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全身活動 活力凸顯(3 / 3)

(3)葷素適度。人體健康需要多樣食物,保持營養平衡。老年人應葷素合理搭配,以素多葷少為宜。

(4)睡眠適度。睡眠是人的生理需求,睡得安然才能活得自在。因此睡眠一定要充足,一般情況以睡7~8小時為宜,以睡得甜,醒來輕鬆為睡得好。但不宜多睡,睡得越長,體能下降越多,身心老化現象就越嚴重。

(5)用腦適度。常言說,人怕不動,腦怕不用。老年人要勤用腦,多思維,可以延緩大腦衰老。但不能用腦過度,導致神經衰弱。

(6)體形適度。無數事實證明,過胖、過瘦都有害健康。要通過飲食和運動調節體形,維持正常標準體重,但人到老年又不必苛求標準體重。

(7)娛樂適度。老年人為調節生活情趣,參加娛樂活動是必要的,但不能過度,長時間的玩,會損傷心身。

(8)悲喜適度。老年人在遇到大喜大悲的突發事情時,一定要防止樂極生悲,盡量哀而不傷。遇到愁心事、悲痛事時,要看得遠,想得開,勇於麵對,及時化解。

(9)情欲適度。人都會有欲望,但不能脫離現實,過多地去追求根本無望的欲念。欲不可無,但不可縱;縱欲必闖禍染病,要做到少情欲,節物欲,棄官欲,少貪欲。老年人保持性愛,適度的性生活,對養生和長壽都有一定的益處,但要因人因體而異,既要節製,又不能過分克製,更不能過度的勞累。

十六、睡前和晨醒按摩養生

睡前和晨醒周身按摩,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新陳代謝、養生健身有極好的效果,但需持之以恒。具體做法如下:

(1)睡前按摩。①洗腳後按摩雙腳湧泉穴(腳掌心),用右手按摩左腳90次,再用左手按摩右腳90次,以雙腳掌心發熱為度;②按摩雙腿,用雙手環扣左腿,從腳踝部向上推摩至腿根部,再向下推摩至踝部,往返為1次,推摩36次,這一推摩可疏通足三陽、足三陰六經,按完左腿再按右腿;③按摩後腰,用雙手推摩後腰60~90次,以發熱為度;④推摩雙臂,先用右手推摩左臂,從手背推摩至肩,再從手心推摩至腋下,各36次,這一推摩可疏通手三陽、手三陰六經,推摩完左臂用同法推摩右臂;⑤按摩胸部,仰臥,用雙手橫向推摩胸部36次,再縱向推摩胸部36次;⑥揉腹,用右手順時針揉摩腹部60~90次,再用左手逆時針揉摩腹部60~90次。

(2)晨起按摩:①揉麵,雙手摩擦生熱後,輕揉麵部36次;②點4穴,用雙手中指點按睛明穴36次,再點揉兩側太陽穴各36次,用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從雙側揉摩風府、風池穴各36次;③按摩胸部,照睡前第5法;④揉腹,照睡前第6法;⑤推摩雙臂,照睡前第4法;⑥按摩後腰,照睡前第3法;⑦推摩雙腿,照睡前第1法。後起床。此法如能自行按摩最好,如體力較差,可減少次數,或由他人按摩亦可。

十七、常按保健穴增強體質

湧泉穴是人體少陰腎經上的要穴,經常按摩可以充足腎精。它位於足底中線前、中1/3交點處。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起來回搓摩湧泉及足底部108次,以感覺發熱為度,搓畢,再用大拇指指腹點按湧泉49下,以感覺酸痛為度,兩腳互換。

足三裏是人體足陰明胃經上的要穴,經常按摩可以健脾壯胃,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它位於腿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外側1橫指處。按摩方法:可用雙手大拇指指肚點按足三裏,每次108下,以感覺酸痛為度。

百會穴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經常按摩可以調節心、腦血管係統功能。它位於頭部,在兩耳郭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後正中線的交叉點。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指來回摩擦至發熱為度,每次108下。

