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按摩通絡 身體無恙(2 / 3)

(9)按:取坐位,以中指指尖按揉人中穴1~2分鍾。

(10)點:取坐位,用兩手中指的指尖分別點按兩腿上的委中穴(膝關節後,膕窩正中)1~2分鍾,被按部位應出現酸、麻、脹的感覺。

十一、按摩防咳喘

(1)按摩三間穴:

此穴位於手背,食指根部,按此穴有止咳作用。

(2)按摩咳喘穴:此穴位於手掌內麵的食指與中指交叉處,經常按摩防咳。

(3)按摩太淵穴:此穴位於腕關節大拇指側,按摩此穴有抑製咳嗽作用。

(4)按摩魚際穴:此穴位於掌內拇指根部肌肉豐實處,常自我按摩此穴能起到預防哮喘作用。

(5)旋轉大拇指:將拇指伸直,餘四指並在一起不動,拇指按順時針方向自我旋轉,旋轉幅度盡可能大些。此法能提高呼吸功能而防治咳喘。

(6)按壓兩耳垂:冬季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喘,即便服止咳藥也難以奏效。這時,可用兩手的食指和拇指用力壓兩個耳垂下的部位,能減少喉頭附近的黏膜刺激,達到止咳的目的。

(7)按摩肺穴:此穴位於無名指第2節處,按摩此穴能增強肺部功能,消除咳喘。

十二、經常做做“小動作”

(1)如果經常腰痛,可以在平地上倒著走,膝蓋要彎曲,同時要甩開雙臂均勻地呼吸,每天早上堅持半小時,一兩個月後即可見效。

(2)坐久了站起來,眼睛會突然發花,直冒金星,如果坐時抖抖腳就可緩解。

(3)每天睡覺前,先用熱水洗臉,再用冷水洗,可以使皮膚光滑,富有彈性。

(4)每天清晨起床及晚上臨睡前,用右手過頭頂輕輕拉左耳27下,再以左手過頭頂拉右耳27下,如此反複兩次,持之以恒,可使頭發不白。

(5)每晚堅持用熱毛巾搓耳朵,上下輕輕搓擦雙耳各40次,毛巾涼了放入熱水浸泡後再搓,這樣既能防止感冒,又能治療感冒。

(6)漱口能按摩大腦。連續漱口5~10分鍾,可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漱口結束後瞬間分泌出大量唾液會加劇這種興奮刺激,這些複雜的變化就是一種特殊的大腦按摩,對大腦能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十三、睡前健身有益健康

(1)指尖摩頭: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彎曲成45度,用指端往返按摩頭部1~2分鍾。可以加強腦部供血,強健腦細胞,促進入睡。

(2)拇指搓耳:兩手大拇指側麵緊貼耳下端,自下而上,由前向後,用力搓摩雙耳1~2分鍾。可以疏通經脈、清熱安神、防止聽力退化。

(3)雙掌搓麵:兩手掌緊貼麵部,用力緩緩搓麵部所有部位1~2分鍾。可以疏通麵部經脈、防止皺紋產生、緩解精神疲勞。

(4)雙掌搓肩:兩手掌用力搓摩頸肩肌群,重點在頸後脊柱兩側1~2分鍾。可緩解疲勞,預防頸肩病變。

(5)按摩胸背:兩手掌自上而下用力推摩前胸、後背、後腰,可以疏通髒腑經絡。

(6)掌推雙腿:兩手掌心相對,分別放在左腿內外側,從大腿根部開始,由上而下順推下肢1分鍾。再以此方法推摩右腿1分鍾。

(7)交叉搓腳:右腳掌心搓摩左腳背所有部位,再用左腳心搓摩右腳背所有部位,然後用右腳跟搓摩左腳心,再用左腳跟搓摩右腳心,共2~3分鍾。此法可消除雙足疲勞,貫通陰陽經脈。

(8)疊掌摩腹:兩掌重疊緊貼腹部,先順時針,再逆時針環摩腹部所有部位,重點在臍部及周圍,共2~3分鍾。可以強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

注意,做操時,閉目,心緒寧靜,舌尖輕抵上齶,肢體充分放鬆。1~7節可采用坐姿,第8節采取仰臥位。整套操共12~18分鍾。做時手應緊貼皮膚,滲透力越強越好。做完後,肢體輕鬆,能夠安然入睡。

十四、敲敲打打除病痛

1、肩頸酸痛:搖頭晃腦

對於常需提肩打字及凝神電腦屏幕引起的肩痛、頸痛、落枕,應當在用電腦1小時後,左右“搖頭晃腦”3分鍾,因為這樣的動作能散痛活血,活動頸動脈,暢通呼吸管道,並幫助調節久未活動的頸椎。

2、腰酸背痛:左右搖動雙腿

久坐引起的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足麻等,不妨每隔兩小時“左右搖動雙腿”5分鍾,可立即改善下肢循環,舒緩膝腿和腰部的僵硬。或者站著把腳伸直,把腳尖往上往內翹,使整隻腳的背後經絡感覺酸痛,整隻腳的循環就變好了。

3、頭痛眩暈:敲打腿部

長期晚睡容易引起偏頭痛、眩暈、眼酸澀、黑眼圈、頸緊等,常以拳頭下緣肥肉敲打大小腿的內側中線,由腳踝上緣往上敲小腿內側中線、大腿內側中線,一直敲到腹股溝,左右腿各敲5~10分鍾,早晚各1次,可暢通肝膽循環係統。

