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頭暈發作,按摩健腦
(1)按摩天柱穴:天柱穴位於第1~2頸椎水平正中的啞門穴旁開1、3寸,頸後大筋(斜方肌)外緣。用食、中、環三指相並,以三指指腹按壓在該穴上,每側由上而下推按20次。
(2)按摩大鍾穴:大鍾穴位於足內踝後的太溪穴下部與後跟腿側邊的交點。用大拇指指腹按壓在該穴上,每側由上而下按摩20次。
(3)按摩頭頂:即搓頭皮。兩手做“梳頭”動作,從前發際到後發際,反複10次。然後兩手拇指按住兩側太陽穴,其餘四指抓住頭頂,以中度的力量旋轉四指指腹,從上到下,再從下向上按摩頭頂各處,如此反複10次。
此種按摩不僅可以健腦、防治頭疾,而且對咽幹、腳後跟痛也有一定療效。
八、摩頭治胃病
頭部有特定的刺激區,可以治療相應的疾病。胃區位於頭部正麵,從瞳孔直上發際處為起點,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2厘米長的直線。
在日常生活中,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都可以經常按摩頭部的胃區,來緩解慢性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和上腹不適等一係列症狀。按摩時用一隻手的食指置於頭部胃區刺激區,來回按摩24次,注意速度要放慢,需稍微用力點,感到麻重為宜。每日不定時按摩3~5次。
九、按摩頸椎可止痛
頸椎可通過保健按摩放鬆頸部、肩背部的肌肉,起到舒筋活血、和絡止痛的作用。
(1)患者坐著,用拇指點按兩側外踝上3寸、腓內後緣的懸鍾穴30秒鍾,同時患者要輕輕地左右轉動頭頸。
(2)按摩者站在患者身邊,揉捏頸後肌群、兩側斜方肌,反複數遍。
(3)用拇指指端沿頸椎棘突兩側做掐、切法,自上而下反複幾遍。
(4)拇指按揉兩側風池、肩井和上肢的合穀、外關、曲池、肩中等穴。
(5)按摩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頜,另一手托住他的頭後枕骨部,讓患者頸項部肌肉放鬆,然後兩手緩慢用力向上提拉牽引2~3次,用力要適度,切忌粗暴。
(6)雙手輕輕拍擊患者兩側肩部經絡3分鍾。
(7)患者自行做頭頸部的旋轉運動。
十、起床後彈彈後腦勺
很多人睡醒後,常覺得頭昏沉沉,全身沒勁兒,有時還會耳鳴。這時,不妨彈彈後腦勺,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體的操作方法有以下3種:
第一,將兩手掌心分別按緊兩側耳朵,用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輕輕彈後腦勺。此法能刺激耳郭周圍的穴位,可防頭暈、耳鳴,促聽力。
第二,用一隻手的大拇指指腹緊壓另一手指的指甲端或指背,被扣之指用力滑脫彈出使指背著力,可以有效緩解疲勞。
第三,用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然後掌心掩按耳道,手指緊按腦後枕骨不動,再很快抬離,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如此反複做5~10遍,每日做2~3次。
這個動作在起床後、睡前或平時空閑時都能做。掩耳和叩擊可對耳產生刺激,同時刺激大腦神經,使人耳聰目明。
十一、每天梳頭300下,“梳”通您的經脈
人體的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多彙於頭部,經常梳理可以疏通經絡、暢通經氣、改善血液循環、緩解頭痛、減輕疲勞、提高睡眠質量。
