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四肢穴位功效顯(1 / 3)

一、常叩十指,延年益壽

我們雙手上有10個穴位,稱為“十宣”,位於十指尖端。經常按摩十宣,可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這是古人強調“心靈手巧”的重要性,隻要多動手,就能達到健腦、健身的效果。

十宣常用於昏迷、中暑等症的急救,也用於各種熱證,如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腸炎、手指麻木等病的輔助治療。手部有6條經脈循行,與各髒腑穴位相通,因此按壓或針刺十宣,幾乎可緩解全身的疾病。

人們常說“左手指揮右腦”,也是因為手指上有豐富的末梢神經,可通達全身,尤其是大腦。常叩十宣,能更好地促進大腦反應的靈敏性。

專家建議,可雙手十指尖互相叩擊,也可將手指尖在身上、腿上或桌椅等器物上敲擊,還可以用手指做梳頭狀,對頭皮進行按摩。無論是何種手法,隻要勤動手,注意練習手指的靈巧性,多從事一些用手指尖做的事,如織毛衣、刺繡、雕刻、修鍾表等,對健腦、益智、強身都很有好處。

二、5招按摩能補腎

糖尿病腎病早期,患者可以依照下列5種方法按摩,有滋腎的功效。

(1)掃橋弓:以手掌大魚際著力,從下頜角向前推壓至胸骨上端。

(2)按百會:百會穴在頭部正中。用右手中指指麵按揉百會穴1分鍾,然後掌按百會穴(掌心對著百會穴,最好能同時輕微震顫)3分鍾或更長時間。

(3)擦腎俞:腎俞穴在腰部,脊柱1、5寸。先按揉兩側腎俞穴各1分鍾,體會擦時的溫熱感透入腹內。

(4)擦湧泉:先用右手中指按揉左腿的三陰交穴和湧泉穴各1分鍾,然後用右手小魚際部擦左腿的湧泉穴,以左足底部透熱為度。再換另一側。湧泉穴在足底,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5)升降法:同時點揉雙側睛明穴與太陽穴,睛明穴在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

三、自我按摩防不適

長時間看電視,身體必定受損,抽空做做自我按摩,會對身體大有裨益。

按摩耳經。動作要領:用兩手拇指、食指捏住左右耳輪,自上而下搓摩,以耳部發熱、發脹為好。作用:聰耳明目、活絡通竅,且對全身健康有好處。

掐睛明穴。動作要領:用拇指、中指掐在睛明穴上,同時食指點按兩眉間的印堂穴。點掐時閉氣不息,至自覺氣滿時為止。點時一鬆一緊,點壓1~2分鍾。取穴方法:正坐閉目,目內眥角上方1分處即為睛明穴。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可治療眼疾、神經性頭痛。

揉太陽穴。動作要領:用兩手拇指或食指肚按住兩側太陽穴,先順時針方向揉8次,再逆時針方向揉8次。取穴方法: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1寸凹陷處。作用:祛風止痛、活絡明目,可防治頭痛,治療眼疾。

按內關穴。動作要領: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的大拇指按壓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脹為度,左右各按1~2分鍾。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關節,掌後第一橫紋上2寸,在兩條大筋之間。作用:寧心安神、疏肝降逆、調和脾胃、活血通絡。

按合穀穴。動作要領:一手拇指張開,虎口拉開,另一手拇指按壓穴位進行揉按,兩手交換按壓1~2分鍾。取穴方法:拇、食指張開,使虎口拉緊,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壓在虎口上,拇指關節前彎曲,拇指尖所指凹陷處即是穴位。作用:通經鎮痛、解表清熱、開竅醒神、熄風,並對牙痛有特效。

拍擊足三裏穴。動作要領:雙手握拳,以曲骨處敲打穴位,或者以拇指按揉穴位,須用力,以感麻脹為度。按揉、敲打5分鍾以上為好。取穴方法:屈膝成90°,由外膝眼往下量4橫指,距脛骨外1橫指處。作用:常按此穴可增進食欲,幫助消化,還可改善心髒功能、調節心律,提高防禦疾病的能力。

四、按摩內關穴可治多種病

內關穴在掌後橫紋上2寸,二筋處,是多功能、高效用的適應範圍廣的重要腧穴,與外關穴相對。按摩內關穴可防治的疾病甚廣。按摩方法是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壓右內關穴上,左手食指壓在同側外關穴上,按捏10~15分鍾,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壓左側的穴位,反複操作即可。

