15分鍾為宜。
曬太陽還能治病。中醫講“寒從腳下起”,患有老寒腿或長期腰膝酸軟的老年人,往往是陽虛體質,秋冬季節常常手腳冰冷,這種情況不妨多曬曬腿腳,有助於驅走體內寒氣。同時,配合按摩小腿上的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4橫指,肱骨邊緣),還能抗衰老、延年益壽。
經常腹瀉、肚子痛的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利用“太陽灸”來調理身體。麵朝太陽,邊曬邊用手反複按摩肚臍、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中點)以及關元穴(臍下3寸處),有很好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