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四肢穴位功效顯(3 / 3)

定位:腕橫紋上5寸,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

針對病症:心絞痛、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等病症。

操作:用拇指按壓或用手掌輕輕拍打。

按語:此穴有明顯的寧心安神、通絡止血的作用,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可常按摩此穴作為日常保健之用。

四十四、列缺穴

穴名解析:列,排列;缺,凹陷。古代稱閃電和天際裂縫為列缺。手太陰脈從這裏別走手陽明脈。本穴位於橈骨莖突上方凹陷處,如天際之裂縫。

歸屬:手太陽肺經。

定位:前臂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可以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食指尖所至凹陷處便是。

針對病症:腱鞘炎、發熱、頭痛、咳嗽、鼻寒、牙痛等病症。

操作:用拇指按壓或揉按此穴。

按語:按摩此穴可培補肺氣,強金固本,預防呼吸係統疾病;若在疾病初期有鼻塞流涕的症狀時,強刺激手法按摩此穴可通鼻竅,效果頗佳;同時,在該穴處按摩還有助於治療頭部、項背部疾病,故有“頭項尋列缺”的說法。

四十五、上廉穴

穴名解析:上,上方;廉,邊緣。穴在前臂背麵近橈側緣,下廉穴之上。

定位:在前臂,肘橫紋下3寸,陽溪與曲池連線上。先找到陽溪、下廉,兩者連線向上量取1橫指處即是。

針對病症:腹痛、腹脹、腸鳴、上肢腫瘤、上肢不遂等。

操作:用食指指腹按壓此穴。

按語:“廉”指廉潔,就是要讓血液保持清潔。上廉、下廉一個在上、一個在下,這兩個穴位是清腸毒的,能治療便秘。經常配合按摩上廉、下廉,每次1~3分鍾,對手臂具有良好的保養作用。腹痛、腹脹時,下廉配上廉、足三裏按摩。

四十六、中渚穴

穴名解析:中,中間;渚,水中之小塊陸地。穴在五輸穴之間,經氣如水循渚而行。

歸屬: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握拳時,手背第4掌骨與第5掌骨之間的指縫後1寸。

針對病症:眩暈、耳鳴、頸項疼痛、肩背疼痛等病症。

操作:用拇指指端揉按此穴。

按語:此穴為人體三焦經脈氣血的輸出之地,具有開竅、舒筋、止痛的功效,如果感覺頸項部酸痛、僵硬或是肩背部疼痛,經常按摩此穴可有效緩解疼痛,尤其對於落枕,按摩後疼痛會立即消失,頸部也活動自如;眩暈發作時,用拇指、食指上下夾按此穴,同時配合調整呼吸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四十七、二間穴

穴名解析:二,第二;間,間隙,指穴。此為大腸經第二穴。

定位:在手指,第2掌指關節橈側遠端赤白肉際處。自然彎曲食指,第2掌指關節前緣,靠拇指側,觸之有凹陷即是。

針對病症:牙痛、咽喉腫痛、鼻出血、目痛、腹脹等。

操作:用拇指指腹揉按此穴。

按語:突然流鼻血的時候,可以在手上二間處刮痧,一般痧一出,鼻血就會止住。感覺腹脹時,可用手揉此穴幾分鍾,症狀就會緩解。經常用拇指指腹揉按二間,每次1~3分鍾,具有治療和預防腸道消化功能紊亂的作用。有濕疹時,二間配內庭按摩最佳。

四十八、俠白穴

穴名解析:俠,通夾;白,白色屬肺。兩臂下垂,本穴夾於肺之兩旁。

定位:在臂前區,腋前紋頭下4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先找到天府,向下1橫指處即是。

針對病症:咳嗽、氣喘、幹嘔、肋間神經痛等。

操作:用中指指腹揉按此穴。

按語:俠白可以治療肋間神經痛,即兩肋痛。精神極度衰弱時揉俠白3~5分鍾,可很快安心寧神。經常用中指指腹揉按俠白,每次左右按1~3分鍾,對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補足肺氣,預防肺氣不足造成的心動過速、恐懼。俠白配大椎按摩可治療氣喘。

