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金融寡頭之首——洛克菲勒財團(3)(1 / 3)

美國內戰結束後,出現了一大批暴發戶,這些人手裏擁有大量的資金,都在尋找有利可圖的投資渠道。在弗拉格勒的引薦下,洛克菲勒認識了當地的富豪斯蒂芬·哈克涅斯,此人在戰爭期間靠囤積貨物發了大財。在弗拉格勒的勸說下,哈克涅斯同意投資9萬美元,並出任公司的財務主管。由於哈克涅斯的幫助,洛克菲勒公司與銀行、鐵路、礦業等行業建立了更廣泛的合作關係。

有了弗拉格勒的加盟與協助,洛克菲勒如虎添翼,他們兩人都雄心勃勃,不滿足於眼前的小小成就,都想著盡可能的利用各種資源,將企業盡快發展壯大。

“我們要建立新的煉油廠,我們要讓賓州石油控製全世界的市場,控製全世界的市場就需要壟斷……”弗拉格勒念叨著。

6,與鐵路公司的密謀

石油從開采、冶煉到使用,其間需要經過長途運輸。如今,世界各國都建造了四通八達的輸油管道,但是在150年前,原油卻是用馬車來運輸的,後來,鐵路又取代了馬車,成為石油運輸的主宰。

克利夫蘭地處五大湖區域,交通發達。當時,經過克利夫蘭的鐵路主要有3條:紐約中央鐵路、伊利鐵路、賓夕法尼亞鐵路,而且三條鐵路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當時原料產地的采油公司往往在需要的時候才想到鐵路,不需要的時候就置之不理,十分反複無常,這使得鐵路上經常沒有生意可做。

洛克菲勒認識到這一點之後,馬上派弗拉格勒前往中央鐵路談判,並定下了長期合約。合約中規定,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弗拉格勒公司每天需要使用不低於60輛車的運輸量,而中央鐵路則給予洛克菲勒公司一定的折扣,而且這一折扣的秘密隻有雙方知道,對外界嚴格保密。當然,僅靠洛克菲勒的煉油廠還不足以保證每天60輛車的運輸量,他還聯合了克利夫蘭市的其它幾家煉油廠,使這一運輸量得到有效保障。

通過與鐵路公司的秘密協議,洛克菲勒成功的將運費由原先的2,42元(當時的公定價格)降低到1,85元。由於當時運費在煉油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所以洛克菲勒通過這一舉措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產品銷售價也隨之下降,銷路迅速拓寬。而其它煉油公司由於得不到運費上的折扣,隻能在價格對抗中節節敗退。

無論是克利夫蘭的煉油企業,還是中央鐵路公司,都從這筆交易中受益匪淺。鐵路公司獲得了穩定的運量,增加了收益,而煉油企業則從降低運費中得到了直接的實惠。

不過,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心裏都明白,他們的做法肯定會引發其它煉油廠的強烈不滿和社會公眾的非議,因為所有的優惠條件是在秘密情況下達成的。為了給自己留下後路,老練的洛克菲勒與鐵路公司的交易是通過握手而非簽字達成的,這種口頭達成的協定,對於反對者來說缺乏確鑿的證據,否認起來也比較容易。洛克菲勒果然是足智多謀,狠狠的陰了競爭對手一把。

由於與鐵路公司的協定,使得克利夫蘭很快超過了匹茲堡而成為主要的煉油中心。而洛克菲勒作為年輕的石油大亨,已經奠定了他在石油界的重要地位。

這次與鐵路公司的秘密交易,成為洛克菲勒建立壟斷組織的開端。

7,成立標準石油公司

為了更好的適應企業的快速發展,1870年1月,洛克菲勒將“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弗拉格勒公司”改名為“標準石油公司”。新的股份公司資產總額為1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100萬美元),洛克菲勒擔任董事長,威廉做副董事長,弗拉格勒和安德魯斯則擔任常務董事。

標準石油公司發行了1萬股,每股100美元。其中洛克菲勒自己占有2667股,威廉、弗拉格勒和安德魯斯各持有1333股,哈克涅斯擁有1334股,而剩下的2000股,則贈送給了鐵路公司。

企業改頭換麵後,其產權已經非常清晰,洛克菲勒兄弟牢牢控製了企業的經營權,之後,他們便開始向著他們夢寐以求的市場壟斷進發,進行了大規模的兼並活動。

(第三節)完成石油壟斷

“我要稱霸克利夫蘭,買下匹茲堡,控製東部!”

——約翰·戴·洛克菲勒

1,打響收購戰

石油作為一個迅速擴張的大產業,曾經經曆了一個十分混亂而無序的局麵,因為任何新油田的發現或一項新技術的使用,都可能引起石油價格的暴跌,這讓那些習慣了高額利潤的煉油商們憂心忡忡。同時,由於過量開采,油價持續下跌,使整個行業逐漸陷入低迷狀態。

麵對整個行業的災難,洛克菲勒也不免開始擔心起來,他害怕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他冷靜的分析了當時的嚴峻形勢,認為隻有找到一個徹底的應對方法,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石油行業走向潰敗的局麵。

經過認真分析,洛克菲勒認為,造成油價下跌、無序競爭這種混亂局麵的罪魁禍首就是煉油業的過度發展。要讓這個行業能夠持久發展,就必須製定相應的市場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