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數字養生含哲理(3 / 3)

人生3修煉: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

人生3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虧是福。

人生3為:和為貴,善為本,誠為先。

學說三句話:算了,不要緊,會去過的。

人生3問:盡快有多快?稍後有多後?永遠有多遠?

人生3大快事:美酒,摯友,枕邊書。

人生3大憾事:遇良友不交,遇良機不握,遇老師不學。

二十、影響壽命的26害

①憂愁嫉妒。②懶惰發怒。③好財色。④煙酒過度。⑤忽視早餐。⑥焦糊食物。⑦晚餐過飽。⑧身體過胖。⑨鹽糖過量。B10濫用補藥。B11情緒憂鬱。B12環境汙染。B13高枕無憂。B14以車代步。B15好逸惡勞。B16不願用腦。B17諱疾忌醫。B18運動不足。B19衣著髒亂。B20嗜玩貓狗。B21起居無節。B22勞累過度。B23熬夜打牌。B24電視入迷。B25夫妻分居。B26寂寞孤獨。

二十一、身體各器官工作時間表

(1)晚上21點~23點為免疫係統(淋巴)排毒時間,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

(2)晚上23點~淩晨1點,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進行。

(3)淩晨1點~3點,膽的排毒,亦需在熟睡中進行。

(4)淩晨3點~5點,肺的排毒。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不應用止咳藥,以免抑製廢積物的排除。

(5)淩晨5點~7點,大腸的排毒,應上廁所排便。

(6)淩晨7點~9點,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段,應吃早餐。療病者最好早吃,在6點30分前;養生者在7點30分前;不吃早餐者應改變習慣,即使拖到9點~10點吃都比不吃好。

(7)半夜至淩晨4點為脊椎造血時段,必須熟睡,不宜熬夜。

二十二、中醫學裏的數字名稱

一枕:中醫診病切脈時所用的脈枕。

二氣:中醫陰陽學中的陰陽二氣。

三物:中藥來源主要是植物、礦物和動物。

三寶:指人的精、氣、神,被中醫界譽為“三寶”。精、氣、神是構造和滋養人體生命的三大要素,存則俱存,亡則俱亡,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三焦:胸中盲膜之上,曰上焦;盲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

三因:中醫中的“三因”是指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四氣:中醫的藥性是寒、熱、溫、涼。

五味:中藥的藥味是酸、苦、甘、辛、鹹。

五髒:指肝、心、脾、肺、腎。

六腑: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六因:即風、寒、暑、濕、燥、火。自然界四季氣候的正常變化,稱為六氣;如超越正常限度,即成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則稱為“六因”。

六氣: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包括人體氣、血、精、津、液、脈六種物質。

六經:是指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陽經六條經脈。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的正常情誌活動,如超越限度,則能成為致病因素。

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

八法:中醫治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汗、吐、瀉、和、溫、清、消、補。

八綱:即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總綱。

九痛:中醫將疼痛的感覺,分為脹痛、墜痛、刺痛、絞痛、灼痛、冷痛、跳痛、空痛和陷痛九種。

十劑:宣劑、通劑、補劑、泄劑、輕劑、重劑、滑劑、澀劑、燥劑、濕劑。

十問: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大、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婦女尤須問經期,天花麻疹問孩童。

二十三、養生保健須“3知”

漫漫人生路,誰不祈求平安而健康地生活著?據調查,凡健康長壽者,大都能“3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1)上知天文,就是要知道天時氣候同人體健康的關係。人體的生理、病理活動會隨著天時氣候的變化而變化。一年四季氣候不同,疾病的性質也有所不同。春天氣候溫和應防溫病,夏天氣候炎熱應防暑熱病,秋天氣候幹燥應防燥症,冬天氣候寒冷應防傷寒。不僅四季氣候的變化對人體健康有影響,而且一日晝夜的變化,也會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活動有影響。所以,上知天文四季、晝夜變化與人體生物節律的關係,采取相應的養生保健措施,是健康長壽的保證。

(2)下知地理,就是要了解地理環境同人體、疾病的關係。比如久居南方或北方的人,一旦南北易居,初則多不適應新的地理環境,有的甚至因水土不服而發病,影響健康。故須入鄉隨俗,在居住、飲食、著裝、防疾、保健等方麵有針對性和適應性的防範措施。

