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熱哪些器官易中風
(1)腸中風。發病前征兆:飯後飽脹,上腹不適、隱隱作痛,可持續一兩個小時,吃油膩食物或飽餐後症狀加重。腸中風會引起腹部劇痛和便血,導致急性腸壞死,出現休克甚至死亡。可揉腹以預防腸中風。
揉腹:雙手掌重疊放在肚臍上,順時針方向揉動。手掌緊貼肚皮,力度適中,以不產生痛感為度,每次不少於100圈,早晚各1次,長期堅持可疏通腸道血管,有效預防腸中風。
(2)腦中風。發病前征兆:突然出現頭痛、頭昏、眼前發黑、頻繁打哈欠、半身麻木、肢體無力、言語不清、不明原因的摔倒等。夏天補水是預防腦中風關鍵,采取少量頻飲的方法,多喝白開水。飲冬瓜荷葉湯,可預防腦中風。
冬瓜荷葉湯:取帶皮冬瓜500克(切片),鮮荷葉1張,加清水煮湯,煮好後食瓜飲湯,每日1次,連食2周,可明顯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中風發生。
(3)眼中風。發病前征兆:短暫失明,眼前出現黑霧或波紋,一般數分鍾後逐漸恢複正常,並多次反複發作。一旦出現眼中風先兆,應立即就診,也可盡快含服硝酸甘油擴張血管。可進行一些自我急救:閉上眼睛,用食指在眼球表麵輕輕揉按,壓力不要太大,輕輕按一下,然後緩一下,再按一下,目的是疏通血栓,為去醫院治療爭取時間。通過冷熱敷,對防止眼中風大有益處。
冷熱敷:將袋裝綠茶用開水衝泡,待茶水冷至約45℃時,取出茶袋,放在眼部熱敷10分鍾,再把茶袋放入冰箱中2分鍾,然後將冷茶敷在眼部10分鍾,每日1~2次。
(4)耳中風:發病前征兆:聽力在24小時內急劇下降,多發生在單側,可伴有耳鳴、眩暈、惡心、嘔吐、出冷汗等症狀。防止耳中風,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穩的心態,積極防治動脈硬化,盡量避免感冒著涼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可采取慢速遊泳或在水中行走的方式,每天30分鍾,每周3~4次,或長期堅持喝麥冬茶,可有效預防耳中風。
麥冬茶:取麥冬2克、茉莉花4朵,沸水浸泡20分鍾後飲用,每日1劑,長期堅持。
二、初夏養生保健要“5防”
第一防:防餘寒。春夏之交,早晚溫差較大,早出晚歸者注意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感冒。此時濕度大,風濕頑疾易複發,因此不要久居潮濕之地,注意關節部位的保暖,穿衣要護住關節。
第二防:防疫病。春末夏初,氣候溫暖濕潤,蚊、蠅、細菌迅速繁殖生長,易傳播疾病。居家防蚊蟲,要全麵清理衛生死角和雜物,必要時可適當使用蚊香、藥物、光源等來驅蚊殺蚊。為防疫病,室內可常熏艾,也可用中藥如蒼術、艾葉、山柰、白芷、菖蒲、川芎、香附、肉豆蔻、藿香等自製香囊掛於床頭或隨身佩戴,以起到芳香化濕、祛風驅瘟的作用。
第三防:防傷脾。現在空氣濕度相對較大,而脾為濕土之髒,濕邪最易犯脾,易致脾失健運、脾胃不和,出現食欲不佳、嘔吐、腹脹、大便不成形或黏膩不爽等症狀。在遵循“少酸多甘”的同時,宜多食用健脾祛濕之品,如山藥、赤小豆、薏苡仁、扁豆等。推薦健脾茶:炒薏米、大麥茶一起用沸水衝泡,泡淡為止,能健脾祛濕。
第四防:防肝亢。自然界陽氣驟升,易引起肝陽上亢,繼而誘發常見的鼻腔、牙齦、呼吸道、皮膚等出血,牙痛、頭痛眩暈、目赤眼疾等疾患,這就是老百姓俗稱的“上火”。防“上火”,除了避免熬夜,注意調整情緒,飲食上要定時定量。推薦一道桑葚茶作為茶飲:鮮桑葚果30克,放入砂鍋中,加水煎湯,去渣取汁,代茶飲,能養陰生津、養血柔肝。
此外,按壓太衝穴(在足背側,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每日按壓1~3分鍾,揉100~300下,也可助防肝亢。
第五防:防過汗。出汗過度會影響夏季的氣血健康。因此,養生謹記“懶散形骸,勿大汗,以養髒氣”,可選擇踏青、慢跑、放風箏、練八段錦等。為維持陽氣上升同時固護津液,可艾灸足三裏穴(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脛骨旁開1橫指處),每穴15分鍾。
三、中毒解暑3妙招
第一招:揉脖子。脖子後方(頸部第7頸椎棘突下)有個重要的穴位,叫做大椎穴,冬天的時候按揉這個穴位可以防寒,天氣熱的時候按揉這個穴位,又可起到清熱除濕的效果。
第二招:拍手臂。夏天是一個養心的重要時節,按壓手少陰心經(手臂內側外緣)和心包經(手臂內側中線),堅持每天1次,對於心痛、心悸、心胸煩悶都有緩解作用。
第三,:按眉心。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有一個穴位叫印堂,人們常常說某人生病了會“印堂發黑”,點按印堂這個穴位對於緩解頭痛、眩暈很有作用。暑天如果有這些症狀,不妨按壓自己的印堂穴,有提神寧心作用。
