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全身活動 活力凸顯(2 / 3)

4、按摩內關健心法

一手大拇指放於另一手手腕橫紋上內關穴處,以內關穴為中心按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按摩至有熱感為止。早晚各做1遍,每遍150~200次。內關穴可以治療和預防心、胸的疾病,經常按摩可寬胸理氣,維護正常的心髒功能。

5、揉三陰交健肝法

兩手大拇指分別揉足內踝上的三陰交穴,至局部有熱感為止。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經常按摩三陰交穴可以健脾益胃,滋補肝腎。

七、11個方法能提神

(1)清清鼻子:鼻子過敏或幹燥不通氣時,人容易疲倦暴躁。可用涼水衝洗鼻子,氣通了,精神上也會更輕鬆。

(2)順應生物鍾:人的精力在起床時較差,上午最有勁,下午瞌睡,傍晚較有勁,之後精力慢慢變差,睡覺前最疲憊。因此,應把重要工作放在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時段做。

(3)打個小盹:中午打個5~10分鍾的小盹,可以給自己快速充電。

(4)穿鮮豔的衣服:鮮豔的衣服會讓周圍的人產生好心情,這種好心情反過來會影響自己。

(5)聞聞橘類水果:橘子、檸檬等水果含有清新的香氣,可刺激人的警覺感,有利於大腦保持清醒。

(6)冷水洗臉:能起到解壓作用,還能促進循環和新陳代謝,讓人精神飽滿。

(7)伸懶腰、深呼吸:這項耗時大約30秒的簡單活動,可使頭腦更清醒、感覺更敏銳。

(8)補點人參:人參具有抵抗壓力和增加能量的作用。

(9)中午八卦一下:午間休息時,和同事聊一會八卦新聞,對消除腦部疲勞有著絕佳的效果。

(10)活動腳趾:可增添活力,讓思維更敏捷。

(11)早上健身:把健身時間從下午或晚上改到早晨,這時體內產生的內啡肽會讓您一整天心情好、效率高。

此外,避免喝能量飲料、遇事多往好處想,都能讓您調整心情、精神百倍。

八、人有5大要害部位

人體有著眾多重要的穴位和部位,它們和人們的健康與生命的關係十分密切。

肚臍:也稱神厥,是人們元氣聚集的地方,卻常被忽視。“受涼”是肚臍最容易受到的傷害,特別是女性和小孩。“受涼”後,不僅會影響陽氣的運行,還會出現胃腸疾患,如腸炎、腸痙攣、腹痛、腹瀉等,更會間接影響到生殖係統,誘發成年女性出現痛經、月經不調、附件炎等婦科疾病。

腳底板:除了足底中的湧泉穴外,這裏還有眾多的反向區,對應著人體的各個髒腑器官。因此,如果不注意保護這個地方,會對相應髒腑產生不良影響,甚至還引起不明原因的病痛,生活中特別要避免尖硬的物體對腳底板的刺激。

頸椎:它是人體的生命中樞和呼吸中樞,不當的受力往往造成嚴重的傷害,如昏厥、呼吸停止、心髒驟停等。生活中不正確的旋轉、擺動容易引起頸椎關節脫位,韌帶拉傷,甚至脊髓的損傷。所以對頸椎來說,需自然放鬆,不要隨意大幅度旋轉、前屈、後伸、側屈等。

肩部:這裏有兩個非常最重的穴位。一是肩井穴,位於太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是調理人體陽氣的穴位,不能擊打,否則會引起陽氣的暴脫,導致昏厥,孕婦更是不能觸動。平時在挑重物、被人擠壓、捏拿、拍打時要十分小心。一是天宗穴,位於肩胛骨正中的凹陷部,主要調節人體背部的陽氣舒展。該穴位十分敏感,其部位的肌肉很薄,受到傷害能昏厥,並引起神經係統的傷害。

咽喉:天突穴在咽喉部,一旦受到傷害,會引起呼吸不暢甚至窒息。

九、按摩巧治小毛病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小毛小病,對於下列一些小毛病來說,自我按摩也是非常有用的。

