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四肢伸張 自有妙招(3 / 3)

二十五、腳是人體保健的特區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髒”,腳掌上有無數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相連,是人體的保健“特區”,充分開發這個“特區”的保健潛能,對老年人預防某些疾病有一定益處。

浴足養生:浴足與通常的洗腳相似,但不盡相同。開始時水不宜過多,浸過腳趾即可,水溫在40~50℃。浸泡一會兒後,再逐漸加水至踝關節以上,水溫保持在60℃左右。同時兩腳不停地活動或相互搓動,以促進水的流動。每次持續20~30分鍾,以身上感到微熱為止。若用冷熱水交替浴足,還可收到治療頭痛、失眠、心絞痛、足扭痛等效果。

腳心日光浴:早晨或傍晚脫掉鞋襪,將兩腳心朝向太陽曬20~30分鍾。此法的妙處在於讓陽光中的紫外線直射腳心,促進全身代謝,加快血液循環,提升內髒器官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此法對佝僂病、鼻炎、貧血、低血壓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捶腳健身:用一根棒槌輕輕捶擊腳心,每次50~100下,使之產生酸、麻、熱、脹的感覺,左右腳各做一遍。通過捶擊來刺激腳底神經末梢,促進血液循環,可收到健身防病之效。

晃腳解乏:取仰臥位,兩腳抬起懸空,然後搖晃兩腳,最後像蹬自行車那樣有節奏地轉動,每次做5~6分鍾。此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解除疲乏感。

搓腳舒筋:脫掉鞋,把一個網球大小的球狀物頂在腳心,來回滾動一兩分鍾,這樣能夠防止足弓抽筋或者過度疲勞。

二十六、足浴利長壽

用熱水泡腳在中醫學上稱“足浴”。足浴有利於長壽。泡腳時,先用40~45℃溫水,泡一會兒再加一些開水,使盆內熱水溫度達到60~70℃為宜,熱水以浸過踝關節為度。約泡半小時,全身有熱乎乎的感覺,用手摸額頭有汗感,說明已達到足浴的目的。

足浴四季可行,以冬季為佳,對老年人尤為重要。熱水泡腳是利用水與熱刺激皮膚神經末梢,通過中樞神經,起到調節內髒器官功能的作用。它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足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足踝以下有66個穴位,熱水泡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一樣,而局部熱量的增加,有助於氣血的運行,故足浴有健身防病之功。

二十七、散步的4種方法

散步對心髒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因此,中老年人宜經常散步。散步有4種方式可供選擇:

(1)普通散步法:慢速每分鍾60~70步,中速每分鍾80~90步,每次30~60分鍾,用於一般保健。

(2)總量步行法:包括在坡地和平地上步行,此法有利於心血病和肥胖病的患者。

(3)擺臂散步法:兩臂用力向前擺動,可以增進肩帶和胸廓的活動,對呼吸係統慢性病患者有利。

(4)摩腹散步法:一邊散步一邊按摩腹部,對於消化不良者有利。

二十八、6招讓您腳不老

(1)幹洗腿。用雙手緊抱一側大腿,稍用力從上向下按摩,一直到足踝,然後再從踝部按摩至大腿根,用同樣的方法按摩另一條腿,重複10~20遍,可使關節靈活,腿肌與步行能力增強,預防下肢靜脈曲張及肌肉萎縮等。

(2)揉腿肚。用兩手掌夾住腿肚,旋轉揉動,每側揉動20~30次為1節,共做6節。此法能疏通血脈,增強腿的力量。

(3)甩小腿。一手扶牆或扶樹,先向前甩小腿,使腳尖向前、向上翹起,然後向後甩動,甩80~100次為宜。此法可預防下肢萎縮、軟弱無力或麻木、小腿抽筋等症。

(4)揉雙膝。兩足平行並攏,屈膝微下蹲,雙手放在膝蓋上,順時針方向揉動數十次,然後逆時針方向揉動數十次。此法能疏通血脈,治下肢無力、膝關節疼痛。

(5)搓腳心。雙手掌搓熱後搓腳心,左右各100次。有降虛火、舒肝明目之功效,可防治高血壓、暈眩、耳鳴、失眠等。

(6)高抬腳。每天將雙腳蹺起2~3次,平或高於心髒,此時下肢血液流回肺和心髒的速度加快,頭部可得到充足而新鮮的血液和氧,同時對雙腳部穴位、反射區也是一個良性刺激。