四十九、三陰交穴

穴名解析:三陰,指足三陰經;交,交會。此係足太陽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三陰經之交會穴。

歸屬:足太陰脾經。

定位:小腿內側,足踝尖上3寸(4橫指),脛骨內側後緣。

針對病症:脾胃虛弱、皮膚幹涸粗糙、黃褐斑、月經不調、肥胖、痛經等病症。

操作:用拇指指端揉按此穴,以出現局部酸脹“得氣”即可。

按語:此穴對女性來說格外重要,可利用此穴來調經、養血、補陰。需注意此穴有引發流產的危險,故妊娠婦女一定要慎用,尤其要禁針。

五十、膝眼穴

穴名解析:膝,膝部;眼,眼窩。因膝關節髕韌帶兩側凹處狀如眼窩,穴在其中,故取其名。

歸屬:經外奇穴。

定位:髕骨下方有2個凹陷,靠外側的為外膝眼,靠內側的為內膝眼。

針對病症:膝部腫脹疼痛、下肢無力、膝關節炎等。

操作:用拇指及食指先按此穴9秒鍾,然後不鬆勁,接著兩手指同時向外揉9次,再向內揉9次,共36次。

按語:按摩此穴後,雙腿並攏,雙手放在膝部做回轉運動,可有效改善膝部腫脹和疼痛。

五十一、光明穴

穴名解析:光明,即明亮的意思。

歸屬:足少陽膽經。

定位:小腿外踝尖直上5寸,腓骨前緣。

針對病症:小腿酸痛、目赤腫痛、眼睛幹燥、視力減退、偏頭痛等病症。

操作:用食指指腹順時針、逆時針各揉按此穴9圈。

按語:此穴有調肝養目的功效。經常按摩此穴可改善眼睛幹燥、模糊及視力減退的症狀,對於經常操作電腦的人士極為有用。

五十二、湧泉穴

穴名解析:穴在足心陷中,經氣自下而上,如湧出之泉水。

定位:湧泉穴位於足底第2趾及第3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及後2/3交點。

針對病症:頭痛、失眠、眩暈、高血壓、心悸、咽喉疼痛、皮膚幹燥粗糙等病症。

操作:用拇指指腹揉按或推搓此穴50~100次。按摩時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按語:此穴在人體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等各個方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每日堅持按摩此穴可增強體質,使人精力旺盛,防病能力增強。

五十三、太衝穴

穴名解析:太,同“大”字;衝,重要部位。穴居足背,局部脈氣盛大,為本經要穴。

歸屬:足厥陰肝經。

定位:在足背,第1蹠骨與第2蹠骨結合部的間隙後方凹陷中。

針對病症:麵部色斑、麵色蒼白、腳軟無力、頭痛、眩暈、高血壓等。

操作:用拇指朝腳跟中央處推壓1~3分鍾或內外各揉10圈。按摩時力度應適當,以有酸脹感為宜。

按語:經常按摩此穴,具有清肝瀉火、祛斑美白的作用。

五十四、陽陵泉穴

穴名解析:陽,陰陽之陽;陵,丘陵;泉,水泉。外為陽,膝外側腓骨小頭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猶如水泉,故命名陽陵泉。

定位: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針對病症:小腿抽筋、腿腳冰冷、情緒煩躁、高血壓、膽囊炎等。

操作:用拇指揉按此穴1分鍾。按摩時手法應輕柔,以有酸脹感為度。

按語:有膽囊炎、膽結石病史的患者應經常按摩此穴來減輕膽囊內的壓力;而無以上病史的人在進食了高脂肪類食品後,也可按摩此穴以促進膽汁的分泌,可預防膽囊炎的發生。

五十五、委中穴

穴名解析:委,彎曲;中,中間。穴在膝彎橫紋中點。

歸屬: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膝關節後側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之間,膝後部皺紋的中央處,可感覺到脈搏跳動。