4、口臭、便秘:敲打膝部

對於工作緊張所引起的胃火、便秘、口臭、牙齦出血等,經常用拳頭下緣敲打大腿外側邊緣,由髂骨沿著大腿外側邊緣往下敲至膝蓋。左右腿各敲5~10分鍾,早晚各1次。同時飲用“甘蔗粥”可改善以上症狀:用去皮甘蔗兩三節,切成小塊,與小米一起加水七分滿煮成粥,來改善腸胃功能。

十五、護好“健康之泉”

人體有許多“泉”,按摩這些生命之泉可防治疾病,推遲衰老,益壽延年,故謂之“壽康之泉”。

廉泉。在喉結上方下頜骨下緣凹陷之中。按摩廉泉可治療老年卒中後遺症等。

極泉。在腋窩正中內側的動脈旁。按摩極泉可治療心絞痛、肋間神經痛。

天泉。在上肢胳膊內側的肌肉中。若患有胸肋疼痛、心動過速,在天泉按壓100~150次,持之以恒,自能獲效。

陽陵泉。在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處。若患有慢性膽囊炎、脅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關節疼痛,按摩陽陵泉效佳。

陰陵泉。在脛骨內髁下緣凹陷處。按摩陰陵泉,不僅可治月經不調、子宮脫垂、泌尿係統感染、尿瀦留,而且還可治療中老年陽痿、遺精,以及腹瀉、菌痢。

曲泉。在屈膝時膝關節內側橫紋端凹陷處。按摩該穴,可治療痛經、老年性前列腺炎、關節疼痛以及疝氣疼痛等症。

水泉。在雙足跟骨結節內側前上方凹陷處,患有痛經者,按摩該穴可以手到病除。

湧泉。在足心前的凹陷處,是治療昏迷、休克、窒息、驚風的常用穴。對中老年人來說,若每天堅持按摩湧泉穴50~100次,既能補腎水、平肝火、防治高血壓,又可聰耳明目、增強記憶。

十六、“養生功”預防頸腰痛

預防頸腰痛,忌用高枕,選臥硬床;頸腰保暖,坐姿合理;禁煙少酒,清咽漱喉;每日二功(養生功),睡前一泡(即熱水泡腳)。常做“養生功”,不僅可防治頸腰椎病,還可以進行整體調節,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養生功”每天做1~2次,每次15分鍾。

第一個動作是洗臉(用手搓臉),有保養顏麵、增強人體抵禦風寒的能力;第二個動作是梳頭,可以開竅明目;第三個動作是揉耳,可以調和全身氣血,對頸腰痛有較好的防治作用;第四個動作是搓頸;第五個動作是鬆頸,做頭頸部“米”字操;第六個動作是按腰,可以放鬆腰部肌肉;第七個動作是轉腰,有增強腰部肌力的作用;第八個運用是摩膝,可以增強膝部周圍肌肉力量,改善膝關節功能;第九個動作是蹲髖,可增強髖部力量,改善全身筋骨平衡;第十個運作是摩揉三焦,按揉胸部、腕部和腹部;第十一個動作是吐故納新;第十二個動作為調理四肢,包括拍臂、擴胸等,可以達到保養精氣神的目的。做的時候宜整套動作一起,並注意配合腹式呼吸。

十七、多動手可防病

1、提拉耳尖可止痛

用雙手拇指、食指夾捏耳郭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0~20次,使局部發熱發紅。此法有鎮靜、止痛、清腦明目、退熱等功效。

2、擦前胸增強心肺功能

用右手按壓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適當用力推擦至左下腹,來回摩擦50次;換左手用同樣方法摩擦50次。然後,再用手掌跟對著胸部中間上下來回摩擦50次;還可用兩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後背,每次拍100餘下,早晚各做1次。擦拍胸部能增強心肺功能。

3、揉腹輔治高血脂

揉腹對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腦血管疾病、肥胖症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兩手重疊,按於肚臍,適度用力,同時保持呼吸自然,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

4、搓背防感冒

經常對背部經絡和肌肉進行刮痧、搓擦、捶按、拍打,可以疏通經絡,安心安神,幫助預防感冒。

每天早晚可以擦(搓)背、拍背或用保健錘敲背部(包括背部和頸部);或采取背部按摩理療如背部刮痧、捏脊、拔火罐等。

十八、養身之道

胸宜常護。經常用手摩擦胸部,可寬胸理氣,增強心肺功能。

囊宜常裹。以兩手緊兜外腎,閉口調息,可養腎氣,固腎強腰。

言語宜常簡默。多言則耗氣,簡默則養氣,故言不宜過多。

皮膚宜常幹洗。兩手搓熱,常搓周身皮膚,狀若沐浴,可使周身氣血暢通、舒筋活血。

腳宜長蹺。有條件的話,每隔2~3小時,平臥將腳蹺起超過心髒,可改善血液循環,使下肢得以休息。

麵宜多擦。兩手搓麵,可使麵容經常紅光潤澤。

發宜多梳。用十指梳頭可消除疲勞,清醒頭腦。

目宜常轉。閉目,將眼球左旋、右轉各9遍,閉目少頃,忽大眼開,可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以雙手掩耳,低頭5~7次,頭腦要清醒,去掉雜念,可去頭旋之疾。

齒宜常叩。每天清晨清醒時,叩齒36遍,可使牙齒堅固。

口宜常閉。每日經常閉口調息,舌舐上齶,呼吸均勻緩和,即可使人氣機通暢,津液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