(3)中知人事,就是要真正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有自知之明。從而根據自身的具體條件,科學地養生保健,適度地參加體育鍛煉,實施有針對性地求醫問藥,量力參與社交活動,以開朗豁達之心與家庭鄰裏和睦相處。切忌盲目求醫,不可亂施大補;不可趕浪頭式地健身,人家長跑您也長跑,人家冬泳您也冬泳;更不可終日沉醉於社交酒會應酬之中。

總之,隻有把握住“3知”,畢生努力探索,修煉自知之明,適應生存環境,正確求醫問藥,科學地養生保健,必將健康長壽。

二十四、唾液8大養生功效

唾液對人體養生有8種功能:

(1)衝洗作用:能把食物殘渣衝洗掉,以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

(2)潤滑作用:唾液中含有黏液素,可使口腔潤滑柔軟。

(3)止血作用:唾液能促進血液凝固,口內外傷或拔牙後引起出血時唾液可幫助止血。

(4)稀釋作用:當酸、苦等刺激性東西進入口腔時,唾液分泌增加,把它稀釋,便於吐出或咽下。

(5)抗菌作用:唾液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防止口腔、咽喉和牙齦發炎。

(6)療傷作用:唾液中有一種生長素,能加速燒傷皮膚的愈合。

(7)消化作用:唾液中含有大量的澱粉酶,能把澱粉水解為麥芽糖,使之容易被吸收。

(8)抗衰老作用:唾液中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唾液腮腺激素”,能使人聰明、齒堅、肌強,這樣即使人到老年也不減青春活力。

二十五、唾液可阻止致癌物“發威”

俗話說病從口入,癌症也不例外。胃癌、腸癌等消化道腫瘤都和飲食有著直接的關係,特別是含苯並芘、黃曲黴素、食品添加劑等,很容易造成細胞突變而發生癌變。其實,吃飯時細嚼慢咽可刺激唾液多分泌,阻止上述致癌物發揮作用。

原因是唾液可分解口腔中的致癌物,其含有的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和維生素C有強解毒功效,可有效分解口腔致癌物。美國佐治亞大學的試驗表明,在亞硝酸類化合物、黃曲黴素等致癌物中加入口腔分泌出的唾液,細胞變異在30秒內會完全喪失。

因此,用餐節奏不宜太快,在食物持續刺激下,讓它們和唾液充分混合,並且延長攪拌時間,使唾液裏的酶充分降解,從而發揮其抗癌功效。

二十六、中醫5氣養生法

中醫強調的以氣養生,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麵,可概括為以下5個方麵:

(1)培養元氣:元氣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會氣阻傷身。人應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養元氣。

(2)心平氣和:中醫認為,情欲與內髒有直接的關係,怒氣過盛傷肺,暴喜過度氣血渙散,思慮太甚弱脾胃,而心平氣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

(3)寬胃養氣:人類依靠腸胃消化和吸收營養,寬胃養氣十分重要,飲食無節,煙酒無度,會使胃氣不足,氣血虛衰。

(4)安靜通氣:每天白天如能保持大腦安靜半個小時或1個小時,可充分發揮腦細胞的潛力,協調生理與情誌,減少熱能的消耗。大腦安靜可使全身肌肉容易放鬆,氣血通暢,從而達到“心表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5)長嘯舒氣:長嘯可對鼻、喉、胸、腹起到按摩和刺激作用。茶餘飯後,閑庭信步,長嘯舒氣,或低吟自己喜歡的詩詞,或哼唱小調,可舒暢心情,排除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二十七、笑的10大好處