二十九、按腳底養全身

腳底的很多穴位和反射區與體內各髒器間有著直接聯係,按摩和刺激相應的腳底部位,能促進血液循環,調整髒腑功能,收到治病強身之效。

腳底敲擊。通過敲擊給腳底以適當的刺激,可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緩解疲勞。敲擊方法:以腳心為中心,有節奏地向四周放射進行,以稍有疼痛感為度,可盤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把腳放在另一側腿的膝蓋上,用拳頭敲擊,每隻腳分別敲100次左右。

腳底摩擦。雙腳合攏相互摩擦,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失眠。具體方法是:在床上仰臥,抬起雙腳,用力相互摩擦;若雙手也同時進行,效果更好;摩擦20次左右,腳部就會感到溫暖,產生睡意。

腳踩網球。用網球刺激腳底,可緩解腳部疲勞,利於消除便秘。初次嚐試此法的人,會感到腳底疼痛,堅持一段時間後,疼痛感會變為舒適感,每天進行10分鍾即可。

腳底浴光。腳底有“第二心髒”之稱,太陽中的紫外線刺激腳底,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內髒器官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可每天讓陽光直接照射腳底20~30分鍾。

腳跟按壓。按壓腳後跟能刺激腎經穴位,可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還有糾正駝背之效。方法是:用手指強力按壓腳後跟各個部位,力度以感到疼痛為佳。

腳尖踮壓。方法是:雙足並攏,踮起腳尖,用力抬起腳後跟,然後放鬆,重複20~30次。此法有益於心血管健康,鍛煉小腳肌肉和腳踝,防止靜脈曲張。

雙腳晃動。仰臥在床,先讓雙腳在空中晃動,然後像踏自行車一樣,讓雙腳動起來,持續進行5~6分鍾,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促進睡眠。

三十、浴臂通經絡

方法:左手臂放於膝上,完全放鬆,右手掌從肩部開始,緩慢地沿手臂外側向手部推撫,至手時有脹感,再從腕部沿手臂內側向上拉撫到肩部為1次,共做9次。接著以同樣的方法按摩右手臂。

作用:手三陰經從胸走手,行於手臂內側。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行於手臂外側麵。循經絡推摩能疏經通絡,改善肢體氣血運行以祛瘀滯,利關節,對肩臂痛、手臂麻木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三十一、手背勤拍除黑斑

先拍打手背100下,用右手手掌拍打左手手背,用左手手掌拍打右手手背,然後推壓手背100下,左右交替,可以除去手背上的黑斑。

三十二、有口臭,按足背

中醫認為,口臭多由體內胃火旺盛,上蒸口腔所致。除口臭外,一般還會出現牙齦腫痛或出血、口渴、大便幹結、小便黃等症狀。遇到這種情況,可以試試按足背除口臭的方法。在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有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內庭穴。滎穴是專門祛胃火的穴位,胃火祛則口臭除。用大拇指以逆時針方向點揉內庭穴,每次5分鍾,每天2次,一般連續7天即可見效。

三十三、雙手交叉治肩痛

第一步:兩臂向上伸直,舉過頭頂。

第二步:兩臂在頭後交叉,左手放在右手前麵,同時使勁向上拉伸,保持該姿勢5秒。然後交換雙手位置,右手在前,重複做一遍。需要注意的是,兩手交叉向上拉伸時,不要用力過猛,以防給骨盆和腰骨造成負擔,導致閃腰。如果感覺雙手交叉做有困難,也可以在兩臂伸直時拉伸,同樣有效果。可以每天做一遍,然後慢慢增加次數。