治冠心病及心絞痛:當心絞痛發作時,按摩雙手的內關穴,較強刺激可使心絞痛很快緩解。

治心律失常:對心動過速、心運過緩及心律不齊均有良效。

對消化係統疾病的效果:治嘔吐有良效,尤以神經性嘔吐治療效果最好,有效率為97、5%;對急慢性胃炎、腸炎、胃潰瘍、急性腸梗阻均有效。

治神經係統及精神類疾病:治神經衰弱、失眠癔症、癲狂、癇症、中風及後遺症。

對其他疾病的治療:治瘧疾、急性咽炎、落枕、手指麻木、昏厥抽搐、青黴素過敏休克、痛經等。

五、每天點點“不老穴”

手腕處有兩個“不老穴”,即陽穀穴和養老穴。經常按摩這兩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協調髒腑的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力。老年人常見的肩臂酸痛、視力減退、腰腿痛等,均可通過按摩這兩穴治療。

陽穀穴在腕關節尺骨小頭前下緣。取穴時,正坐屈肘仰掌,半握拳,三角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即是。養老穴在前臂內後1寸。取穴時,在旋轉手腕使手心向胸口時,尺骨接近手腕處出現一個縫隙,養老穴就在縫中。

按摩時,兩手屈肘在胸前,用一隻手的四指放在另一隻手的養老穴處,用指端做推擦活動,連做1分鍾。接著兩手屈肘於胸前,一手前臂豎起,半握拳,另一隻手的四指托在前臂內側,拇指指甲放在陽穀穴處,用指端甲緣按掐,一掐一鬆,連做14次;最後兩手屈肘在胸前,一前手臂豎起,半握拳,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指腹按揉陽穀穴處,連做1分鍾。

六、按摩腳趾治頸椎病

取坐姿,兩腳平踏在椅子上。首先,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自捏著兩腳的大拇指,然後一上一下擺動,以20次擺動為一個回合,共做6個回合。其次,將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別橫握兩腳的大拇指,使其向左、向右各旋轉60次。再次,用雙手的食指和中指用力按摩足底穴位--湧泉穴(此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腳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左手按摩右腳穴位,右手按摩左腳穴位,各按摩100次。最後,用左手握著左腳跟部,右手握住左腳趾,向左、向右各旋轉30次,對右腳采用相反握法以此按摩。以上按摩方法可早晚各進行一次。

七、艾灸足三裏的6大功效

1、可以養生保健

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強壯神經,預防衰老,對結核病、傷風感冒、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等都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裏能祛病延年,所以古來把足三裏灸叫做長壽灸。

2、有補益腎氣的作用

對耳鳴、眩暈、腰痛、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3、有健步作用

能加強下肢體力,防治四肢腫痛、倦怠、腰膝酸痛、軟弱無力諸症。對脛腓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腳氣、末梢神經炎等均有防治作用。

4、防治腸胃病

足三裏是胃經的穴位,主消化係統。對於腹部疾病,如胃腸虛弱、功能低下、食欲缺乏、羸瘦、腹膜炎、腸雷鳴、腹瀉、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髒疾患、胃痙攣、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潰瘍、急慢性腸炎、胰腺炎、腹水膨脹、腸梗阻、痢疾、胃下垂等,灸足三裏穴相當有效。但胃酸過多、空腹時胃灼熱者,不宜灸足三裏,灸其鄰近處陽陵泉穴有良效。

5、一些疑難雜症

頭痛、失眠、貧血、神經衰弱、乳痛、氣臌、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裏。

6、其他各種慢性病

如眼疾、視力減退、鼻病、耳病、過敏性疾病都可灸足三裏穴。

八、揉按穴位除心煩

天氣炎熱、心情煩躁的時候,可以揉捏按壓以下穴位,直至穴位處感覺酸痛為止。凡是按到痛的點就要多按幾下,最好按到感覺不痛了為止,但力度不需要太大,按壓時多停留幾分鍾。平均每個穴位按摩2~3分鍾。

(1)少海穴。屈肘,在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或者在肘橫紋尺側頭凹陷中取穴。此穴有寧心安神的功效。