(1)增加肺的呼吸功能。

(2)清潔呼吸道。

(3)抒發健康的感情。

(4)消除神經緊張現象。

(5)使肌肉放鬆。

(6)有助於散發多餘精力。

(7)驅散愁悶。

(8)減輕“社會束縛感”。

(9)有助於克服羞怯的情結。

(10)猶如時間能使人對往日的不幸變得淡漠,希望能美化未來那樣,笑能幫助人們適應環境,樂觀地對待現實。

二十八、人體上的數字

血管:人體裏大大小小的血管總長達15萬千米,可繞地球赤道4圈。

紅細胞:一個體重55千克的男人,紅細胞可達22萬億個,排列總長約17萬千米。

肺:肺泡7、5億個,總麵積130平方米,每晝夜呼吸空氣1、3萬升。

消化液:成年人每日分泌唾液、胃液、胰液、膽汁、小腸液共6~10升。

腎髒:每分鍾過濾血液1、2升,5分鍾將人體血液全部過濾一次。

皮膚:手掌上汗腺最多,每平方厘米達370多條。毛發20萬根,其中頭發8萬~10萬根。

二十九、不同年齡的人對睡眠時間的要求

年齡愈小,其大腦皮層興奮性愈低,神經細胞的耐勞性愈差,因此需要睡眠的時間也愈長;反之,到了老年,因大腦皮層功能不如青年人那樣活躍,且體力活動也大為減少,需要睡眠時間也隨之減少。

新生兒,每天18~22小時。

1歲以下,每天13~14小時。

2~4歲,每天12小時。

4~7歲,每天11小時。

7~15歲,每天10小時。

15~20歲,每天8~10小時。

成年人,每天8小時左右。

老年人,每天5~6小時。

三十、感冒的7個秘密

(1)普通感冒大約需要48小時才能讓人感染。

(2)對抗感冒的最佳武器是參加體育鍛煉。每周進行5次,每次30分鍾快速步行就能讓免疫係統成功地抵抗感冒。

(3)熬夜可能導致感冒。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人,患感冒的可能性會增加3倍。

(4)維生素C並不能抵禦感冒。

(5)紫錐菊(即鬆果菊)是抵抗感冒最有效的天然草藥。紫錐菊不僅能使患感冒的概率減半,還能讓感冒症狀的持續時間減少1、4天。

(6)喝熱飲料有助於減輕感冒所引起的不適症狀。另外,在患重感冒時不妨喝上一杯加入一茶匙蜂蜜和檸檬汁的熱茶,還能緩解喉嚨疼痛。

(7)普通人一生會患約200次感冒。

三十一、10個數字保老年人健康

“1”:每天排便1次。老年人容易便秘,應該盡可能地保證每天排便1次。

每年體檢1次。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體檢時10個項目尤其不能省:測血壓;驗血、尿、便常規;做心電圖;照腹部彩超;拍胸片;測血糖、血脂;查眼底;測骨密度;婦科檢查;前列腺檢查。

“2”:按2個長壽穴。合穀和內關是2個有名的長壽穴,每天按摩可以調節內分泌功能,平衡免疫,改善脾胃功能。合穀穴俗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間的肌肉豐厚處;內關穴在手腕內側,手掌向上握拳或上抬,使腕部出現兩條筋,內關穴就在其間。

“3”:每天吃3個核桃。老年人每天堅持吃3個核桃,能預防認知障礙,還有助於降低血脂。

每天給愛人講3句貼心話。

每天至少運動30分鍾。

“4”:每天要吃4樣主食。老人要盡可能地保證主食的豐富,做到精細搭配。

“5”:每天吃夠5種果蔬。

每天大笑5次。

“6”:每天喝足6杯白開水。老年人千萬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製訂一個喝水的時間表,每天至少喝6杯白開水,每小時喝一次。

每天吃6個大棗。俗話說“每天吃棗,不顯老”。每天堅持吃6個大棗,可以補中益氣、養血生津。鮮棗維生素含量豐富,但季節性強,多吃不利消化。相比之下,幹棗更適合老年人食用。

每次看電視別超過60分鍾。老年人每次看電視的時間應控製在60分鍾之內,不能長時間坐著,要時不時站起來扭扭腰、拍拍背。

“7”:每天睡夠7小時。美國一項針對1、5萬名70歲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將睡眠時間控製在7小時左右的老人,比少於5小時或超過8小時的老人記憶力要好。

“8”:每餐8分飽。

“9”:晚上9點泡腳。這個時間腎經氣血比較弱,熱水泡腳後體內血管得到擴張,更有利於活血,還能滋腎養肝。

“10”:起床後按摩10分鍾。按照以下步驟:①手指梳頭。從前額正中開始向頭後部梳劃,再梳兩側,可改善頭部血液循環。②搓胸揉腹。平臥在床,搓熱前胸和兩肋,再順時針輕揉肚臍周圍20次,助消化,利排便。③收腹提肛。能促進胃腸蠕動,輔助治療一些慢性病。