針對病症:腰腿疼痛、腰背疼痛、坐骨神經痛等病症。

操作:用右手拇指撚按左腿委中穴,用左手拇指撚按右腿委中穴,分別按摩20次。

按語:古人雲:“腰背委中求”,每日堅持按摩此穴能夠起到防治腰背疼痛的作用。因此穴深處有膕動脈、膕靜脈、脛神經等組織結構,故按摩時力度不宜過深、過強。

五十六、豐隆穴

穴名解析:豐,豐滿;隆,隆盛。胃經穀氣隆盛,至此處豐滿溢出於大絡。

歸屬:足陽明胃經。

定位:外膝眼與外踝前緣平外踝尖處線中點,距脛骨2橫指。

針對病症:咳嗽痰多、高血壓、高血脂、肥胖、便秘、眩暈、落枕、肩周炎等。

操作:用拇指壓住此穴,食指配合做扭擰動作1~3分鍾,以感到疼痛為宜。

按語:此穴可調理脾胃兩經,防治消化係統的各種病症。祖國醫學認為“百病皆由痰作祟”,此穴的主要功效即為除痰濕、清經絡,從而可保證人體的健康;同時,按摩此穴可調和脾胃,隻要堅持,就可達到減肥瘦腿的效果,但按摩時要顧及雙腿,不要隻按摩一側。

五十七、行間穴

穴名解析:行,運行;間,中間。穴在第1、2蹠趾關節間,經氣行於其間。

歸屬:足厥陰肝經。

定位:在足背第1趾與第2趾之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針對病症:頭痛、目赤腫痛、口苦、牙痛、腹脹、痛經、月經不調、便秘等。

操作:用拇指揉按此穴1~2分鍾。

按語:按摩此穴時用力應適當,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度。

五十八、承山穴

穴名解析:承,承受;山,山嶺。腓腸肌二肌腹高突如山,穴在其下,有承受之勢。

歸屬: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小腿腓腸肌兩側肌腹下方,伸直小腿或足跟向上提時,肌腹下出現人字紋處。

針對病症:小腿抽筋、腰背疼痛、坐骨神經痛、痛經、便秘、痔瘡等病症。

操作:用拇指指腹揉按此穴2~5分鍾。

按語:此穴有疏風散寒、補益腰腎之效,按摩此穴可緩解腰腿部的疼痛;同時,想要人為調節小腿的周徑,按摩此穴可起到很好的效果。按摩時以有酸脹感為宜。

五十九、太溪穴

穴名解析:太,甚大;溪,溝溪。穴在內踝與跟腱間的凹陷中,如巨大的溝溪。

歸屬:足少陰腎經。

定位:足內側,內踝後下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針對病症:足跟腫痛、腿腳抽筋、月經不調、視力減退、牙痛等。

操作:用拇指揉按此穴1分鍾。

按語:此穴為腎之元氣停留和經過的地方,經常按摩此穴有固腎強腰膝的作用,是慢性腎病的“良藥”;同時對常年手腳冰冷的女性來說,經常按摩此穴極其有效。按摩時以感覺酸脹為度,不可力度過大,以免傷及皮膚。

六十、解溪穴

穴名解析:解,分解,指踝關節;溪,溝溪,指體表較小凹陷。穴在踝關節前骨節分解凹陷中。

歸屬:足陽明胃經。

定位:取穴時,正坐平放足或仰臥伸平腿,尋找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其中央凹陷處即是此穴。