十八、步行6分鍾測測您的心

如何判斷自己的心功能是否健康?專家推薦“6分鍾步行實驗”,以能耐受的最快速度步行,根據6分鍾內的走路長短不同,可把健康狀況分為4個等級:6分鍾走路長度<300米為“一級”,在300~374、9米之間為“二級”,在375~449、5米之間為“三級”,≥450米為“四級”。級別越低,走的米數越少,說明心肺功能越差。

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停止測試:測試時出現胸痛;不能耐受的呼吸困難;下肢痙攣;走路搖晃;麵色蒼白或灰白。出微汗沒關係,如果出大汗要立即停止。一周之內有不穩定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不能做此測試。靜息心率大於120次/分,收縮壓>180毫米汞柱,舒張壓>10毫米汞柱,不能做此測試。

6分鍾走路長度<300米的人群,屬於冠心病、心衰、肺部疾病等心腦功能不好的人,如果不積極治療,將來因心衰死亡者比檢測為“四級”的人高3倍。建議這類人能走就走,但不要超過自身的能量,喘得厲害要立即停止。

6分鍾走路長度在300~374、9米之間,也屬於心功能出現問題的人群。

6分鍾走路長度在375~449、5米之間,可視為亞健康狀態人群,多是一些平時不愛運動,往往一口氣連上3層樓就會出憋喘的人。

6分鍾走路長度≥450米為基礎健康人數,一些特別健康的青壯年人,6分鍾能走600米以上。

十九、人體有3個“止汗穴”

出汗特別多的人,按摩以下3個穴位,有助於止汗:①合穀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即我們常說的“虎口”。②腹溜穴: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③足三裏:位於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處,在腓骨與脛骨之間。

二十、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受累關節多,各個關節恢複的快慢不一,進行關節鍛煉時不能強求一致。關節鍛煉,可以增加肌力,防止關節攣縮、強直和肌肉萎縮。鍛煉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方法可依病情靈活確定,可以做床上運動,抗阻力運動,扶拐站立及步行等。活動量應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活動次數由少到多,活動方式可由被動變為主動,活動量及強度應逐漸增加至可以耐受的程度。

關節活動操於起床後和睡前進行,每個動作最少做10次。

(1)頸部運動:放鬆頸部,頭向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運動;頭向兩側屈,耳朵盡量貼向肩部。

(2)肩部運動:向前後、左右、上下個方向活動肩關節,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後,雙肘盡量往後拉。

(3)手腕運動:手腕上下、左右活動。

(4)手指活動:手指分開、並攏;手指屈曲、伸直;拇指與其他手指一個一個的對指。

(5)下肢運動:分別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關節,方法與上類似。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受損關節的保護,減輕日常活動的關節疼痛,延緩或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盡量避免關節出現永久性畸形。保護關節的原則:

(1)避免過度強烈使用小關節;關節發炎時,會變得不穩定,更容易受損傷。用力的時候,小關節如手指關節就更容易出現變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利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

(2)避免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如不要長時間站立,在適當時候坐下來休息。坐下時,應經常變換坐姿,轉換雙腳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起來走動一下。注意工作與休息的平衡,並根據病情及時做出調整。

(3)避免關節長時間處於變形位置,無論在睡眠、走路或坐下,都要保持良好姿勢。如坐下時,膝關節不要過分屈曲,雙足應平放在地上。

(4)避免過度體力消耗:要注意減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體力消耗,盡量使用工具,以減少彎腰、爬高、蹲低等動作。

二十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常做康複操

一般情況下,如果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沉低於50毫米/小時,體溫在正常內,急性活動期關節炎症消退,隻要具備這3項的患者,在沒有其他禁忌的情況下,無論關節疼痛程度如何,都應該開始進行適當的訓練。建議患者經常做以下幾個練習:

鷹爪操:用力伸展五個手指,盡量讓手掌和手指擴張;保持手指最內關節,即與手掌相接關節的平握,握緊除拇指外的四個手指,狀如鷹爪,在保持鷹爪姿勢的狀況下,適度用力,保持5分鍾。可重複以上3步動作20次。

剪刀操:伸展五個手指,盡量讓手掌和手指擴張;保持手指擴張伸展狀況下,讓食指盡量向拇指靠近;讓中指向拇指和食指盡量靠近,並攏;繼續讓無名指、小指向中指方向靠近,並攏。重複以上4步動作,共反複做10次。手心伸展不彎曲,單手不能自行完成,可用另外一隻手輔助。

握拳操:用力伸展五個手指,盡量讓手掌和手指擴張,保持3-5秒;用力握拳,保持3~5秒。可反複做20次。

招財腕:向前伸展雙臂,雙手掌向上豎起,適度用力,保持5秒;雙手掌同時向下翻轉,適度用力,保持5秒,盡量讓手掌、手臂垂直。

二十二、6個小動作能長壽

(1)遠眺。遠眺有助於眼肌放鬆,等同於給眼睛做養生操。具體方法是:在自家陽台或登上山峰,有規律地轉動眼球和平視遠處的樓頂、塔尖等景物。可以在遠眺時轉動眼球,眼動頭不動,旋轉運目10圈。

(2)哈氣。早晨起床後到空氣新鮮的地方,將嘴巴最大限度地張開,向外哈一口氣再閉合起來,合嘴時輕輕叩擊牙齒。這個動作,可通過麵部神經的反射刺激大腦,使大腦盡快清醒。

(3)咽唾。中醫認為,唾液充盈,緩緩咽之,能潤五髒,養肌膚,使人長壽。具體方法是,嘴唇微合,全身放鬆,用舌攪動口齒,一般是圍繞上下牙齒運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依次輕輕攪動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後用舌尖頂住上齶部1~2分鍾,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滿時,鼓腮含漱36次。 漱津後,將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

(4)摩耳。經常摩耳,可以疏通經絡、流通氣血、平衡陰陽、增強聽力,祛病養生。摩耳的動作包括:拎耳屏,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內向外提拉。掃外耳,雙手把耳朵由後向前掃,聽到“擦擦”聲。

(5)握拳。具體做法是:把大拇指向內橫在手心,其餘四指包裹大拇指而緊握拳頭。同時全身稍稍用力,然後放開,重複進行50~80次。拇指與中指接觸的地方是勞宮穴,握拳時正好按壓此穴,能起到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6)踮腳。老年朋友久坐後,最好做一次“踮腳”運動,使下肢血液回流順暢,不僅可避免下肢酸脹和麻木,也可以消除突然站立而發生眼前發黑、頭腦發暈的現象。方法是兩腳並攏,雙腳跟提起,動作稍停,雙腳跟下落,輕震地麵。一起一落為1遍,注意保持平衡,反複做7遍。

二十三、握拳可醒腦

人在工作疲勞或是睡眠不足時,不妨利用握拳運動來讓大腦清醒。

將雙手十指收攏握緊,保持2秒,然後快速伸展放鬆手指,反複做10~20次。“握拳-鬆開”的手指運動可使血液在一收一放之間加速流動,給大腦送氧,帶走腦組織中的代謝廢物,達到醒腦的目的。

二十四、兩腳劃圈可防中風

兩腳劃圈主要是踝關節的運動。中醫認為,踝關節為足三陽經、足三陰經及陰陽二蹺脈的通過之處,經常活動踝關節,不僅可以疏通相關經絡,還可刺激關節周圍的腧穴,起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開竅醒神、補益肝腎的作用,使肝陽上亢之氣下降,從而達到預防中風的目的。

兩腳劃圈時要自然站立。旋踝時,其中一腳站立,另一隻腳旋轉,雙腳交替進行;也可取坐立或仰臥位進行,最好是站立旋踝。一般每天早晚各做1次,或隻做1次,每次15分鍾左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