三十四、足跟痛的家庭按摩

(1)抓捏小腿肚:患者俯臥,醫者用右手五指抓捏患側腓腸肌(小腿肚)1~2分鍾。

(2)拿跟腱: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拿昆侖穴、太溪穴(即跟腱)1~2分鍾。

(3)按足跟:用拇指、食指、中指對按足跟部兩側2~3分鍾,使其有酸痛等感受時,再輕輕揉數遍。

(4)按揉痛點:用右手拇指在足跟底部找出痛點,然後按揉1~2分鍾。

三十五、足部常按摩,好處多又多

中醫認為,腳是根中之根,是人的第二心髒。足部按摩既能防病、治病,又能達到自我保健的目的,更無副作用,是一種科學正統的按摩療法。

適應證:以防治功能性疾病為主。可適用於失眠、頭痛、神經官能症、神經痛、甲亢、甲減、肥胖、過敏症、腹脹、腹瀉、反胃、嘔吐、尿頻、尿急、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等。

操作順序:從左腳開始,按照腎、輸尿管、膀胱反射區的順序按摩3遍,再按腳底、腳內側、腳外側、腳背的順序進行;結束時再按照腎、輸尿管、膀胱反射區的順序按摩3遍。然後按上述次序按摩右腳,並飲溫開水250毫升左右。按摩時間30~45分鍾。

注意事項:按摩前先泡腳、剪趾甲、修腳,注意避開皮損區。

三十六、清晨拍手升陽氣

拍手是一種至剛至陽的養生方法,其主要功能就是補氣。早上太陽剛剛升起,天地間的陽氣開始慢慢積聚,人體內的陽氣也隨著旭日開始升發,此時拍手可以促進陽氣的升發,利於全身之氣的運行。

三十七、按摩指尖,血管年輕

大動脈好比樹幹,而末梢血管則是枝葉。人體就像一棵盛開著的櫻花樹,如果末梢枝葉年輕,全身細胞就會保持生機。

按摩指尖有助於刺激神經和血管,加速新陳代謝。從中醫角度來說,雙手指尖分布著防病治病的穴位,比如按摩拇指有助於緩解脫發、喉嚨痛等;按摩食指可緩解便秘、食欲缺乏、胃痛等;按摩中指可緩解疲勞、食欲旺盛、耳鳴、頭暈等;按摩無名指可緩解咽喉疼痛、頭痛、尿頻、汗多等;按摩小指可緩解肩痛、腰痛、月經不調、視疲勞、肥胖、失眠等。按摩時,要先左手後右手。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壓左手拇指的兩側,感覺微疼或者酸脹時再堅持10秒。然後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別上下夾住左手的拇指,稍微用力按壓,堅持3秒。用同樣的方法按摩其他手指。

三十八、泡腳做個足浴操

利用泡腳的時間,根據中醫原理,做個“足浴操”是個不錯的鍛煉方法,既能運動足腿部,對護腿健腰也很有好處。

摩擦法:兩足經熱水浸泡後,用右腳足心對著左腳的小腿部位,從上到下,從內側到外側,反複摩擦小腿部位的足三裏、豐隆、三陰交、漏穀等穴位,5分鍾後兩腿互換。有通經活血、解痙鎮痛、消除疲勞等功效,對腿部軟組織損傷、坐骨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彈趾法:雙足用熱水浸泡後,將左腳抬起放在右膝腿部上,足趾擦幹,用右手中指反複彈擊足趾尖部,然後左右互換。足趾部有疏通脾胃、膀胱、肝腎的重要經穴,此法對胃痛、頭痛、牙痛及神經痛有緩解止痛作用。