針對病症:腳部扭傷、前額痛、腹脹、便秘、麵部水腫等。

操作:拇指揉按此穴2~5分鍾,其餘四指扶住腳踝即可;也可平時休息時取半臥姿勢,將一隻腳放置於另一腳的解溪穴上,進行適度按壓,雙腿輪換進行。

按語:此穴為治療腳踝扭傷等腳部疾病的特效穴位,經常按摩還有強壯內髒器官、調節消化係統功能的作用。

六十一、照海穴

穴名解析:照,光照;海,海洋。穴屬腎經,氣盛發海,意為腎中真陽,可光照周身。

歸屬:足少陰腎經。

定位:在足內側麵,沿著內踝尖垂直向下推,至其下緣凹陷處即是。

針對病症:失眠、視力減退、四肢倦怠、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等病症。

操作:用拇指指壓此穴1分鍾。

按語:經常按摩此穴可使陰陽平衡,以達寧神助眠之效。失眠時,經常按摩此穴很快就會有睡意。若配合湧泉穴按摩,效果會更好。

六十二、足三裏穴

穴名解析:足,下肢;三,其數詞;裏,古代有以裏為寸之說。穴在下肢,位於膝下3寸。

定位:將膝關節彎曲成直角,外側膝蓋骨下方有個凹陷,即外膝眼,再往下四橫指即為此穴。

針對病症:胃痛、痢疾、便秘、尿路感染、月經不調、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病症。

操作: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腹揉按此穴10~20分鍾。

按語:此穴對循環、消化、呼吸、免疫等各係統疾病的恢複都有積極作用,每天堅持按摩此穴能激發體內的經氣遊動,對身體大有裨益。按摩此穴應有一定的力度,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同時應每天對此穴進行按摩,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六十三、複溜穴

穴名解析:複,同“伏”,深伏;溜,流行。穴在太溪之上,腎經之經氣,經太溪複上行溜注於此穴。

歸屬:足少陰腎經。

定位:小腿前內側的下麵,太溪穴(足內側,內踝後下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上2寸,跟腱的前方。

針對病症:慢性腰痛、肢體水腫、小腿寒冷、手足多汗、尿路感染、陽痿遺精等病症。

操作:用拇指指腹指壓或揉按此穴50次;或取0、5厘米見方大小的膠布,中央放置1粒米粒或王不留行籽,貼於此穴上,以保持較長時間的效果。

按語:此穴功用偏於補腎,經常按摩可強化腎髒功能;同時,按摩此穴可防治靜脈曲張。

六十四、陰市穴

穴名解析:陰,陰陽之陰,指寒邪;市,集市,聚散之意。穴能疏散膝部寒氣。

定位:在股前區,髕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側緣。正坐屈膝,髕底外側直上量4橫指,按壓有痛感處即是。

針對病症:腿膝冷痛、麻痹、下肢不遂、腳氣、糖尿病等。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1~3分鍾。

按語:下半身寒冷的可多按揉陰市,最好采取指壓帶揉動的方式。下肢不遂時,陰市配足三裏按摩。經常按摩此穴,對老年人非常有好處,可以降血糖。所以血糖高的朋友每天要多揉揉它。

六十五、內庭穴

穴名解析:內,裏邊;庭,庭院。本穴在厲兌穴之裏,猶如門內的庭院。

定位:在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即皮膚顏色深淺交界處。

針對病症:腹痛、泄瀉、牙痛、頭麵痛、咽喉腫痛等。

操作: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內庭上,適當用力上下推動。

按語:內庭主治口腔潰瘍、鼻出血等上火症狀,按摩此穴有消腫止痛的功效。

牙齦腫痛時,內庭配合穀按摩。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是內庭,相當於人體內的“牛黃解毒片”,常用拇指指腹下壓揉按,每次1~3分鍾,可以預防上火。

六十六、公孫穴

穴名解析:公,有通的意思;孫,孫絡,在此特指經絡。脾經之絡脈是從此通過胃經的。

定位:在砳區,當第1砳骨底的前下緣赤白肉際處。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內側,弓形骨後端下緣凹陷處即是。

針對症狀:嘔吐、腹痛、胃脘痛、失眠、小兒腹瀉、小兒厭食。

操作:用中指指腹向內按壓穴位,以有酸痛感為宜。

按語:腹脹、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都可通過按摩公孫來輔助治療。嘔吐、眩暈時,公孫配膻中按摩。公孫有“第一溫陽大穴”之稱,長期堅持用拇指指尖垂直揉按此穴,每次1~3分鍾,有健脾益胃、消除腹脹之功。

六十七、大都穴

穴名解析:大,大小之大;都,都會。穴在大趾,為經氣所聚散之處。

定位:在足趾,第1蹠趾關節遠端赤白肉際凹陷中。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前下方掌背交界線凹陷處即是。

針對病症:腹脹、腹痛、嘔吐、便秘、胃痛、小兒驚風等。

操作:可用刮痧板刮拭2分鍾,也可用艾條灸10分鍾。

按語:大都是足太陽脾經的滎穴,主治腹脹腹瀉、嘔吐、便秘等病症。腹脹時大都配陽穀、魚陽。經常用拇指指甲垂直掐按大都,每次1~3分鍾,有助於鈣的吸收,因此老年人尤其適合按摩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