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三葉在放牧反芻動物時,若單一大量飼用,會發生臌脹病,影響牲畜的增重。但當與黑麥草、鴨茅、牛尾草、羊茅等組成混播草地時,可以避免臌脹病的發生。
紅三葉是著名的優質牧草,各國都予以特別重視,特別是歐洲和美國不斷推出許多優良品種。大體上可分為兩種類型,即早熟型與晚熟型。前者生長發育快,再生性強;後者開花晚,葉片多。另外,丹麥、瑞典等國也培育出多倍體紅三葉,生長勢強,分枝多,葉片大,草質好,產量高,但種子產量低。目前,紅三葉有許多適應不同環境的優良品種,各地可因地製宜選用。我國也有幾個地方品種已被“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如巴東紅三葉、巫溪紅三葉,均適宜長江流域生長。
紅三葉葉型好看、花色美麗、花期長,是城市綠化美化的理想草種。生長快,根係發達,地麵覆蓋度高,也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於公路、堤岸種植,有保水、保土、減少塵埃以及美化環境的作用。
四、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又名苜蓿、紫苜蓿。長江流域各省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外紫花苜蓿及我國吉林公主嶺、新疆和田紫花苜蓿等數個品種,在長江流域紅黃壤上栽種,均表現出較強適應性,生長良好,產量高,質量好,有“牧草之王”的美稱。
(一)特征特性
紫花苜蓿是豆科苜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壽命可達20~30年,一般第2~4年長勢最盛,第5年以後逐漸下降。根係發達,主根粗大入土很深,可達10m,根具根瘤。莖直立光滑,高100~150cm,分枝著地處向下生根,向上萌生新枝。一般有25~40個分枝,多的可達100個以上。葉為羽狀三出複葉,倒卵形,葉緣有鋸齒,葉麵長白色柔毛,葉柄長,小葉具短柄,托葉大,總狀花序,花冠紫色,異花授粉,莢果螺旋形,無刺,不開裂。每莢有種子2~8粒,腎形,黃褐色,千粒重1.5~2.5g。
紫花苜蓿性喜溫暖半幹旱的氣候,生長最適宜溫度25℃左右,抗寒力較強,能耐受-6℃~-5℃的寒冷,成長植株能耐-30℃~-20℃的低溫。苜蓿是需水較多的植物,每形成1克幹物質需水約800克。又因根係發達,而使抗旱能力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從粗沙到輕黏土皆能生長,而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富有鈣質的土壤上生長最好。紅壤也能正常生長,若能施用石灰,生長更佳。
(二)栽培技術
1.整地。要深耕耙,做成2m寬畦,畦麵表土要細而平整,畦溝排水良好。土壤貧瘠缺鈣的,應先將豬牛欄糞、石灰撒施土表,然後翻耕入土。
2.播種。選擇新鮮、飽滿、發芽率高的純淨種子。播前曬種1天,浸種24小時,播時用鈣鎂磷肥拌種,密點播、條播或撒播均可,播種量為每667m21.5kg左右。以9~10月份播種為宜,播後約7天左右即可出苗。
3.田間管理。紫花苜蓿種子細小,幼苗嫩弱,生長緩慢,故幼苗期應及時中耕除草。秋季萌發、春季返青以及每次收刈後均應追施速效肥。遇天氣幹旱,要進行灌溉,以促進再生和提高單產。留種地還應注意病蟲防治,生長期中遇有蚜蟲、潛葉蠅等蟲害,可用40%樂果或50%敵敵畏防治。病害有霜黴病、鏽病、菌核病等,可用波爾多液、石灰硫磺合劑防治。
4.采收。青刈一般2~3次。最適青刈期是在第一孕花出現至1/10的花開放、根莖上又長出大量新芽階段,667m2產3000kg。種子采收以掌握在植株上75%莢果成熟時刈取為宜,或者成熟一批采摘一批,可提高種子產量。南方地區種植尚存在結實率低的問題。可采取分株或選擇粗壯枝條扡插方式進行擴大種植。每667m2產種子一般20~40kg。
(三)營養與飼用
鮮草產量高,營養價值豐富。據分析,公主嶺苜蓿風幹物中含粗蛋白21.83%、粗脂肪2.76%、纖維23.94%、無氮浸出物40.17%、粗灰分9.25%、鈣1.53%、磷0.52%,還含有大量維生素。
鮮草可作為草食家畜的主要飼料,幼嫩紫花苜蓿也是豬、禽和幼畜最好的蛋白質、維生素補充飼料。如放牧,牛、羊易發臌脹病。在人工草場中,紫花苜蓿與禾本科黑麥草、鴨茅、無芒雀麥等混播可避免其發病。另外,還可曬製幹草,以備冬春季無青料時喂用。幹草也可加工成草粉,搭配20%~30%草粉製成配合飼料。紫花苜蓿幹草和草粉是奶牛、肉牛良好的冬春季飼料,也是豬、家禽良好的維生素補充飼料,在國外較為普遍使用。