每天大聲讀報10分鍾。每天大聲朗讀報紙10分鍾以上,會對大腦產生良性刺激,增強記憶力、延緩衰老,還能增強肺活量,喚起老年人的精氣神。

三十二、五勞養生法

中醫有“五勞所傷”的說法,也就是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坐傷骨,久行傷筋”。但從另一方麵來說,隻要合理安排“五勞”,並養成良好習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養生功效。以“臥”養氣,以“坐”養神,以“立”養骨,以“看”養血,以“行”養筋。

三十三、3法防治痛風

防治痛風,除了不吃富含嘌呤的食物,多喝水,還可用以下3種方法:

(1)吃蒸梨棗。痛風主要是體內的尿酸與鈉離子結合,生成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和腎髒形成痛風石,紅棗和梨(二者均為低嘌呤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鉀離子,可與尿酸鈉鹽結合,將鈉離子遊離出來,由鉀離子取代而生成尿酸鉀,鉀離子性質活潑,使得尿酸鉀溶解度大大增加,促進其經腎排出體外。取紅棗8個(洗淨、去核、切薄片),梨1個(切薄片),同放入碗中,加入少許蜂蜜,上鍋隔水蒸15分鍾即可,每2日吃1次。

(2)吞山藥粉。山藥中含有纖維素、膽堿、皂苷、精氨酸、甘露聚糖、多酚氨化酶等多種有效成分,可以減少體內嘌呤的生成,降低尿酸,防治痛風。取幹山藥120克,裝密封瓶保存。每次取6克吞服,溫開水送下,每日2次,連續服用1個月。

(3)明礬泡腳。我們的雙腳遠離心髒,局部血液循環差,溫度低,特別是腳趾,尿酸容易沉積在該處引發痛風,可常用明礬泡腳來預防。明礬是硫酸鋁鉀鹽,溶於水後,鉀鹽呈遊離狀態,可集中作用於雙腳,減少尿酸沉積。同時,熱水泡腳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尿酸代謝。在泡腳水中放3~6克明礬,待明礬溶於水後泡腳,每天泡15~20分鍾。泡腳同時還可按摩雙腳,以增強效果。明礬具有收斂作用,建議泡腳後塗些潤膚油,以免腳部皮膚過於幹燥。

三十四、8類人要警惕“卒中”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所謂“卒中”,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中風。但許多人不知,中風按原因可分為兩種:一是因血管堵塞導致的缺血性中風,即腦梗;另一種是血管破裂導致的出血性中風,即腦出血。近年來,腦梗的發生率比腦出血高多了。

從我國“卒中”的流行病數據可看出,與高血壓相關的出血性卒中,其發生率已出現下降趨勢,但與高膽固醇、動脈粥樣硬化等密切相關的缺血性卒中,發生率正持續上升。卒中複發率很高,約有一半患者出現二次中風。中風易複發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中風後患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房顫動等沒有控製好,且首次中風對腦組織造成的損傷並不能完全恢複,因而再次發生中風後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會更高。

中風其實是可預防的,許多人不了解中風的種種先兆。大量臨床經驗證明,隻有少數患者在中風之前沒有任何征兆,絕大多數患者都有腦部瞬間缺血的表現並發出各種信號。臨床上較常見的是突然出現麵部、上肢或下肢的軟弱無力或者麻木,站立不穩,尤其是症狀出現在身體的一側,突然不能說話或吐詞不清,突然出現無法解釋的記憶喪失,突然一側眼睛看不清楚或看不見東西,突然出現嚴重的急性頭痛,突然頭暈、步態不穩或失去平衡等。

專家提醒8類人要注意防範中風的可能,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控製飲食,多做運動。這8類人分別是:有高血壓病史(≥140/90毫米汞柱)或正在服用降壓藥的人、有房顫和心瓣膜病的人、煙民、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很少進行體育運動的人(體育鍛煉標準是每周≤33次,每次≥30分鍾,持續時間超過1年;從事中重度體力勞動者視為經常體育鍛煉)、肥胖的人、有卒中或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