此外,大家熟悉的太陽穴,也有不錯的提神作用。
四、小滿節氣多疏通
小滿是夏季養陽的重要節氣,此時小麥小滿而未全熟,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進一步加強,新陳代謝旺盛,卻容易積蓄濕毒,所以此時的養生關鍵在於找到身體“排汙口”,把濕毒排出去。這些排汙口很好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窩”在關節的部位。
腋下:腋窩處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祛除心髒的鬱火毒素,應常常去按揉,以疏通這口“井”。
肘部:當出現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咯血、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10分鍾,會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每一兩周1次,可保這口“排汙井”的通暢,排出心肺毒素。
膝蓋:膝窩又稱膕窩,在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這裏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所以平時拍打此處5~10分鍾至瘀斑痧點顯出,每一兩周拍打1次。
五、自己動手,冬病夏治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時間到醫院進行冬病夏治,而且有些人隻是存在輕微的體質虛弱、陽氣不足、四肢不溫、免疫力低下等問題,卻不至於生病,或者是一吃冷食、一吹空調就肚子疼,或者是產後受涼了等,這時不妨試試自己動手,在家冬病夏治。
可以到中藥店買一些艾條,用艾條灸關元穴(肚臍下4橫指處)、氣海(肚臍下1橫指處)、足三裏穴(外膝眼下3寸處)、湧泉穴(足前部凹陷處),能夠起到驅寒、通絡、培固正氣等作用。具體做法是:將艾條點燃後,對著上述穴位分別雀啄灸(將艾條燃著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做一上一下、忽近忽遠灸的一種灸法,形如雀啄)3~5分鍾,灸到穴位部位的皮膚微微發紅但又不至於起泡。
現在很多人尤其是辦公室白領、學生等飽受頸椎病的折磨,如果確定是受風受寒或者是長期勞損所致的頸椎病,可以用艾灸陽陵泉穴(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療頸椎病。
在家冬病夏治,除了艾灸穴位以外,還可以使用有補中益氣功效的中藥,如四君子湯、附子理中丸等。此外,可以常喝薑茶,即生薑、紅糖同煮當茶飲,能促進陽氣的生發和生長。如果本身體質偏熱或有上火症狀,則不宜飲用薑茶。冬病夏治最好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裏進行,如果碰上陰雨天,可暫緩一兩天進行。
六、養心跟著時辰走
中醫養生強調“時間”,夏天養心,同樣也要知道正確的時間。
早上9點起最活躍:中醫認為心髒主管全身的血脈,主管人的神明,心髒的功能在巳時(9點到11點)、午時(11點到13點)最活躍。
因此,心髒的時辰養生的重點是在巳時和午時。在巳時和午時要使氣血更流暢,可在此時艾灸命門、督脈;也可以拍打全身的陽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來振奮心髒的陽氣。中午可以多進食韭菜、桂圓、洋蔥等溫熱食物;在午時可以適當休息,如睡午覺來養心血。
晚上21點後多休養。心髒的功能在亥時(夜晚21點到23點)和子時(夜晚23點到次日淩晨1點)最低下,此時不宜過多活動,以防耗傷心血心陰和心陽。此時應使臥室盡量溫暖,嚴防凍傷心陽。
對於心髒功能低下或有心髒供血不足等疾病患者,可以谘詢中醫後服一些中藥,如參鬆養心膠囊或溫心陽口服液。
七、小暑後養心健脾刮痧治冬病
小暑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頭伏正在小暑節氣,從入伏到出伏,時間在7月初到8月下旬。三伏天是一年中熱度、溫度最高的日子,故有“熱在三伏”之說。小暑節氣,專家提醒人們在養生方麵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養心
三伏天氣溫高,濕度大,天氣悶熱,氣壓低,患有心肌炎後遺症的患者易出現心律變緩、胸悶氣短等症狀。養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氣弱、脈弱的人要喝點生脈飲,或麥冬5克、西洋參3克、桂圓肉3~5克泡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