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秋風亭懷古
亭上秋風,記去年嫋嫋,曾到吾廬。山河舉目雖異,風景非殊。功成者去,覺團扇便與人疏。吹不斷斜陽依舊,茫茫禹跡都無。千古茂陵猶在,甚風流章句,解擬相如?隻今木落江冷,眇眇愁餘。故人書報:“莫因循忘卻蓴鱸。”誰念我新涼燈火,一編《太史公書》?
【注釋】
秋風亭,作者知紹興府時所建,在知府衙內。此詞作於嘉泰三年(1203)秋。嫋嫋,輕盈搖擺。吾廬,指鉛山瓢泉五堡洲的居所。舊山河雖成異國,而風景不改。可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注釋。事辦成了,人卻要離開。秋天一到,團扇便被棄置不用。這是班婕妤《怨歌行》的意旨所在。禹跡,指大禹所劃分的九州。越地是禹曾到的地方,禹又葬於會稽,但找不到禹的遺跡。茂陵,漢武帝陵名。風流章句,指漢武帝所作《秋風辭》,有“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等句。解擬,能擬。此言不知《秋風辭》有哪幾句詩可以比擬司馬相如。唐崔信明有“楓落江冷”的詩句。眇眇,遠眺的樣子。故人,當指鉛山舊友。因循,拖延。蓴鱸,家鄉的風味食物。已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注釋。太史公書,司馬遷為太史令,作《史記》,又稱《太史公書》。
【評析】
秋風起,思家鄉的蓴鱸膾,這是賦秋的常見典故。這首詞也是以思歸開頭的。詞中用了班婕妤、大禹、漢武帝的秋風故事,以切合秋風亭懷古的主題。但詞中所表達的卻是作者在進取與歸歟之間的矛盾猶疑,雖有“功成者去”的千古悲情,然而他卻以司馬遷忍辱寫作《史記》的精神激勵自己。結句最為警醒:誰能理解我在新涼的燈火下,案頭擺著《太史公書》的心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