轉踝法:足浴後雙足擦幹,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右手握住左足踝關節的上部,分別向順時和逆時針的方向轉動踝關節,5分鍾後左右互換。有舒展血管、暢通經絡、滑利關節功效,對跟骨疼痛、下肢麻木、踝管綜合征有防治作用。

三十九、風靡台灣的拍手療法

拍手療法最近風靡了台灣地區。它與甩手療法不同,現將其具體方法推薦給廣大讀者朋友。

拍手療法又名聲納氣功,其作用類似中醫針灸、推拿、足療,作用在於刺激雙手掌的經絡穴位和手反射區,通過疏通經絡,振蕩脈氣,加強血液循環,從而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把身上的陰寒和汙穢之氣從十個手指的尖端排出去。

拍手療法能改善慢性病,包括全身關節酸痛、冬季手腳冰冷、頭暈頭痛、身體虛弱、心悸冷汗、憂慮恐懼、肥胖、高血壓、低血壓、糖尿病、尿毒症、肝病、胃病、氣喘、心肌梗死、噩夢、反應遲鈍、老人腦力退化健忘、女性痛經、神經衰弱、脾氣暴躁、皮膚病、近視、遠視、老花眼、青光眼、白內障、眼前飛蚊症、散光、眼痛、幹眼症、耳鳴、下痢、便秘、口臭、口苦、呃逆、夢遺、滑精等。以下是具體操作方法。

將十指分開,兩手的手掌對手掌、手指對手指均勻拍擊。開始時兩手可輕拍,以後逐漸加重,至自己雙手能承受為度。拍擊時,記得將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以免拍手過度造成瘀血,意念專注於兩掌之間,心情保持輕鬆愉快。

以拍手的姿勢來分,可分為坐著拍手、站著拍手、一邊走一邊拍手、原地踏步拍手這四種姿勢,以第三、第四種手腳並動的效果最好。

以拍手的聲級層次分,可分為皮聲、肉聲、筋聲、爆破聲、爆裂聲、爆納聲、震裂聲、震納聲、極致辭音九級。

一般人拍到手痛時,就會停止。其實拍到痛時,才是最好的時機。隻要再痛幾十下,爆破聲出來,痛也就消失了。

對於正常人,每天清晨拍5分鍾,就可以啟動一天的活力。亞健康或慢性病患者,每天拍半小時,不要怕痛,也不要怕耗時間。

四十、散步姿勢根據體質定

1、關節差,別背手

拐杖能減輕身體負重,避免對關節造成二次傷害。此外,盡量少走坡路,穿軟底鞋緩衝震感。關節不好的老人更容易摔跌,尤其要避免背著手散步。

2、身體弱,邁大步

這類老人腿腳力量弱,重心容易不穩,平衡能力差,所以要求老人散步時要將雙臂甩開,邁大步走,速度由慢到快。建議每天散步1~2次,每次1小時左右。

3、胖老人,走久些

為了增大運動量,達到瘦身的效果,胖老人可以將散步時間延長至1、5小時,每天保證兩次。散步時,可以采用快走和慢走相結合的方式。

4、血壓高,挺胸脯

腳掌著地,胸脯挺起,不要過分彎腰駝背,以免壓迫胸部。步伐應以中慢速為宜,不要太快。最好不要在早上散步,應選擇晚飯後。因為一般來說,早晨人體血壓最高,傍晚相對穩定。

5、冠心病,慢點走

患有冠心病的老人,最好慢速行走,多留意心率。散步的合適心率為每分鍾不超過“170-年齡”。散步的時間和次數要根據身體情況做加減法,稍微出點汗,呼吸順暢,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6、血糖高,選好鞋

為了防止腳部意外傷,血糖高者切勿穿露腳趾的鞋子,更不要光腳走路。最好選擇圓頭、厚底、透氣、合腳、柔軟,並且是黏切口的布鞋或休閑鞋。這類鞋子可減少腳部摩擦,防止皮膚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