五、紫雲英
紫雲英又名紅花草、紅花草子、草子。
紫雲英原產我國,大體分布於北緯24°~25°之間,南方各地廣為種植,栽培曆史悠久,為我國南方各地的主要冬季綠肥作物,也作為飼喂豬、牛等牲畜青料和青貯料。
(一)特征特性
紫雲英為豆科黃芪屬1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須根發達,根係較集中分布於表土15cm以內。植株前期直立,中後期半匍匐,莖枝長50~100cm,分枝多,自莖部葉腋抽出,菱形中空。葉有長葉柄,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7~13片,倒卵形或橢圓形頂部稍有缺刻,基部楔形,葉片有光澤,疏生短柔毛,濃綠,托葉卵形。花序近傘形,總花梗長10cm左右,腋生,由7~13朵小花簇生在柄上,苞片三角形,萼鍾狀,花冠淡紅色或紫紅色,旗瓣倒心髒形,子房、花柱與柱頭均無毛。莢果細長,稍彎,無毛,頂端有喙,橫截麵為三角形,成熟時黑色,每莢含種子4~10粒不等,種子腎形,種皮有光澤,黃綠色,千粒重約3.5g。
紫雲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過冷過熱都不適宜,抗寒性較弱,越冬時最低溫度不能低於-15℃,幼苗期在-7℃~-5℃開始受凍或部分死苗。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生長最適宜溫度為15℃~20℃,氣溫過高生長不良。耐濕性中等,但自播種至發芽,土壤應保持濕潤,發芽後如遇積水,則易爛苗,生長期積水,則葉色轉黃,生長不良,冬季則受凍死亡。開花結莢期久雨積水會降低種子產量和品質。耐旱性較差,久旱高溫能提前進入生殖階段,並影響其結籽率。
適宜生長在沙質壤土、黏土上,無石灰性衝積土,土壤pH值以5.5~7.5為宜。不耐堿,當土壤含鹽量超過0.2%時易死亡,耐瘠性弱。
紫雲英播種後6天左右出苗,出苗後1個月形成6~7片真葉,並開始分枝,開春前以分枝為主,生長緩慢,初花期前後生長最快,終花期停止生長。依生長期長短,分為早、中、晚熟種3個類型,早熟種莖短葉小,鮮草產量低而種子產量高,晚熟種則相反。
(二)栽培技術
1.栽培方式。“草子要吃四季水”,意思是要達到紫雲英高產,必須滿足其生長期長的要求,從播種出苗到成熟,要吸收一年四季的雨水,所以苗期多與晚稻共生,秋分前後套種晚稻中共生期30~45天,翌年4月上中旬作早稻綠肥,部分提供作青飼料。連年稻肥種植,會造成稻田板結,所以應與麥、油菜等輪作,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對中稻、晚稻收割較早的田塊,如寒露前後播種的,采取翻耕作畦播種。近年來,我國南方普遍采用飼肥兼優的栽培法,即紫雲英與黑麥草混播,種子比2:1(一般紫雲英2.5kg,黑麥草1.25kg)。方法是:晚稻收獲前1個月左右,在已播紫雲英的稻田裏,再間播黑麥草,這樣不但可提高鮮草30%左右,而且營養價值更全麵,同時也改良了土壤,值得各地推廣。
2.播種。選用良種,紫雲英品種很多,品種間產量相差懸殊,一般晚熟種比早熟種鮮草產量高50%左右。為此,以作綠肥和牧草為主要用途的應選用晚熟草種,如浙江寧波的大橋種、平湖的大葉種等。
播種期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晚稻田在晚稻齊穗期播種。播種量約3kg左右,播前需經碾軋等方法進行種子處理,用水浸種24小時後,拌鈣鎂磷肥,每667m220kg左右,以磷增氮效果顯著。播種方法多采用撒播,晚稻田套種時,宜留一層淺水,播後2天將田阪落幹,僅保持溝水。套種前,應每隔4~5m開一畦溝,以利播種,排灌水。
3.管理。紫雲英對磷肥很敏感,磷肥拌種能促進種子發芽、長根,增強抗病能力和抗寒能力,尤其是貧瘠山坑田,還要增施臘肥(如欄糞),並配施磷、鉀肥,促使壯苗,提早分枝,增強抗寒能力。
田塊積水是栽種紫雲英的大忌,對低窪田及排水不良的田,要做到田外有順溝、田內溝溝相通、雨後田幹的要求。
對於留種田,還應加強病蟲害防治。蟲害主要有蚜蟲、潛葉蠅等,病害有白粉病和菌核病。在開春後至殘花期,應加強觀察檢查,針對不同病蟲害,及時防治。如發現蚜蟲,可用氧化樂果、敵敵畏等防治。
(三)營養與利用
紫雲英的營養成分因不同生長收獲期而異,大部分在初花期開始利用。據初花期分析,幹草中含水分9.18%、粗蛋白質25.81%、粗脂肪4.79%、粗纖維19.53%、無氮浸出物33.54%、粗灰分7.84%。
紫雲英多為青飼利用,是豬、牛、羊的好飼料,但不能單喂,應適當搭配秸稈、秕糠飼喂,以防腹瀉拉肚,也可製成青貯料,是豬的長貯青料。
六、沙打旺
沙打旺又名直立黃芪、麻豆秧、紫木黃芪、斜莖黃芪、苦草青掃條等。