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時節,防風邪應注意消除體內積熱,可以選擇春遊,到空氣清新的地方,排出胸中的鬱熱之氣;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當選用一些稍稍偏涼,又具有解除內熱作用的食療方法。
五、穀雨,抓緊健脾胃
穀雨(每年的4月20日前),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從穀雨之後,氣溫回升速度加快,人的陽氣在這個節氣上升到了極致,所以這時也是人體火氣最重的時候。與其吃敗火藥,不如來個“趁火打劫”,把這些多餘的火氣利用起來,調養一下脾胃。
按照中醫五行的理論來講,火能生土,這個土指的是脾胃。穀雨這個節氣時,胃經上穴位的電能就會比較足,所以按摩時起到的調養效果會比平時要好,這就是把“火氣”轉化成健脾胃的動力。具體方法如下:
減肚腩:肚臍兩側各旁開3個橫指的位置,有兩個天樞穴。每次點揉5分鍾以上,然後敲打100遍,可以有效地提升胃腸的動力,促進排泄,同時消減小腹的贅肉。但是剛剛吃完飯和女人經期是不適合敲打這個穴位的。
去眼袋:黑眼球直向下,顴骨最高點這裏是四白穴。眼保健操裏就有這個穴位。按摩此穴可以美化麵部的皮膚,去除黑眼圈、眼袋,緩解眼睛的疲勞,每天的上午9點和10點是按摩這個穴位的最佳時間。嘴角微提,麵帶微笑,來按摩這個穴位,或者在早晨洗臉的時候多去揉一揉。
增腿力:按揉膝蓋外側的犢鼻穴可以改善關節問題,讓我們的腿腳更有勁。當我們坐在椅子上,膝蓋內外各有一窩,外側的窩就是犢鼻穴,也就是我們平時講的外膝眼。可以每天早晚點按幾分鍾,然後用手掌拍打至發熱,相信不用太久,您就能感受到走路輕盈的感覺。也可以在工作之餘按揉一下。
六、春季疼痛,點到而止
偏頭痛:按太陽,揉攢竹。頭痛的時候可以按一下太陽穴。太陽穴在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按壓的時候有凹進去的感覺,順時針按揉50~100次。需要注意的是,手法一定要輕柔。也可以按揉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的攢竹穴,用雙手同時捏住兩眉頭攢竹穴的皮膚,向上捏拿100次。
有些人頭痛的時候會感到脖子也不舒服,那就是頸性頭痛,手摸還能感覺到頸部肌肉發緊,這就需要注意脖子的保暖,出門最好戴個圍脖,頭痛也揉揉脖子的肌肉,一個姿勢別坐太久。
咽喉痛:梳理氣管兩側。春季裏,嗓子不舒服的多。可以用一隻手,拇指和食指分開,分別放在氣管兩側,沿著氣管往下梳理,用上一定的力度,梳理100次。這種方法對微微覺得嗓子不舒服的人有效,如果嗓子已經很疼了,就可以用一隻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喉頭所在位置上方的皮膚捏拿,直到皮膚微微發紅、發熱為止。晚上喉痛得特別厲害,不妨在晚上睡覺前於頸部咽喉處貼上一劑活血化瘀的藥膏,第二天早上起床後就會緩解很多。
腰背痛:腰背部向下捋。腰背疼痛也可以在腿的委中穴按揉100次。委中穴位置位於人體的膕橫紋中點,按揉這個穴位,不僅對腰背痛有效,還對坐骨神經痛、小腿疲勞、脖子酸痛、膝蓋疼痛等有效。也可以將雙手掌放在腰背部,輕輕用力,從上向下捋。
七、4個部位要“春捂”
老話說“春捂秋凍”,早春時節有些部位最需要“捂”一“捂”。
手腕: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神門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而原穴是主管各髒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能夠強化該髒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裏側。
腰眼: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酸軟怕冷,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小腿:有些人在寒冷天氣中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眼睛痛。中醫分析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足臨泣穴就在第4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第4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陽輔穴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4寸的位置。
肚臍: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
八、老慢支要捂腿肚
開春時節氣溫還是較低,對老慢支患者(即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要注意捂好腿肚子。
捂好腿肚子外側(位於外踝上8寸),有助於預防老慢支複發。外踝上8寸是豐隆穴的所在。豐隆穴的主要功能是化痰。保護好豐隆穴,從內而外把痰化掉,可促進慢性支氣管炎的康複。患有老慢支的朋友,春天宜穿長筒襪,保護好腿肚子外側。另外飲食上多選杏仁、蘿卜、蜂蜜等,少吃帶魚、黃魚、蝦、蟹等。
九、春季泡泡腳,渾身百病消
風濕骨痛、關節疼痛、手腳冰涼,中藥泡腳泡泡就行;哮喘、老慢支泡上半個月,一個冬天都沒犯,很靈驗的!失眠泡腳當然能睡個好覺!
早春3月,乍暖還寒,是某些傳染病和慢性病的高發期。慢性腰腿痛也會因氣候的變化,而導致舊病複發,病情加重。古語雲“春天泡腳,升陽固脫”,是說春天用中藥泡腳,補體虛,升陽氣,祛寒溫,解春困。“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早春,很多疾病,經中藥一“泡”真的能“去無蹤”。
在百歲人口分布率居全球之首的“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流傳著這樣的諺語“飯後百步走,睡前一盆湯”、“3天吃隻羊,不如泡腳再上床”……
這種天然的泡腳療法,讓當地患腳疾、失眠、風濕、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便秘、前列腺、中風等慢性病的人幾乎為零,迄今為止沒有發現一例癌症患者,瑤族人的皮膚也是水靈靈。
巴馬養生文化研究院采用廣西瑤藥秘製而成的“巴馬湯”草本浴足粉,遵循“中醫藥學”、“經絡學”與“足底反射學”之養生機理,對腳病以及亞健康、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失眠、腎虛、前列腺等慢性病有著極其神奇的功效。
十、2月正是春捂時
立春過後,寒冷的冬季即將過去,大地回春,是陽氣升發的季節。但是春天也是一個氣候多變的季節,即所謂“乍暖還寒”,防寒保暖仍是這一時期重要的保健規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春捂”。千萬不可因天氣乍暖就過早地脫下棉衣,尤其是年老體弱者更應注意。
春捂重下身,還要加強下身的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采取幹洗腳等方法進行鍛煉,方法是雙手緊抱一側大腿根,稍用力從大腿根向下按摩直到足踝,再從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同樣方法再按摩另一條腿,重複10~20遍。還可采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腳、暖足、蹬腿等方法來活動下身。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早睡晚起、多散步、保證心情舒暢等。在飲食方麵,宜選辛甘溫之品,如韭黃可助人體陽氣升發。此外,這一時節以補肝為主,宜食用豬肝、鴨肝、雞肝等動物內髒,這些食物可以養血明目,對於肝髒不好的人尤為適用;同時應忌食酸苦鹹寒之品,以避免損失陽氣。飲食要清淡,少食生冷油膩之物。
這個季節還容易“春困”,全身乏力。這主要由於此時氣溫逐漸升高,皮膚血管擴張,加之內髒生理活動加強,注入大腦的血液減少,中樞神經興奮性降低的緣故。為了消除春困,要盡量保持生活起居的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做深呼吸、用冷水洗麵,都可以提高神經係統的興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