岔氣:先深呼吸將氣憋住,再用手捶打胸腔左右兩側,然後做深長呼吸,如此重複3~5次,即可使呼吸肌放鬆,岔氣疼痛減輕或消失。

落枕:在頸部肌肉疼痛點上,用手推揉10下,以放鬆肌肉,緩解痙攣。一手扶頭頂,另一手拇指按壓頸部的痛點,兩手相配合,做頸部屈伸運動數次。

偏頭痛:用雙手同時用力按摩雙腿大腿下部,5分鍾左右即可緩解頭痛症狀。

胸悶:用手掌順著胸肋骨方向,從裏到外,兩手交替進行按摩。同時應配合呼吸動作,用鼻緩緩深吸氣,用嘴徐徐吐氣。

打嗝:用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用力掐住另一隻手中指頂部,約2分鍾後,打嗝便消失。

流鼻血:左鼻流血用左手中指按住左耳後乳突鼓處,右鼻則按相應同一位置,頭後仰,鼻也朝上,以口換氣,3~5分鍾後血可止住。

便秘:圍繞臍周,用手掌沿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00次。然後從右側腹部自下向上推壓,再在中上腹自右向左推壓,最後在左側腹部自上向下推壓。

十、強身健腦練張嘴

張嘴運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強身健腦法,尤其適合老年人練習。早晨起床後到空氣清新的地方,將嘴巴最大限度地張開,向外哈一口氣再閉合起來,合嘴時輕輕叩擊牙齒。這樣有節奏地一張一合嘴巴,連續100下左右,直到麵部感覺微微發熱為止,所用時間一般為2~3分鍾。此項運動有如下好處:

(1)早晨剛起床,大腦還沒全部清醒,嘴巴的一張一合,通過麵部神經的反射刺激大腦,使大腦盡快清醒。

(2)張口時向外哈氣的深呼吸運動,能擴大肺活量,使全身器官的功能增強。

(3)張大嘴巴與閉合嘴巴,能使麵部40多塊肌肉有節奏地運動,防止中老年人麵肌萎縮形成“猴尖臉”,有利於練習者的麵容健美。

(4)張合嘴巴時輕輕叩擊牙齒,起到健齒的作用。

(5)張合嘴巴可使咽喉部得到活動,保持耳咽管的通暢,使中耳內外的壓力維持平衡狀態,防止老年人耳聾現象的發生。

十一、按摩“5心”養心神

中醫認為,在人體的精氣神3寶中,神是最重要的,因為神可以統領精和氣,是生命活力的綜合體現,養神就要是讓人達到神采奕奕的狀態。分別取人體的頭、胸、腹、手、腳的中心穴位進行按摩,每天早上進行1次即可,老年朋友不妨一試。

一是頂心。即頭正中間的百會穴。每天早上,用中指垂直向下按壓81下,可以養護元神。

二是胸部兩乳頭連線中心。此處有膻中穴。雙手握拳,輕輕捶打81下,可驅散心中的悶氣,穩定心神。

三是肚臍中心。此處有神闕穴,為生命的先天之本。每次用掌心,先順時針、再逆時針,按搓各36圈。

四是手心。經常按壓手心處的勞宮穴,可清疏固神,養心滌虛。

五是腳心。腳心處的湧泉穴在腳底中線前1/3與後2/3交界凹陷處。先將雙手掌搓熱,再以右掌按摩左湧泉,左掌按摩右湧泉,可以激發腎精,滋養心神。

十二、飯後3鞠躬利胃腸消化

許多人飯後都會感到困倦或懶得動彈,尤其是晚飯後,更是以坐在沙發中聊天或看電視來放鬆自己,這種放鬆方法不但易使自己發胖,還不利於胃腸消化,尤其是老年人長期如此,容易出現食欲缺乏、胃脹、胃痛等現象。

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那就是每天飯後彎3次腰,達到90°,配合飯後半小時散步10~30分鍾。暖和時可到戶外,天冷時可在房內。飯後做一套彎腰動作,可使食物進入胃竇,再配合輕鬆的運動,就能很好地促進食物消化。

十三、拍打揉按,強身保健

大椎、合穀、關元、足三裏是中醫的4大保健穴位,具有防病治病的特殊功效。經常在晨練中,邊散步邊用手拍打揉按這些穴位,堅持數年,可讓您無頸肩腰腿痛之苦,吃得香,睡得著。偶有感冒或腸胃不適,對相關穴位進行拍打揉按,很快就會緩解。