(2)通裏穴。在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此穴有寧誌安神、益陰清心的功效。

(3)少府穴。在手心第4、5掌骨之間,握拳的時候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的位置。此穴有清心安神的功效。

九、心髒不適,按中衝和內關

冠心病患者感覺心髒不適時,如果身邊沒有藥物,可依次按壓中衝穴和內關穴。

中衝穴位於雙手中指指尖,常用於疼痛、昏迷、痛經時的急救。當心絞痛發生時,可用大拇指及時按壓中衝穴,最好用指甲尖紮壓,要有一定力度,能夠感到發麻脹痛,堅持半分鍾到1分鍾,然後再按壓另一隻手。有條件的話用牙簽等,紮刺效果最好。接著按壓內關穴(位於胳膊內側,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腕橫紋上2寸處的中間)1分鍾左右,然後在另一隻胳膊上按壓這個穴位,可使心絞痛很快緩解。

十、愛發火常按太衝穴

有人把太衝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所以平時老愛生氣或發火、心情經常鬱悶的人,可經常按太衝穴。

從腳背上大腳趾與二腳趾結合的地方向腳脖子方向推,推到兩個骨頭連接的盡頭就是太衝穴,兩隻腳都有這個穴。

按揉太衝穴之前,可以先做幾次深呼吸,擴擴胸,然後坐下來用拇指肚按壓腳上的太衝穴,緩緩用力,按住1分鍾後再緩緩收力放開,如此反複指壓太衝穴3~5次即可。

十一、簡便易行的甲根穴保健

經絡連通人體上下,連接內外表裏。手足十二經脈起止的部位,是經氣始發的部位,刺激甲根穴能起到調整經氣,治療十二經疼痛的作用,是防治疾病的良招。

甲根穴位於手指背側,其部位在甲根基部,用指甲切壓時感覺敏感。每指1穴,共10穴,分別命名為拇根穴、食根穴、中根穴、環根穴、小根穴。

甲根穴的保健法。用拇指指端按壓在對側甲根穴上,無名指托住指端腹側,拇指用力按壓,10個指頭分別按壓,共15分鍾。按壓甲根穴能暢通經絡,運行氣血,調整各髒腑生理功能,有效地預防頭暈、頭痛、失眠、心悸、手足麻木及感冒。

甲根穴的治療手法。用拇指的指甲切壓對側的甲根穴,切壓時自己要有明顯的痛感,其強度以自己能耐受的較強痛感為宜。一般每穴切壓3分鍾,症狀開始緩解。若未緩解時,可略移動切壓點繼續切壓。一次切壓的總時間為20~30分鍾,切壓時可持續切壓,也可壓壓放放。

甲根穴防治疾病。10個指頭的甲根穴不一定都要切壓一遍,可根據不同指的甲根穴主治範圍有選擇地切壓。各甲根穴的主治範圍如下:

拇根穴:主治咽喉痛、胸痛、咳嗽、胃病、肩前痛等。

食根穴:主治咽喉痛、耳鳴、頭痛等。

中根穴:主治胸悶、胸痛、心悸、心絞痛、失眠、胃痛、肝區脹痛等。

環根穴:主治偏頭痛、胸肋痛、肝區脹痛、耳鳴、咽喉痛、肩背痛等。

小根穴:主治胸悶、胸痛、心悸、心絞痛、頭痛、耳鳴、肩痛等。

十二、手部點穴法防治足跟痛

現代醫學認為,足跟痛常與足底筋膜炎和跟骨骨刺等有關。可通過“下病上取”,采用手部點穴按摩方法,以激發和調理肝、腎之經氣,對防治足跟痛有較好效果。具體方法:在雙手分別選取以下穴位。

合穀:別名虎口。合穀穴係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在第1、2掌骨之間,約在第2掌骨靠近拇指之中點取穴。

大陵:係手厥陰心包經之腧穴、原穴。仰掌,在掌扣兩筋之間凹陷中,即腕橫紋正中取穴。

足跟穴:係新穴。位置在手掌部心包經大陵穴與心包經營宮穴連線,近腕橫紋1/4處。

肝穴:全息對應穴。其位置在無名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腎穴:全息對應穴。其位置在手背第二掌骨近側底部端。

