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夏 炎熱暑氣謹防病(2 / 3)

2、防濕健脾胃

要注意對脾胃的保養,脾胃虛的人少喝冷飲、少吃涼菜,注意肚臍不要受涼。小暑節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的時節,在飲食調節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冷飲冷食不宜過多,一切都應適量為宜。

3、刮痧防暑

三伏天濕氣重,易出現嘔惡頭昏等病症,可采取刮痧辦法。具體是用刮痧板或酒精消毒過的紗布,上下刮背脊兩側、肋骨兩側或額頭,出現紫暗色即可,也可塗上清涼油刮。或服用藿香正氣丸(水),多喝綠豆湯、荷葉、藿香代茶飲,出汗多要及時補充淡鹽水。

4、冬病夏治好時機

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下麵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介紹內服外用並舉的具體方法:內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左歸丸等,每日2次,每次1丸,連服1個月。外敷藥可選用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細辛12克、甘遂10克,同研細末,用薑汁調糊,分成6份,每次取1份攤在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料薄上,貼在後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貼在雙側的肺俞、百勞、膏肓穴上,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服感可多貼幾小時。須注意的是,每個伏天(夏季三個伏天)貼1次,每年3次,連續貼3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

八、5月,關注心髒

氣候特點:5月包含立夏和小滿兩個節氣。立夏代表天氣轉暖、溫度明顯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雨水比穀雨更多。而對農作物來說,立夏又是一個旺盛生長的重要節氣。小滿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季節,高溫多雨,空氣悶熱,潮濕是其氣象特征。

養生原則:中醫理論認為,立夏前後利於心髒的生理活動,所以要順應天氣的變化,注意保養心髒,更避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老年人更應注意預防氣血瘀滯,預防心髒病發作。

飲食宜忌:應以低脂、低鹽的清淡食物為主,多食用維生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清晨可吃洋蔥少許,晚飯後飲少量紅酒,以保持氣血通暢。宜多食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等。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熱之品,如動物脂肪、生蔥、生蒜、辣椒、韭菜、海蝦等。

推薦食療:冬瓜燉雞肉。①

用料:新鮮連皮冬瓜250克,雞肉100克。②

製法:冬瓜切小塊,與雞肉同加適量水燉熟,放溫食用。③

功效:健脾益氣,滲利水濕。

九、5月,調頸椎黃金月

5月乃春夏之交,外界的陽氣升騰,人體內的陽氣上升,皮膚舒展,末梢血液供應增多。而隨著寒冷陰氣的逐漸退敗,人體的陰氣處於下降的趨勢,陰寒之氣隨汗腺分泌被驅逐出體外。

在這樣一個氣血循環特別旺盛的季節,對於像頸椎病這樣由於氣血瘀滯而造成的關節疾病來說,能得到好的調養。

頸椎調養具體方法如下:

(1)大拇指高的枕頭。在睡眠中也可以對頸椎進行養護,中醫師建議枕頭高度為:仰臥時枕高15~20厘米。這個高度是對頸椎來講最舒服的一個支撐高度。但是最好選用傳統的蕎麥皮枕頭,這樣的枕頭硬度適中,如果是其他材質的,就會大打折扣。

(2)帶枕頭的椅子。選擇一張椅背頂端與頸部平行的椅子,並在椅背上放置一個小靠枕。在偶爾休息、向後仰的一瞬間,讓頸部有一個充足的支撐力而得到休息,緩解僵直的關節狀態,並前後左右晃晃腦袋。

(3)讓電腦幫您換體位。對頸椎病患者來講,用電腦也有防病治病的小竅門:不斷更換電腦屏幕的方向。至少做到1個月換1個位置,或者左邊,或者右邊,或者中間,或者向上一點,或者向下一點,讓電腦幫助您的頸椎換體位,換姿勢,而不要受製於它。

十、6月,晚睡早起宜暢通瀉

氣候特點:6月是夏季真正的開始,從24節氣來說,包含有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芒種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越來越低。夏至以後,人們偏於懶散。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溫度增加,體內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於空氣中,人們就會感到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所以,此時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養生原則:精神上要注意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不要惱怒、憂鬱,這樣機體才得以宣暢通瀉。要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中午午休一會兒,對恢複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由於天氣炎熱,出汗較多,衣著應以棉製品為好,利於汗液排泄。

飲食宜忌:應以清補為原則。宜吃蔬菜、豆類、水果,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忌辛辣油膩之品,如羊肉、牛肉、豬肉、辣椒等。