1、大椎

是督脈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刺激此穴具有振奮陽氣、散風解表、活絡起痿、開竅醒腦的作用。常拍打此穴,可預防感冒,退熱止痛,健腦增智,延緩大腦衰老等。

用拍打法。兩手向後甩(同側),以手掌用力拍打大椎穴,以局部有痛感為度,可反複拍打數次。

2、合穀

是手陽明大腸經穴,位於拇指食指伸張時,第1、2掌骨之中點,稍偏於食指。刺激此穴具有清熱解表、通絡鎮痛的作用。常揉按此穴,可預防感冒,清潔麵部,防止口臭,止咳、通便等。

可用揉、按、掐法,手法輕重適中,使合穀穴處有酸沉痛感為宜。每次左右合穀穴各揉按100下。

3、關元

是任脈穴,位於臍下3寸,腹中線上。刺激此穴具有溫腎壯陽、培元固精、通調衝任、理氣祛寒的作用。常拍打此穴,可提高性功能,調整心律,溫暖子宮,強腎壯腰,通利二便等。

先用拍打法,後用點揉法,交替使用,使局部有熱脹感為度。點揉時,用中指垂直點揉,使指端如有物頂為度。

4、足三裏

是足陽明胃經穴,位於膝部髕骨下3寸,距脛骨前脊外側1橫指處,屈膝或平臥取穴。刺激此穴具有調整胃腸、補益調氣、增強體力的作用。常拍打揉按此穴,可調整胃腸功能,還可調整血壓、心律,消除大腦疲勞、恢複體力等。

可交替使用拍打、按壓、揉推等法使局部皮膚發紅發熱,並有沉脹痛酸困感為度,每次左右各拍按100下。

拍打揉按法簡便易行,不拘體位,可快可慢,可輕可重,可多可少。特別是拍打法,還可刺激手掌上的勞宮、十宣等數十個穴位,這對調節髒腑功能亦有良好作用。

十四、簡易按摩操降血壓

在藥物治療高血壓的同時,運用自我保健推拿術輔助治療,通過循環推拿、穴位推拿或頸椎整複等方法,可更好地降低、維持血壓,緩解症狀,鞏固療效。

(1)預備姿勢:閉目靜坐,雙手扶膝,舌抵上齶,兩唇稍分,呼吸均勻,保持5~10分鍾,以安定神誌。

(2)幹洗麵:用雙手手掌推揉顏麵部。自下而上、再向上,以麵部發紅微熱為度。

(3)運頂:兩手五指略張開,按於額上,從前發際開始,由前向後,推按頭皮,像梳頭狀。當移動的兩手指達到風池穴時,則用拇指端在風池穴作環狀按揉,如此來回15次左右,以頭皮微微發熱為宜。

(4)拿捏雙上肢:先用左手自右肩部始至右手掌拿捏1分鍾,有酸脹感為宜,再換右手拿捏左上肢。

(5)揉內關: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內關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

(6)叩擊雙腿:用雙手柔和捏揉雙腿肌肉,以大腿、小腿為主;之後再雙手握拳,叩擊雙大腿,以酸脹熱感為適宜。

(7)揉腳踝:用雙手拇指指腹按揉雙腳內踝及內踝與跟腿之間的區域,動作輕柔,以酸脹溫熱為佳。

(8)搓腳心:兩手搓熱,左手置右腳心,右手置於左腳心,同時搓動100次,直至發熱。

(9)摩腹:雙手相疊,以肚臍為圓心,緊壓腹部,順時針方向慢慢摩動腹部,以每分鍾30次左右頻率進行,腹內有熱感為宜。

(10)推背:自上而下,用兩手掌沿脊椎兩側胰俞、肝俞、膽俞、三焦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按推30次。

十五、中庸養生術:9適度

(1)動靜適度。生命在於運動加靜養。動在養身,靜在養心。二者不可偏,貴在一個“適”字。

(2)飲食適度。要做到飲食有節,定時定量不偏食,不過饑不過飽,這是養生的一大原則,長壽者的共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