在點穴按摩之前,要把指甲洗淨修短,用拇指端偏峰針對上述手部穴位,有節奏地進行點壓按摩,手法宜先輕後重再輕揉,以達到略有酸、脹、痛、麻、熱、沉等感覺。點壓的頻率和呼吸次數相同,每穴點壓按摩四五分鍾。左右手交替做,大約1小時。點穴後,全身會感到溫熱微汗,非常舒服,再喝杯白開水,有利於體內毒素等廢物的排泄。

十三、防病莫忘長壽穴

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裏穴”。若常刺激這兩個穴位,不但有利於身體健康,還有延年益壽之效。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益陽,強筋壯骨之功效。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具體刺激方法是:每晚睡前淨足後,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力量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100下。若能經常堅持,自然會增強腎髒功能。

足三裏穴位於雙腿膝蓋外側膝眼下10厘米處。足三裏穴是胃經的要穴。常用艾灸法刺激足三裏穴,不但能補脾健胃、促進消化,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如果能堅持用艾柱灸療此穴,每天1次,每次20分鍾,在距該穴3~5厘米處熏灸,有令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之效。若家中無艾,以指關節按壓足三裏,亦可達到同等效果。

十四、瞼腺炎艾灸後溪

後溪是小腸經的輸木穴,在第5掌指關節尺側後方,第5掌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握拳的時候,穴位在掌指關節後的橫紋頭處。可以直接從藥店買清艾條,將點燃的艾條一端懸於穴位上,垂直距離穴位皮膚2~3厘米處直接灸即可,每次灸1/4艾條,1天1次,直到瞼腺炎消失為止。

中醫認為“輸主體重節痛”,木氣通於肝,肝主風,而肝開竅於目,所以後溪具有較好的止痛、疏肝、祛風的功效。又因為後溪通於督脈,督脈入腦,總督脈諸陽經,所以艾灸此穴對與腦有關的疾病、熱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十五、腰疼膝冷多按揉伏兔穴

伏兔穴屬足陽明胃經。在大腿前麵,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側端的連線上,髕骨上6寸。按揉該穴可以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散寒止痛,主治腰疼膝冷、下肢麻痹。膝蓋冷疼時,可用大拇指按揉伏免穴,以局部酸脹感明顯、有濕熱感向四周擴散為佳。還可施以艾灸加強療效。

十六、給心髒做做“放鬆操”

冠心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服藥的同時,可以平時做做穴位的自我按摩。對以下3個主要穴位進行自我按壓,可起到疏通經脈、活血祛瘀的作用,對冠心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1)勞宮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即勞宮穴,在手掌第2、3掌骨中間。

(2)內關穴:掌側腕橫紋中點上2寸,兩個筋腱之間。

(3)神門穴:掌心向前,腕橫紋內端肌腱內緣凹陷中。

需要注意的是,施用手法的力度要據患者體質、病情、耐受力不同而不同,手法要輕重適宜,柔和,從輕到重,點揉後緩緩放鬆。每天不限時段,操作時不可憋氣。對心肌梗死患者來說,也可以用於急性期過後的保健。

十七、天府穴

穴名解析:天,天空,指上而言;府,處所。本穴是肺氣聚集之處。

定位:在臂前區,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內側處即是。

針對病症:咳嗽、氣喘、鼻塞、上臂內側疼痛等。

操作:經常用中指指腹揉按天府,每次左右各按1~3分鍾,對鼻部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預防鼻塞、鼻炎等。

按語:天府善治鼻炎。不論過敏性鼻炎,還是慢性鼻炎,經常按摩此穴,鼻塞流涕,不辨氣味的症狀都會明顯改善。治療鼻炎時,可配合穀穴、迎香穴按摩。

十八、雲門穴

穴名解析:雲,雲霧,指肺氣;門,門戶。穴在胸上部,如肺氣出入的門戶。

定位:在胸部,鎖骨下窩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內緣,前正中線旁開6寸。正立,雙手叉腰,鎖骨外側端下方的三角形凹陷處即是。

針對病症:胸中熱、胸中煩滿、咳嗽、氣喘、肩臂痛和上肢不舉等病症。

操作:每天早晚用中指指腹點揉雲門1~3分鍾,進行日常保健,就會遠離咳嗽、痰多症狀。

按語:雲門還可輔助降壓,高血壓患者可經常按揉。心血管疾病患者按摩可雲門配中府。

十九、臂臑穴

穴名解析:臂,通指上肢;臑,上臂肌肉隆起處。穴位在上肢肌肉隆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