推薦食療:冬瓜薏米粥。①

用料:冬瓜(帶皮)100克,薏米30克,糯米30克。②

製法:冬瓜洗淨切塊,與薏米、糯米同煮至熟爛,每日食1次。③

功用:冬瓜清熱利濕,含水量高,不增加人體熱量;薏米祛濕;糯米養胃。可收清熱、利濕、養胃之效。

十一、7月,消暑清熱化濕

氣候特點:7月包含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濕熱重是其特點。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暑濕之氣會使人心氣虧耗,體虛氣弱者容易中暑。

養生原則:注意勞逸結合,以保護人體的陽氣;保持心平氣和,避免生氣、著急、煩躁等情緒;消暑清熱,保證充足的睡眠;到戶外活動要防曬;在衣料的選擇上,以棉、麻、絲為首選。

飲食宜忌:適當進補,補充身體中氣之不足。重視補水,多吃消暑清熱、化濕健脾的食物,如綠豆、百合、冬瓜、番茄、薏米等。少食生冷寒涼、辛溫燥熱的食物。

推薦食療:冬瓜老鴨湯。①

材料:冬瓜1斤,老鴨半隻,薑數片,調味品。②

做法:冬瓜洗淨去子,連皮切成塊;老鴨去內髒和頭尾,洗淨後切成塊;煲內放適量水,煮沸後將鴨塊放入焯一下;再重新煮水,放入放鴨塊、冬瓜塊和薑後用武火煮開,撇淨浮沫後用文火煲1~2個小時即可,食用前調味。③

功效:滋陰清熱、祛暑化濕、增進食欲。

十二、夏季保健不宜按摩

夏季孩子厭食了,有的家長會給孩子捏脊,還有的人依然習慣通過按摩來放鬆。然而中醫專家提醒,夏季陽氣足,不宜按摩。

專家指出,按摩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按摩雖然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按摩最好在春、秋、冬季進行,夏季不宜按摩。因為按摩可以振奮人體內的陽氣,而夏天本就是陽氣充足的季節,夏季再按摩很可能導致陽氣過盛,反而帶來健康問題。

不過例外的是,夏天按摩兩個穴位可以起到健脾祛濕的目的,這兩個穴位就是足三裏(在小腿前外側麵的上部,外膝眼下4橫指,距脛骨前緣1橫指處)和豐隆(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即小腿外側中點,距脛骨前緣2橫指),而且無論老少,都適合進行這一按摩。

十三、中老年人夏季易上火,宜按摩手腳“去火點”

從7月19日開始進入三伏天,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不少中老年朋友因體內的熱量散發不暢而上火,出現耳鳴目赤、頭暈心煩、咽喉腫痛、口舌便秘、小便臊臭等症狀。專家建議中老年朋友適宜按摩手腳“去火點”,有助於三伏天防病保健。按摩去火點時要注意避開空調涼風,按摩後半小時內不可接觸涼水。按摩前最好飲溫開水一杯,有助於更好地發揮去火作用。

胃火牙痛:去火點,足背。按摩足背有很好的去胃火功效。足背第2、3趾間趾縫處是足陽明胃經去火點,可清胃瀉火。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指尖掐、壓此部位,力度以能感到發麻脹痛為宜,堅持1~2分鍾,然後再按壓另一隻腳,如此反複2~3次。

爛嘴角:去火點,第2趾。治療爛嘴角的去火點在足第2趾末節趾甲角旁靠近第3趾側,可在上午7點~9點早餐後胃經氣血最為旺盛時按摩。用火柴頭點壓此處,每次點壓100下,兩腳交替進行。

尿黃尿痛:去火點,小趾。緩解尿黃、尿痛症狀的去火點在足小趾外側的趾甲角旁,可在15點~17點按摩,此為一天中膀胱經最為活躍的時辰。用大拇指按壓此處,並堅持1~2分鍾,然後再按壓另一隻腳,每日2次。

便秘痔瘡:去火點,大腳趾。按摩足太陽脾經的去火點可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便秘和痔瘡症狀。該去火點位於大腳趾末節內側,趾甲角旁。用大拇指揉按此處2~3分鍾即可,每日2次。最好選擇上午9點~11點,此時為一天中脾經氣血最為充足的時辰,此時按摩去火效果好。此外,按摩前飲用一杯淡鹽水有助於潤腸、通便、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