膽經阻塞的人,很容易出現偏頭痛、膽囊結石、乳腺增生等症狀。這類人群梳頭時,通常會明顯感覺到兩側頭皮上有些阻滯點,梳齒一觸碰到這些阻滯點就會產生明顯的疼痛。這是因為從人的外眼角開始,一直沿著人的頭部兩側往下走的膽經阻塞了。還有人因腦部供血不足而常常頭昏眼花,這可能是督脈被堵塞了。保持頭部督脈暢通,不但可預防老年癡呆,還可提振“精、氣、神”。
每天梳頭多少次才最好呢?中醫的說法是堅持每日梳300次最佳。其實多多益善。頭乃“諸陽之彙”,人體所有的氣血都是奔著頭上來的。梳頭最好把頭的前後左右都仔細梳一遍,一般順序為:先由前額向後梳,再漸漸梳往兩側,最後在頭頂部位多下點工夫。每日梳理3遍,早起後、午休前、臨睡前各1次,每次3分鍾,每分鍾約50下,用力要適當,最後使頭皮有熱、脹、麻的感覺為好。
梳頭時最好將身體向前傾或者往後仰,血液會更多地流入頭部,這樣梳頭能促進血液循環,健身效果將會更好。
就算不用梳子,我們也可用10個手指肚來“梳頭”。如果梳頭時發覺頭皮某處有痛感,梳子梳上去又嫌太硬,也可改用大拇指或食指稍加用力地按摩,這樣更方便梳通堵塞的經脈。
十二、嘴唇運動防癡呆
嘴唇運動能促使麵部40多塊肌肉有節奏地運動,有利於頭麵部及口腔內組織器官的保健。嘴唇運動還有健腦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腦衰,對預防老年癡呆、腦中風等很有幫助。
開閉嘴唇法:將嘴巴最大限度地張開,發出“啊”聲,然後再閉合,有節奏地一張一合,每次連做100下,或持續2~3分鍾時間。
擦搓嘴唇法:將嘴唇閉合,用右手兩指在嘴唇外擦搓,直到局部發紅、發熱為止。這樣能改善口腔及牙齦血液循環,增強口腔和牙齒抵抗力。
閉唇鼓腮法:閉住嘴唇向外吹氣,使腮部鼓起來,用手指輕輕按摩腮部,持續1~2分鍾。這樣可防止腮部肌肉萎縮塌陷。
十三、飯後養生三部曲
明代醫學家龔居中在其養生專著《福壽丹書·安養篇·飲食》中對於吃飯之後的養生細節有這樣一段描述: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每食訖,以手摩麵及腹,令津液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講述了飯後要做的3件事:漱口、摩麵腹和躊躇散步。
1、飯後漱口防牙病,鹽水茶水是知音
飯後漱口比晨起和睡前刷牙更能保護口腔。吃東西後漱口,以便清除口腔內食物殘渣,保持口腔衛生,對預防蟲牙、牙周病也有較好作用。鹽開水和茶水漱口的效果最好。
漱口時,先將少量茶水含入口內,緊閉嘴唇,上、下牙自然張開,鼓起腮幫,使液體通過牙間隙區。鼓動兩頰及唇部,舌頭自然擺動,使溶液能在口腔內充分接觸牙麵、牙齦及口腔黏膜表麵。利用水的衝擊力,反複衝洗口腔,尤其是牙齒縫隙及窩溝,然後吐出。戴有活動義齒者要先取下義齒再漱口。
2、飯後摩麵又摩腹,健齒益胃通腸路
食後按摩腹部,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和腹腔內血液循環,還有益於增強胃腸功能。以臍部為中心,以掌心摩腹,慢而輕柔地順時針按摩,以腹部微微發熱為度。
以手摩麵就是幹洗臉,摩麵到臉頰部位時,唾液腺會受摩麵刺激產生液體。這唾液也是人體津液的一部分。摩麵方法很簡單:麵向正南坐,閉目凝神片刻。兩手掌相互摩擦發熱,以手掌按摩麵部,貼著額頭中部,向下平抹麵部至下巴,再從側麵向上平抹至額頭,以麵部慢慢有熱感為度。需要提醒的是,對於高血壓者,從上往下按摩麵部較好;低血壓者,從下往上按摩麵部為宜。
3、行步躊躇於飯後,精神舒暢遠煩憂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行步躊躇就是“從容自然”的意思。吃飯後隔30分鍾左右比較適合慢步行走健身,有助於消化,促進新陳代謝,預防肥胖,改善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