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古為今用養生法(3 / 3)

3、望日血氣上浮

望日(陰曆十四至十六)月圓時,容易血氣上浮而出現頭暈、頭痛、麵紅、耳赤、急躁、易發怒等症狀,是高血壓、上消化道疾病和腦部出血的易發期和加重期。淩晨至上午為危險期。

建議:上述患者可在清晨服用雪羹湯。將荸薺去皮切成片,海蜇頭洗淨切碎,同放入鍋內加水燒開,煮10分鍾後飲用。

八、一天就是小四季,順時養生益健康

古人曰:“幫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意思是養生應根據一年四季氣候經的規律和特點來進行,使人體陰陽與自然界陰陽保持和諧一致,髒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暢達,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其實,在一天當中,人體內的陽氣與自然界的陽氣也有同步的變化。如《黃帝內經》所言,清晨人體陽氣開始發生;中午時分陽氣升至頂點,呈隆盛狀態;傍晚黃昏時分則陽氣漸趨於體內,陰氣開始增長;到了夜晚,體表陽氣已微,陰氣漸增,至夜半增至頂點,呈隆盛之態。所以,在一天裏,人體也應跟四季養生一樣,順應陽氣的變化做好“生、長、收、藏”四項工作。

早晨屬於春,春主升發,溫和多風,陽氣向上、向外升發,內應於肝,而肝主舒泄、暢達。所以,早晨養生要順應多風,陽氣向外、向上升發的特點來進行。具體來說需做到:早餐早起(冬季早睡晚起),衣著寬鬆、保暖,避免風邪的侵襲;調攝精神神誌,做到心情愉悅、樂觀向上,忌抑鬱,使肝氣疏暢,氣血暢達;通過運動舒展機體,使陽氣與自然界同步,得到升發;多補充水分,增加體液有效循環量,加速機體代謝廢物的排出,避免血液黏稠。

正午(午時)屬於夏,陽氣隆盛達到頂點,內應於心,心血主脈和神誌。此時人體陰陽相交之時,一過正氣則陰氣初生,加上人們工作了半天,體力和心力消耗大半,身心需要有一個短暫的休息來恢複。所以正午提倡睡一個午覺,讓人體陰陽之氣得以順利交接,使身心得到放鬆和休息。

下午屬秋,陽氣繼續收斂,陰氣繼續生長,內應於肺,肺主氣,朝百脈,所以下午要注意嗬護陽氣,做到心情寧靜安定;增加衣服保養陽氣;少運動,盡量減少陽氣的耗散,以幫助陽氣更好地收藏,陰氣更好地生長。

晚上屬冬,陽氣已藏,陰氣初盛,內應於腎,腎主藏精,為人體先天之本。所以晚上應注意做到心情平靜,少活動,少興奮,不熬夜,不吃夜宵,且最好在22點30分左右上床就寢,因為在23點到次日淩晨1點的時間段內,人的陽氣開始初生,並逐漸增強,如果人體處在睡眠狀態的話,陽氣就不會耗散掉。如果違反了陽氣的活動規律,那麼形體就會受邪氣的困擾而受損。

九、古人睡眠10禁忌

1、睡眠不可仰臥

古人說:“睡不厭蹴,覺厭舒”,睡時宜側身屈膝,則精氣不散;醒時宜舒展活動,則氣血流通。如果仰臥,則體直不舒,肌肉不能放鬆,且手易搭胸,多生噩夢,還影響呼吸與心跳。

2、睡眠不可憂慮

睡眠一定要專心安穩思睡,不可想事,古人說“先睡心,後睡眼”,是睡眠的重要秘訣。如果睡下以後思想過去未來的雜事,不但會失眠,而且對身體的損害會比白天更大。

3、睡前不可惱怒

《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凡情誌的變化都會引起氣血的紊亂,從而導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惱怒,亦應防止任何情緒的過激。

4、睡前不可進食

臨睡進食容易增加胃腸負擔,既影響入睡,又傷害身體。如睡前感覺饑餓,飯食後宜稍休息一段時間再睡。古人說:“早飯宜早,午飯宜飽,晚飯宜少”,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養生經驗。若深夜以後在床上進食,則更為不利。當然由於特殊情況所造成的因饑餓而進食,則又當別論,隻是不應形成一種習慣。

5、睡臥不可言語

中醫認為,肺為五髒華蓋,主出聲音,凡人臥下,肺即收斂,如果此時言語,則易耗肺氣。這好像鍾磬一樣,不懸掛則不能發聲。另外,睡前說話也會使精神興奮、思想活躍,從而影響入睡,導致失眠。

6、睡臥不可對燈

睡臥對燈光,使心神不能安定,不易入睡,也易醒。

7、睡時不可張口

孫思邈說:“夜臥常習閉口”,這是保養元氣的最好方法。張口呼吸有很多缺點,不僅不衛生,而且使肺髒易受冷空氣和灰塵等的刺激,胃內也易進入涼氣。

8、睡時不可掩麵

以被覆麵,使人呼吸困難,而且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對於身體健康極為不利。因此“三叟歌”中有“下叟前致詞,夜臥不覆首”,足見古人對這一養生方法的重視。

9、臥處不可當風

古人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人體睡眠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最易受風邪的侵襲。《瑣碎錄》說,“臥處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則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臥露下”。

10、臥不可對火爐

臥時頭對火爐,易受火氣蒸犯,令人頭重目赤,或患癰腫瘡癤,並易發生感冒。《瑣碎錄》說:“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且由於溫度過高,容易在入睡後將被撩開,反而著涼;或夜間起身,高視闊步易受寒。

十、做善事身體好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寬容。人一寬容,氣就不會鬱滯;氣不鬱滯,血就通暢,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善良。人一善良,心就寧靜。善心猶如春雨,默默地滋潤身體,讓氣變得柔順,讓血變得通暢。

人有了慈悲之心,內心就會就充滿愛。愛就像春風,能吹散七情的烏雲。

人有了慈悲之心,也就懂得了感恩。人一旦懂得感恩,心就會平和下來,因為感恩者知道人隻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