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夏 炎熱暑氣謹防病(3 / 3)

十四、體內濕氣重,晨起有表現

夏季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若人體內濕氣過重,不僅會造成亞健康狀態,還是腸胃炎、膽囊、鼻炎、痔瘡、腦供血不足、囊腫、息肉等病的源頭或幫凶。如果在平時出現以下特征,那很有可能身體存在濕氣,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應調養。

頭部:感覺“因於濕,首如裹”。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時,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昏腦漲,沒有精神,四肢沉重。

舌苔:早上洗漱前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正常的舌苔薄白、不滑不燥。若舌苔厚膩黃,是濕氣重的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發生病態時有所表現。

大便:晨起方便後,觀察一下大便。如果大便稀溏、味輕,為脾虛生濕;大便稀水或帶泡沫,為感受風寒濕邪;大便稀糊、黏馬桶、臭味重,是濕濁內阻化熱的表現。

小便:晨起的小便明顯色黃且混濁,並有泡沫狀,也是濕氣重的表現。

麵容:濕氣重的人早晨臉上出油多,尤其額頭、口鼻周圍出油明顯。

十五、夏季心神不寧要多按極泉穴

從中醫來說,腋窩處的頂點有一個穴位叫極泉穴,經常按摩可以寬胸寧神、調和氣血。從現代醫學上講,腋窩處淋巴組織非常豐富,經常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按摩極泉穴可以很好地緩解夏季燥熱引起的心情煩躁、情緒不穩。

具體方法:雙臂交叉於胸前,雙手按對側腋窩,用手指適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約3分鍾;然後,左上舉,用右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舉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50次。反複操作5遍。

十六、夏練“嗬字功”補心氣

嗬,口型為半張,舌頂上齒,舌麵下壓。

預備式: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頭正頸直,含胸拔背,放鬆腰胯,雙膝微屈,全身放鬆,自然呼吸。

呼吸法:腹式呼吸,先呼後吸,呼氣時讀“嗬”字,同時提肛縮陰,重心移至足跟。

調息:“嗬”字讀6遍後,排除雜念,稍事休息,恢複自然狀態。

嗬字功可治療心悸、失眠、健忘、盜汗、口舌糜爛、舌體強直等心經疾患。

十七、夏日“吃苦”與清補

夏季養生應根據“萬物生長,心氣火旺”的特點,注意飲食起居,尤其是飲食方麵。

1、夏天宜“吃苦”

夏季脾胃功能較差,食欲缺乏,吃苦味食物能恢複脾胃運動能力,增進食欲;苦味入於心經,可用苦味泄降心火,用苦味之陰調整夏季之陽熱。

在苦味食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苦瓜。

苦瓜不僅爽口不膩,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中醫認為,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祛暑、養血滋肝、和脾補胃、明目解毒等功效。苦瓜也是民間常用的家備中藥。常見的民間驗方有:將鮮苦瓜切開去瓤,與茶同煎或衝泡飲用;或將鮮苦瓜當中截斷去瓤後納入茶葉再接合,懸掛通風處陰幹,每次取10~15克水煎或泡開水代茶飲,防治中暑發熱。

除了苦瓜之外,常見的苦味食物還有苦筍、萵筍、生菜、芹菜、茴香等,但是,苦味食物不宜過量,過苦則易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胃病患者及脾虛者或大便秘結者宜慎用。

2、夏天宜清補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出汗較多,消耗較大,睡眠又少,故宜選用養陰清補之品。滋補有食補和藥補。

(1)食補。夏天食補,鴿子和老鴨具有獨特的優點。

鴿子:具有益氣血、補肝胃、添精髓、祛風解毒的作用。鴿蛋、桂圓肉、枸杞子加白糖開水蒸服,可補腎益氣。

老鴨:民間有“大暑老鴨勝補藥”的說法。老鴨燉食時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食用,既能補虛損又可消暑滋陽。如加配芡實、薏苡仁同燉湯則滋陽效果更佳,且能健脾化濕、增進食欲。

民間以老鴨為原料的“清補”方有:

玉參燜鴨:老鴨1隻,北沙參、玉竹各50克,同煮湯,調味食用。適用於肺陰虛咳嗽、糖尿病、慢性胃炎、津枯腸燥便秘等症。

(2)藥補。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出汗較多,消耗較大,睡眠又少,這時服用西洋參最合適。西洋參性涼味甘,涼能清熱,甘涼相合,既能清熱養陰,又能生津止渴,臨床上用來治療氣虛津虧伴有陰虛內熱的諸種症候,如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患者,尤其是心髒病引起的煩躁、悶熱、口渴等症狀突出者;肺內虛熱引起的久咳短氣;肺腎虛熱所致的咽幹口燥,咳嗽氣短,短氣不足以息;心陰虧虛引起的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脾胃津虧引起的口幹口渴,大便微結,舌紅苔少等。平時陽氣虛弱者,應借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之際,可用西洋參、香菇泡水服;食欲減退者,可用西洋參、黃連、藿香、麥芽、穀芽煎水服。

十八、夏天,護脾胃的好時機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並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脾胃出了毛病,症狀主要可概括成8個字:納呆、腹脹、腹瀉、便溏。即不想吃飯、吃飯不香;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拉肚子,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水和糞均勻混合叫“便溏”。如發現自己有這幾種情況,就該懷疑脾胃是不是出了問題,需盡快就醫。

在中醫理論裏,脾與四時之長夏(夏季最後一個月,按照太陽高度計算,即7月7日至8月6日)相應,是養脾胃的好時機。為此,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特別是胃本來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另外,要注意定時吃飯,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著吃或邊走邊吃,吃飯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

揉鼻頭。每次揉鼻頭20分鍾左右,能改善胃脹氣等症狀。

按摩足三裏。足三裏(膝眼直下3寸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吃對食物。在長夏這個養脾的關鍵時期,應該結合健脾、祛暑、化濕等方法進行調補,可以吃些綠豆、蓮子、絲瓜、陳皮、鴨肉、鯽魚等。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另外,脾胃差的人,不妨試試“四君子湯”,即用黨參或人參10~15克、炒白術10克、茯苓30克、甘草3~5克,熬在一起。

常讀“呼”字音。對緩解脾虛、腹脹、脾胃不和、食欲缺乏都有好處。

揉肚臍。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鍾,每日1~2次。或者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搓動,搓至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人可以試試,每日2~5次。

飯後慢慢走。中醫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但“飯後”並非指吃完飯立刻就開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鍾再進行,若吃得過飽則需適當延長休息時間,飯後半小時內不能做劇烈運動。

十九、伏天治老寒腿,冬天不發病

每年快要入伏(7月18日)的時候,利用伏天這個天然有利的時機來治療老寒腿,能減輕甚至避免其冬季發病。

(1)寒凝型。多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劇烈如刀割,晝輕夜重,伴局部怕冷、怕風,屈伸不利。

桂香護膝:取桂皮、八角茴香、小茴香各20克,研為細末,裝入兩層棉布中,縱橫縫紉後做成兩個膝蓋大小的藥包,縫在護膝內側。於伏天第1天起,晚上睡覺前帶上,早上取下,連用至伏天結束。每伏換1次藥包。

(2)風盛型。風邪致病具有善遊走的特點,有痛處亂竄不固定、關節屈伸不利等典型症狀。

足底貼藥:防風、秦艽、威靈仙、透骨草各3克,研為細末,用黃酒調成糊狀,在睡前敷於足底湧泉穴,早晨去掉。從頭伏第1天開始,每3天1次,持續使用至伏天結束。

(3)濕重型:膝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伴有小腿沉重感(如同灌鉛),陰雨天尤重。

直腿抬高:平躺在床上,一側腿抬高,與床麵成45°角,膝關節自然伸直,停留10秒,同時配合逆時針按摩膝關節,然後換腿操作,此為1組。每次10組,伏天每天2次。

(4)瘀血型。患者常表現為膝關節活動受限,怕冷,刺痛,痛處固定不移,外表顏色紫暗。

桃紅四物湯:熟地、當歸各9克,白芍6克,川芎、桃仁、紅花各3克,加水煎煮2次,每次半小時,取藥汁合並,分早晚2次,於頭伏、中伏、末伏的前5天服用,每天1劑。

(5)腎陽虛型。關節冷痛,喜暖惡寒,伴有小腿酸軟無力、足跟疼痛、手足不溫等症狀。

韭菜炒核桃:韭菜150克(洗淨切段),核桃仁20克(拍碎),同入鍋煸炒,至韭菜熟時加少許鹽調味即可,伏天內每天吃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